武漢環境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探索垃圾分類收運處置一體化
長江日報2023-08-15 20:08

【環投篇】
為深入貫徹中央關于生活垃圾分類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續有效推進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2022年9月,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武漢市生活垃圾分類三年實施方案(2022—2024年)》。
方案要求,堅持問題導向、系統治理,強基礎、補短板,提升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水平,基本構建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生活垃圾分類治理體系,助力文明典范城市建設。
方案提出,2023年目標為示范引領抓深化。提升垃圾分類處理能力,新增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4500噸/日,新增廚余垃圾處理能力1000噸/日,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0%以上,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繼續推進高標準示范點建設,強化公共機構強制分類示范,生活垃圾分類成效穩步提升,居民生活垃圾分類體驗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作為一家武漢市全資國有企業,武漢城市發展集團下屬的武漢環境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漢環投集團)主要承擔我市大型固廢處置領域基礎設施等環境項目的投融資、建設及運營等,正積極推進固廢綜合處理全產業鏈體系戰略規劃布局。
為了加快實現生活垃圾分類三年目標,對垃圾分類“前端收運-中端轉運-末端處置”全流程實現高標準、高效率、高規格管理,武漢環投集團正積極構建“政府監管、企業運作、全鏈覆蓋、專業服務”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一體化運行體系。
據悉,武漢環投集團正在整合現有垃圾處置資源,以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和長山口產業園為基礎,加強統籌三大產業園的規劃建設,完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一體化“權責明晰、運轉高效、作業精細”的機制,確保垃圾轉運設施管理水平顯著提高,垃圾收運車輛車容車貌得到明顯改善,垃圾末端處置高效有序,全面規范武漢市生活垃圾收運和處置工作。
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
實現城市固廢資源化充分利用

俯瞰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
生活垃圾分類,市民最關心的莫過于垃圾分類后末端怎么處理。以廚余垃圾和餐廚垃圾等濕垃圾為例,在武漢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有機質固廢處理廠基本建成即將投運,日處理量達1000噸。廚余垃圾和餐廚垃圾分別進入不同卸料口,通過破碎、分離、擠壓脫水等一系列預處理,再通過厭氧發酵,產生的沼氣可用于發電,產生的沼渣可用于園區園林綠化用土,通過全資源化處理,基本實現“零排放”。
去年,武漢市入選國家第二批“無廢城市”建設名單。“無廢城市”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武漢市全力打造“三園四點”垃圾處理體系,其中武漢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作為我市垃圾處理體系建設的排頭兵,對提升武漢市固廢綜合處理能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武漢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位于蔡甸區,由武漢環投集團作為建設業主單位開展建設,由核心區、防控區和還建區三個功能區組成。核心區占地843畝,以3000噸/日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為核心,同步建設有1000噸/日有機質固廢處理廠、1500噸/日建筑垃圾處理廠、60噸/日醫廢處理廠、160噸/日危廢處理廠、500噸/日污泥處理廠等6個板塊。并配套建設綜合管理區、900噸/日污水處理廠、125噸/日灰渣安全填埋場、10kV配電中心、山體修復及智慧化提升等子項。
武漢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建設負責人張意介紹,園區從2018年正式啟動建設,截至目前,醫廢處置項目、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一期已建成投運,危廢處置項目、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污水處理項目、有機質固廢處置項目基本建成即將投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二期(協同污泥處置項目)正在建設中。
“整座園區系統平臺高度智慧化,從狀態可視化、事件全可控、業務全可管的需求進行規劃。”張意介紹,智慧園區系統不僅可以追蹤到每一種垃圾進廠后的處理流程,還可以監控排放是否達標,計算運營成本等,園區所有廢水廢氣均可實時監測,一旦超標系統會立刻預警。
根據規劃,園區各項目將于2023年年底全部建成并陸續投運,屆時將承擔武漢市近五成的城市垃圾處理能力,對提升我市固廢處置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垃圾分類處理科技創新
探索“近零排放”武漢模式

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廠。
武漢目前正在積極建設“無廢城市”,一是從源頭上減量;二是充分應用科技創新手段,讓固體廢棄物成為“城市礦產”資源。
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是國內少數幾家“高規劃、高起點”的循環經濟產業園,是國內同類型產業園中垃圾處理種類最齊全、循環協同利用率最高、數字化程度最為完善的循環經濟產業園,也是武漢市第一個固廢處置循環經濟產業園、固廢綜合處置能力最大的綜合園區。
為將垃圾資源一網打盡,園區規劃著重突出“循環”二字,打造了大中小三個層級的循環模式。
社企聯動,密織無廢城市“大循環”。園區六大核心項目與社會進行循環,將社會中的固廢吸收、消化,實現固廢的“近零排放”。同時,又將固廢處理后變成電能、熱能、生物化肥、各類再生資源等生產資料,輸出給社會,實現物質鏈條的無限大循環。
兩園一鏈,鑄造綠色生態“中循環”。整個產業園分為項目建設運營核心區與功能擴展區兩部分,分別起到固廢處置、收集轉運、環境修復、農業觀光、環保科學教育等多功能,而且兩個區域相互閉合,能源相互循環使用,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鏈。
協同運營,六大項目打造能量“小循環”。園區內六大核心項目高度協同發展,設施共建,資源共享,前一個項目的生產副產品或衍生物成為下一個項目的生產原料,實現了熱能、電能、生物質能的綜合能量循環。例如,餐廚垃圾處理后產生的沼渣可用于園區園林綠化用土,或直接進入焚燒發電廠處理,而焚燒發電廠產生的爐渣,可作為建筑垃圾的原材料;經過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后的再生骨料、環保沙、成品磚等資源化產品可用于建材行業。
通過將垃圾資源“吃干榨盡”,武漢環投千子山環境產業公司在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內構建了一個“企業小循環、產業中循環、園區大循環”的循環經濟網格體系,探索了原生垃圾的“近零排放”的武漢循環模式。
張意介紹,園區將充分依托以核心區為圓心輻射1500米組成的生態防控區,以“旅游+”為理念,以田園環境為基底,通過生態修復、科技導入、智慧和精致農業相結合的方式,打造集現代農業生產示范、環保科教、親子休閑、戶外運動、生態修復為一體的復合型環保科普主題智慧農業公園,主打環保創意研學旅游、智慧田園示范體驗、生態文化運動休閑三大核心旅游產品,最終實現全產業、全場景的業態融合,打造全國無廢城市經濟產業的新典范。
垃圾轉運全密閉化
全程監控分類轉運

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監控中心。
住建部、發改委、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的《生活垃圾處理技術指南》(建城〔2010〕61號)提出,應實現密閉化生活垃圾收集和運輸,防止生活垃圾暴露和散落,防止垃圾滲瀝液滴漏,淘汰敞開式收集方式;應逐步提高生活垃圾機械化收運水平,鼓勵采用壓縮式方式收集和運輸生活垃圾;應加強生活垃圾收運設施建設,重點是區域性大型轉運站建設。
《武漢市生活垃圾分類三年實施方案(2022—2024年)》提出,新改建環保型分類收集轉運站100座。
目前,武漢環投集團在武昌區進行試點,探索將生活垃圾中的濕垃圾即廚余垃圾單獨收運,并修建了全市首座地下垃圾轉運站,實現其他垃圾和廚余垃圾分類轉運。
建成一座現代化轉運站,對改善城市區域環境、提高環衛作業整體水平具有積極意義。位于武昌區的這座地下轉運站基本滿足以上要求,采用國內一流技術并按標準、規范要求設計,使改造升級后的生活垃圾轉運站達到技術先進、運行可靠、高效環保、整潔美觀的要求。

有機質固廢處理廠廚余卸料口桁車抓斗。
武漢環投實業公司項目負責人姚磊介紹,這座地下轉運站采用全地下式建設形式,為地下兩層結構,建成后可實現生活垃圾壓縮轉運300噸/日。
地下一層是卸料大廳,共設4個垃圾壓縮轉運泊位,其中一個為廚余垃圾泊位,3個為其他垃圾泊位。垃圾分類卸料倒入罐體,采用豎直壓縮裝箱,通過壓縮錘將垃圾進行壓縮,每個罐體可載重15噸,密封轉運至垃圾處理廠。
地下二層為轉運大廳,這里有一個自動洗車系統,轉運車輛清洗完畢方可出站。初期共有10臺轉運車輛,滿車即走,垃圾日產日清,不會在轉運站過夜。
轉運站有獨立的污水處理系統,采用“預處理+生化處理+深度處理”的工藝,所有出水全部做到達標排放。
“轉運站采用三級除臭防護系統,避免異味產生。”姚磊介紹,項目總體采用“土建隔斷+末端集中除臭+離子新風+植物液噴淋”的組合方案對臭氣進行全方位控制。在除臭工藝方面,前端降塵除臭采用除臭劑霧化噴淋系統。末端集中除臭,采用“兩級生物濾池+化學洗滌塔+活性炭吸附”的工藝。
整座轉運站設有中控室,對站點實現全覆蓋監控,每一臺轉運車進站、識別、稱重、卸料、壓縮、外運,均與站內中央監控系統聯網,實現遠程監控。
據了解,這座地下轉運站的地面將建設一座垃圾分類主題公園,作為垃圾分類科普基地,目前已完成地面綠化和植物景觀栽種。
踐行“雙碳”戰略
每年綠色發電數億度

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廠廠房內景。
武漢環投集團負責人表示,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作為我市探索的首個“零排放”再生資源循環經濟產業園,是武漢踐行雙碳戰略的重要載體。所有核心處置項目同步規劃、同步建設,通過設施共建、資源共享、強化不同固廢處置項目間的物料與能量相互流動和循環,實現“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網格。
經測算,千子山項目實施運營后,可保障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園區各類廢物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中水回用率100%,每年綠色發電6.77億度,節約標準煤20.3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80.6萬噸,基本做到廢水、廢渣的“零排放”以及物質全體量利用,并且污染物排放指標全部優于目前最嚴格的歐盟2010標準,對全面落實武漢市節能減排措施,踐行雙碳經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宣傳展廳。
除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以外,武漢環投集團正在籌建武漢市新洲區循環經濟園,建成后將與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并列成為華中最大循環經濟產業園之一,對進一步提升我市垃圾處理處置能力和水平,彌補垃圾處理處置缺口有重大作用。該項目將致力塑造武漢市環保之心、生態綠谷,致力打造長江經濟帶碳中和、碳減排典范。
位于江夏的長山口產業園,利用每天產生的填埋沼氣,經過過濾、脫硫等凈化處理后進入內燃機發電,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模式,發電優先用于生產及污水處理等設施用電,余電并入當地電網,屬于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循環經濟項目,對甲烷的利用形成了溫室氣體減排,
該負責人表示,基于武漢環投集團在垃圾分類末端處理及資源循環利用方面的優勢,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置一體化”,不僅有利于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還能全面提升環衛精細化管理水平和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打造更加干凈整潔平安有序的城市環境,不斷增強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策劃/武漢環境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 長江日報城建傳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