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于2001年4月開工建設,規劃面積12.79平方公里,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開發區管委會的正確領導下,歷經20多年建設發展,園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基礎設施趨于完善,產業發展初具規模,科技創新日益增強。園區東起小峽口,西至青海民族大學,南接大南山,北鄰湟水河南岸。距離火車站、貨運站4公里,距離機場12公里,距離市中心8公里,周邊高速公路、鐵路、城市主干道呈網狀分布,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截至目前,園區已建成城市道路近50條,建有330千伏變電站一座、110千伏變電站兩座,日均供氣能力320萬立方米、供水能力5萬噸、污水處理能力29.5萬噸、中水供應能力3.5萬噸,并建成了40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10萬平米商務辦公用房,以及8.2萬平方米公共租賃住房,同時建成了1萬平方米一站式行政服務中心。截至目前,園區共有市場主體9100余家,其中各類企業5100余家(重點工業企業120余家、商貿企業600余家)、個體工商戶4000余家。
經過二十余年發展建設,園區成立以來已形成“新能源”和“新材料”兩大主導產業。其中,新能源產業構建了“多晶硅—單晶硅—切片—太陽能電池—組件—光伏配套應用”完整的硅材料光伏制造產業鏈,聚集了鋁邊框、光伏支架等一批配套光伏項目,多晶硅產能9.53萬噸;單晶硅產能4800噸;單晶切片產能600兆瓦、PERC單晶電池產能500兆瓦、N型IBC單晶電池產能200兆瓦;光伏組件產能870兆瓦。新材料產業,重點引進了鋰電池用電解銅箔、標準電解銅箔、光纖預制棒及拉絲、鈦錠、鋁型材等一批以有色金屬精深加工為主的項目,鋰電池用電解銅箔產能5萬噸;光纖預制棒產能400噸,擴能600噸項目正在建設,光纖產能1300萬芯公里;鈦錠產能1.3萬噸;鋁型材產能12萬噸。在發展兩大主導產業的同時,園區也大力發展輕工業及現代服務業,積極引進了生物制藥、醫學檢測、保健食品、乳制品、高原特色產品等其他產業項目。
“十四五”期間,園區將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聚焦打造全國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產業“四地”,著力構建“2+N”綠色低碳循環現代產業體系。“2”即持續打造“兩優”。聚焦碳達峰、碳中和國家長遠目標,以“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為契機,依托青海豐富的太陽能資源,持續完善硅材料光伏制造綠色產業鏈,做強新能源優勢產業;強抓國家大力發展新材料產業機遇,依托青海豐富的金屬資源和產業基礎,拓鏈條、補短板、促提升,做強有色金屬精深加工新材料優勢產業。“N”即著力構建“N”個多元化產業協同發展格局。著力推進信息技術新業態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積極培育數字經濟產業;立足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戰略需求,以半導體和光電子材料為重點,積極培育電子信息材料產業;充分利用青藏高原獨特的動植物資源,補齊高原醫養健康服務產業鏈,做優高原生物大健康產業;著力培育“專精特新”創新型企業,做優都市輕工業;積極推進與城東區深度融合,加快發展總部經濟、科技商務、文化旅游等生產生活性服務業;全力將園區打造成高原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全省產業轉型升級引領區和全市產城融合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