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市委六屆五次全會提出,聚焦聚力水質持續好轉,加快建立一庫碧水永續北送體系化、系統化的“四梁八柱”。十堰正以節水護水愛水為抓手,實現全域保水質、全力防風險、全面建機制、全民抓共治,確保全域水質穩定達標、逐年向優向好。

位于十堰經開區方塊村的東部新區綜合污水處理廠,主要收集處理龍門工業園、溫州工業園的工業和生活污水,日處理能力為1500噸,處理后排放的水可達地表IV類水標準。

該廠負責人饒鎮介紹,污水處理廠周圍均為綠色植物和潺潺的流水,廠內無異臭味,廠界無噪聲,實現了水污染消除目的。

十堰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純調水區。為確保一庫碧水永續北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守住環境安全為底線,我市籌集300多億元開展五河治理,系統治水管水,建成119座城鎮污水處理廠、45座垃圾處理場、1967套微動力無動力污水處理設施,配套污水管網2570公里,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40萬噸,全市污水集中處理率96%,污染防治和風險防控能力持續提升。

保護好生態環境,既是國之大者,也是責之重者。多年來,十堰從守護生命線的政治高度,切實維護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在丹江口庫區,今年7月成立的“小水滴”守水志愿服務隊,通過三級組織架構領導,按照“分段駐守、包干河段”原則,常態化開展護水志愿服務活動,全力守護一庫碧水。
丹江口市鳳凰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獻鋒介紹,鳳凰山村把15.3公里的庫岸線細化為網格,每公里岸線一段,每段由2人負責,并設立1名岸線長,隨時發現垃圾,隨時清理。

生態環境是根“金扁擔”,一頭挑著綠水青山,一頭擔著金山銀山。作為國家戰略性水源地、重要生態功能區,十堰基礎扎實、優勢獨特、勢能續集。近年來,十堰把生態環保和綠色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全市生態環境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丹江口水庫水質常年保持或優于Ⅱ類標準,27個國省控考核斷面全部達標,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2.6%;完成植樹造林、退耕還林600萬畝,治理石漠化410萬畝,修復裸露山體5.6萬畝,林地面積全省第一,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林木蓄積量全省第二;十堰先后榮獲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等榮譽稱號。
市生態環境局局長藍勁松表示,市生態環境局將正確處理好保護和發展、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破舊和立新、當前和謀遠、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五大關系;系統治水、精準治氣、科學治土,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推進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推進生態示范創建,加強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健全完善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 著力建設生態環保典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