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無廢之城” 賦能高質量發展
打造國家“無廢城市”建設蘇州工業園區樣板
“原來我們的廚余垃圾分類回收以后,就是在這里‘變廢為寶’!”在參觀蘇州工業園區餐廚及園林綠化垃圾處置項目后,早就對垃圾分類以后去哪兒了的好奇的孩子們發出贊嘆。這個夏天,700多名蘇州青少年兒童加入“環保不止一夏”公益夏令營,走進蘇州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產業園,詳細了解有機廢棄物的處理過程,“小手拉起大手”,在共建共享“無廢”實踐中迎接綠色未來。
隨著“雙碳”目標的逐步推進,如何消納利用固廢已成為我國探索綠色低碳發展之路上一道繞不開的坎。今年6月,蘇州工業園區出臺《“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將“無廢城市”建設作為“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生活方式,打造太湖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走出一條綠色崛起之路。
做好“頂層設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綠色發展精神的有力抓手,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實踐。
“無廢城市”建設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開發建設近三十年來,蘇州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蘇州工業園區固體廢物管理現狀排摸顯示,園區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72.26萬噸,主要來源于造紙、電力、食品、醫藥和電子行業,產生種類包括廢塑料制品、粉煤灰、廢紙、工業污泥、爐渣、食品加工廢物、脫硫石膏等。多年來,園區以結構調整推進源頭減量、以技術創新驅動工業綠色發展、以政策引導推動企業減污降碳、以管理優化推進工業污泥減量,加強對固體廢物處置的管理。“十三五”以來,園區創建多家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示范企業,充分發揮試點示范的突破帶動作用,在電子信息和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等多個重點行業成功研發了一批制約行業綠色轉型的關鍵共性技術,輻射和帶動了區域工業高質量發展。18家企業入選國家、省級綠色工廠、國家綠色供應鏈等,培育2家近零碳示范企業。在全省率先建成工業污泥監管平臺,推行污泥轉運電子聯單制度和處置資格備案制。
最新出臺的《蘇州工業園區“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明確,通過健全全環節覆蓋的管理制度體系、全方位支撐的技術研發體系、全渠道暢通的市場運營體系和全過程保障的監督管控體系,全面提高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和安全處置水平。到2025年,建設成為“固廢源頭減量化、收運體系專業化、資源回收循環化、廢物處置無害化、保障管理規范化、無廢理念普及化”的“無廢城市”,打造全國“無廢城市”建設標桿樣本。
落地“創新實踐”
走進蘇州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產業園,以“高起點規劃、高強度投入、高標準建設和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環境不良影響”為原則建設環境基礎設施,印證了蘇州工業園區在循環經濟領域的前瞻性謀劃和布局。以碳中和為例,園內餐廚及園林綠化垃圾處置項目生產耗能產生二氧化碳排放約9000噸/年,項目處置垃圾產生的沼氣提純利用及回收毛油利用按能量折算減排二氧化碳約34000噸,實現碳中和后減排二氧化碳25000噸/年;污泥干化及資源化利用項目生產耗能產生二氧化碳排放約22000噸/年,項目產生的干污泥熱值利用、蒸汽冷凝水回收等按能量折算減排二氧化碳33000噸/年,實現碳中和后減排二氧化碳11000噸/年,每年創造上千萬的經濟價值,碳排放年削減1.7萬噸。
作為生物醫藥的孵化器,飛翔智慧產業園目前已入駐生物醫藥企業20余家,其中CRO、CDMO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和擬IPO企業十余家,會聚了領軍人才、外籍人士、海歸科學家、博士、碩士等高層次人才兩百余人。為配合蘇州工業園區打造蘇州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地標核心區,該產業園積極參與產業載體環境管理規范化建設工作,邀請小微企業危廢收集平臺入駐園區,為區內企業提供“危廢巴士”“環保管家”“環境隱患排查”“環境應急演練”等服務,危險廢物實現“日產日清”的同時,降低了運輸和處置成本。為提升管理效率,園區小微企業危廢收集平臺通過設置信息化監控設備,對小微企業產廢情況進行遠程監控,為園區營造低碳生態投資環境、助推經濟、社會、安全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循環經濟產業園、飛翔智慧產業園是園區“無廢城市”建設創新實踐的縮影,目前園區對固廢危廢均實施產生、貯存、轉移、處置全過程監管,危險廢物綜合利用或無害化處置率達到100%。固廢危廢處理后的循環應用面十分廣闊,涉及新墻體材料制造、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新型建筑材料制造等行業。
推動“綠色轉型”
產業園添綠,顯無限生機;綠色生產,讓發展更長久。“無廢城市”不是不產生廢物,而是通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從源頭減量,進行資源化利用。
在SEW-電機(蘇州)有限公司,工人們正在現代化綠色的車間內忙碌。作為全球主要的電動機生產企業,SEW-電機通過打造工業4.0,建立綠色供應商考核機制,大量運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實現了生產過程的節能增效。為打造“無廢工廠”,SEW-電機在機加工車間新建了集中供液系統,每年減少廢棄乳化液近700噸,節省成本約300萬元人民幣。在一般固廢綜合利用上,公司將廢紙板通過膨切機將其制作成為成品電機的填充材料,廢紙板實現100%資源化利用,實現減污降碳和節能增效雙贏模式。
近年來,蘇州工業園區多措并舉推進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散亂污”企業的關停取締,加速淘汰低端落后產能,審慎引入重污染、高能耗等與區域規劃產業定位不符合的企業,嚴格控制新(擴)建固體廢物產生量大、區域難以實現有效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的項目;大力發展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先進制造業集群低碳綠色發展水平。加快促進優勢特色產業賦能升級,推動機械設備加工等傳統產業綠色轉型;緊跟國家相關政策,推動大型醫療設備、智能機器人等高附加值、低污染物排放的前沿產業進入保稅維修產品目錄,聚焦市場主體訴求,開展保稅維修業務聯合監管,充分發揮蘇州自貿片區對全市保稅維修產業發展引領帶頭作用;探索建立資源聯供、產品聯產和產業耦合共生的發展模式,建設國家新型化產業示范基地。
蘇州工業園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園區將在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和蘇州市生態環境局的統一領導下,圍繞生物醫藥、高端設備制造和集成電路三大支柱行業,進一步探索“無廢城市”建設模式,探索建立資源聯供、產品聯產和產業耦合共生的發展模式,通過加快建設“無廢工廠”“無廢供應鏈”等方式,推進工業企業綠色轉型,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園區提供生態保障。
□蘇報記者 惠玉蘭 蘇報通訊員 朱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