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市“無廢之窗”(17)︱椒江:“無廢城市”建設擦亮生態底色

在處理含油污泥過程中,全程經密閉管道輸送,霧化噴射入爐膛,這種處理工藝有效降低油泥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作為全國首批、浙江省首家燃煤鍋爐協同處置油泥項目,浙能臺州發電廠燃煤鍋爐協同處置含油污泥項目正是椒江對危廢協同處置的一次積極探索。
近年來,椒江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無廢城市”創建工作,建立協調機制,成立“無廢城市”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全域推進“無廢城市”建設。不久前,椒江成功創建省級三星級全域“無廢城市”。
“藍色循環” 賦能助力海洋綠色發展
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既是踐行新發展理念,也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有利于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為此,椒江高標準編制《椒江區“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系統構建“無廢城市”制度、技術、市場及宣傳體系,謀劃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出臺組織實施、考核評估等多項工作制度,將任務細分到各單位(部門)和各鄉鎮、街道,將“無廢城市”建設納入美麗椒江考核,全面壓緊壓實建設責任。
在椒江中心漁港,漁民卸載魚貨的同時,也卸下大袋的廢棄漁網、塑料瓶等海洋塑料垃圾,用于回收再利用。

“這些海洋塑料垃圾經過回收、加工與處理,能制作成為手機殼等高附加值產品,產品售出后的收入還能反哺參與海洋塑料回收的漁民。”臺州市生態環境局椒江分局綜合科(土)負責人王敏說,這就是椒江打造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藍色循環”新模式。
海洋污染是全球共同面對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海洋污染物治理是海洋環境保護的重要任務,也是“無廢城市”建設新的方向。
“如果僅以政府補貼,難以長久,只有把海洋生態治理的困境變成群眾、企業共富的紅利,才能逐步形成良性循環。”王敏說,在“藍色循環”治理模式下,通過建立實體化收集網絡和數字化管理平臺,形成海洋污染物收集、運輸、再生、高值利用的可循環價值鏈,走出海洋生態治理助力共同富裕建設的新路。
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除了破解海洋塑料污染治理難題,全域垃圾分類也是椒江建設“無廢城市”的重要舉措之一。
近日,記者來到白云街道萬家華庭小區,這里是椒江區最早推廣“兩定四分”模式的小區。目前,小區共建有兩個固定投放點以及一個流動投放點,每個分類亭配備一名專職督導員。
“‘撤桶并點’后,社區積極探索居民自治的垃圾分類模式。”廣場社區主任阮善華說,他們定期開展業委會、物業、社區三方協商會,落實樓長責任制、居民監督制,鼓勵“分類”積極分子,帶動家人、鄰居共同參與生活垃圾分類,如今居民投放準確率達到90%以上。

為高質量推進新時代美麗椒江建設,椒江以全域垃圾分類“撤桶并點、兩定四分”模式為具體抓手,持續強化頂層推動,鞏固深化“擴面提質”,提升優化環衛體系,從嚴細化監管執法,實現物業小區、無物業小區100%實施“撤桶并點”,易腐垃圾100%分類收運,
此外,強化危險廢物全面安全管控也是“無廢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
隨著固廢法的修訂,高昂的罰責使得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開始進入企業視野,成為關乎企業綠色健康發展的重要內容。椒江區以危險廢物實際管理人員為重點,從制度化、數字化、服務化出發,率先實施危險廢物管理人員資格證管理工作。

去年7月,椒江區民營企業環保培訓學院首期危險廢物管理人員資格證培訓班順利結業。30家重點企業,51名企業環保負責人或危廢管理人員通過培訓考試,被授予首批危險廢物管理人員資格證。
在線下培訓班學習的基礎上,椒江區還依托環保全生命周期“一件事”系統,探索構建線上學習平臺,鼓勵企業組織人員開展線上學習和集中培訓,提升員工整體環境保護意識。
王敏說,隨著“無廢城市”創建,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水平顯著提升,實現危險廢物安全管控,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如今椒江正在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城市也在全面綠色轉型。”
轉載自 | 望潮App
原標題:《臺州市“無廢之窗”(17)︱椒江:“無廢城市”建設擦亮生態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