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專家為深圳美麗中國建設精準把脈
時間:2023-10-25 09:36:14 來源:中國環境報 作者:李菁
與會專家現場合影
在深圳美麗中國典范評估研討會專家研討環節,與會專家圍繞推進深圳美麗中國典范建設的實施路徑和對策建議進行了深入討論和分析,為深圳市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精準把脈,開出良方。
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總監、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規劃署原署長凌嘉勤:
一方面,建議在都市化發展、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深港共同保護深圳灣海岸線,共同改善深圳灣的水質,使深圳灣變成整個大灣區的“黃金內灣”。另一方面,抓住建設深圳、香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機遇,做好深圳河及其所有支流的水質、生態修復,進一步提升整體環境容量。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員陳勇:
建設美麗中國典范是一個持續性、長期性的工作。首先應抓住“無廢城市”試點建設的機遇,在前期試點工作的基礎上打造“深圳2.0版”;其次,進一步科學做好垃圾分類工作,調動全社會的力量支持推進學校的垃圾分類工作;再者,通過“成大事”創新推動各項事業取得新成效,如廁所革命、光盤行動等。最后,踐行“以廢定城”的概念,有重點、按計劃、分步驟推進美麗中國典范建設。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瑞典皇家科學院可持續發展中心負責人Garry Peterson:
人與自然之間有著不同的連接方式。人們應多學習、多思考、多參與,學會真正走進自然,和大自然相互連接、深度融合,才更有利于研究制定相關政策。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歐陽志云:
明確深圳的高質區,嚴格保護“能提供生態產品和服務能力比較強”的區域。同時,完善綠地系統,增強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地質公園、森林公園、城市公園、濕地綠地等的生態功能;科學恢復更新質量低的生態系統,特別是森林生態系統和河流濕地,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生態服務的供給能力;開展老城區改造,提升整體人居環境改善的檔次;進一步深化拓展GEP核算的應用。
歐洲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林間:
海洋是臨海城市最重要的一部分,建設美麗中國典范應包括美麗海洋和美麗海岸線的建設。建議利用高科技建設城市生態文明的全球典范。同時,加強高端人才培養,尤其是生態方面的高端人才。此外,提升深圳人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共建共享美麗深圳。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學副校長吳明紅:
圍繞特大型城市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和深圳率先引領等方面,未來深圳要進一步全面推廣綠色低碳建筑,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以及在綠色建筑、智慧建筑等領域的引領作用。在未來能源供給方面,建議可以進一步優化包括綠氫在內的新型能源體系。在此基礎上,根據深圳山水林田湖草的本體特征,合理規劃,維護好深圳宜居本底,最大限度保障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院長陳湘生:
生態環境工程不應是一個城市的事情,而是整個大灣區的事情。建議借助國外先進經驗,如紐約灣區、東京灣區、洛杉磯大灣區等,從灣區角度看深圳,從深圳角度看灣區的發展。同時,也要提升公民、企業家以及政府管理部門的生態環境意識。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遠航:
提高對臭氧污染和空氣質量的認識,進一步提升藍天白云的含金量;第二,對標科學原理,推進PM2.5與臭氧協同共治;繼續針對大氣污染的核心問題進行綜合研究和綜合治理,在珠三角及全國起到引領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孟建民:
深圳美麗中國典范建設評估,應考慮量和質的結合、軟件(維護、服務)和硬件(設施)的結合,在時間維度上要考慮遠期與近期的結合。同時,要利用高科技手段做好美麗中國典范建設的計劃和規劃工作,用技術手段提升管理水平、預測水平,并保持美麗中國典范的示范成果。
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郭仁忠:
深圳作為人口密度極高的城市,當前在生態環境治理上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隨著經濟發展,也面臨著很大挑戰。深圳應從生態環境管理、產業發展、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城市規劃等方面進行更多、更全方位、更系統的思考和謀劃,進一步推動深圳的生態環境治理和美麗中國建設。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明尼蘇達大學Regents生態/環境經濟學講座教授Stephen Polasky:
深圳引領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促進了現代化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雖然深圳已經出色地把GEP涵納到經濟社會發展當中,但還需要有一些切實的衡量手段,讓城市能夠在促進GDP發展的同時,也能夠實現GEP的發展,如此才能獲得真正的財富,才能夠讓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對深圳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對世界來說也是如此。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任南琪:
深圳下一步的污染治理,包括城市建設、美麗深圳建設,必須從重點整治轉變為系統治理;指標體系應重點考慮碳達峰、碳中和及綠色低碳;應探索研究水體生態環境質量的“深圳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