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設計院集團市政設計研究院:在“兩污治理”設計中探索城鎮水環境系統治理之路
“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蒼山腳下,依山傍水的古村落偎臥在洱海邊。
與人和城鎮為伴的洱海,保護工作離不開城鄉污水治理這一命題。為此,大理白族自治州制定了一系列行動措施,推動城鄉污水綜合治理效能不斷提升,以實現洱海的“根本性”保護。作為全省“兩污治理”設計者,云南省設計院集團市政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市政院)先后承接了大理市中心城區城市更新“十四五”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大理市污水系統提質增效專項規劃及實施項目、大理徑流污染控制項目和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并參與到大理排水、給水、排澇設施等專項規劃的編制及大理市洱海流域截污管網深度排查方案等行動中,為洱海保護中的城鎮污水治理提供設計支撐。
從傳統單一的城鎮排水工程項目設計向水環境系統治理轉變,在以洱海流域為代表的城鎮污水治理工作中,市政院秉持系統化、精細化治理理念,由規劃引領設計,參與了“排查診斷、系統整治、效能評估”全鏈條工作,構建起涵蓋污水系統“源頭-過程-末端”全過程治理體系,有效促進當地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系統運行效能提升,削減了洱海水污染負荷。截至目前,據生態環境監測部門綜合反映洱海保護治理工作成效顯著,水質提升至近二十年最高水平。深秋的洱海,湖水漾光浮黛,更顯清澈。
隨著生態環境保護部署的不斷加強,政策系統化導向不斷完善,全國逐步構建了水生態環境保護和水污染治理向“精準治污、系統治理”轉變的新格局。在踐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市政院作為咨詢和設計主體,生動反映出全省城鎮水環境系統治理轉變之路。
為九大高原湖泊治理和城鎮排水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探索樣本,市政院在一個個項目實踐中總結經驗與模式。“近年來,城鎮排水管網與處理設施規模大幅增長,污水系統建設成效顯著,但仍存在存量設施效益發揮不充分等突出問題。”市政院相關負責人說,當前全省的城鎮污水治理已進入“補短板、提品質”階段。
“在具體的項目中,我們更加注重城鎮污水系統整體效能的提升。”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加強雨水系統和污水系統相互配合、有效銜接,促進再生水、雨水資源化、污泥無害化資源化、生活垃圾無害化資源化,在城鎮排水工程中引入信息化、數字化管理,將水體污染治理和生態景觀構建統籌結合,實現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和水經濟的有機統一,以更系統科學的設計手段推動城鎮污水實現“質”的突破。
多年以來,市政院完成市政給水、排水、智慧水務、黑臭水體及城市水環境生態治理、海綿城市及節水城市建設、城市固廢處理、城市更新及城市交通道路橋梁規劃、咨詢、設計項目2000余項;設計牽頭完成“一水兩污”及智慧水務總承包工程45項。獲國家、省級優秀規劃、咨詢設計獎20項,參與國家、省級規范規程編制30余項,授權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10余項,通過云南省重大科技專項2項,申報課題20余項。
新征程上,圍繞湖泊革命攻堅戰、黑臭水體治理和污水系統提質增效的總體要求,市政院將持續推進構建廠網河湖一體專業化的城鎮治理體系,完善的“灰綠藍”耦合的現代城鎮排水防澇體系,綠色低碳、集約高效的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體系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鎮水環境保護與治理深度融合的智慧排水體系,為全省城鎮水環境系統治理再添創新樣本。
云南網記者 王丹 見習記者 林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