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產業的“養雞吃蛋”時代
最近越來越感受到,環境產業進入養雞吃蛋時代,考慮產品的各種策略時,參考的因素在變化。
聽一位創業者談起數次創業經歷,他十多年前做公司,專門做水廠自控系統,騰挪起來非常容易,兩個人就能把事情辦了。
小公司不生產,也不需要借貸,項目來了,有了預付款才去執行采購。
那個年月,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的自控系統就是攢電腦的系統。系統集成外行看不明白,對內行來說,十分簡單。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造就了幾家知名的大公司,有的到現在還很牛,比如浙大中控;也有一些輝煌一時,已經消失在往日的塵埃里。
那時候,大家走出去到市場上PK,動輒都是10萬噸的污水處理廠,真是好時代。
但回頭再去看,不居安思危,不及早考慮轉型,光靠水廠建設的那些公司,后來就陷入危機了,因為到了后面幾年,已經沒有那么多污水處理廠要新建。
曾經有一段美好時光。
尤其是政府招標采購那個階段,一個項目分十幾個標段,提供自控系統的公司都是直接對接政府,那時候政府支付能力還比較強。
很快就進入到EPC或者說總包時代,土建一個包,工藝一個包,工藝是單獨的。
設計完了之后,自控系統歸屬于設備采購包,這些做自控的企業就不再是跟政府談,轉而跟清華同方、紫光等一些做EPC的公司去談了。這個時候也還不錯。
再后邊要跟誰談?跟做BOT的水務投資公司談,就有點談不下去了。這個談不下去是逐漸來的。
比如說一個20萬噸的污水廠——自控系統以前怎么也得1000多萬,后來變100萬,活兒快沒法干了。
為什么呢?因為這個時候做BOT項目的第三方公司,把儀表系統切分得特別細,電纜什么的,人家都是直采,憑啥給你做?就是三個PLC柜配套電腦軟件服務器,交換機100萬,成本85萬。這些公司貼上毛都是猴,比政府采購精明多了。
即便這樣了,大家依然是玩命競爭,再加上新建項目越來越少,很快就沒活路了。
污水行業高速發展到飽和的過程,大概10年時間,在自控這個細分領域,PPP時代以前就已經經歷過起落了。
有危機感的公司就在考慮轉型,做智慧水務,智能加藥、精確曝氣等等,也有做得不錯的。
但也有一些公司,本質上如果不改變,就還是個工程公司。
一年接十幾個自控系統工程,每個工程100來萬,累死累活能做20多個項目,2000 多萬營收,400 萬利潤,養好幾十號人,想想一年得虧多少錢。
那些自動化的工程,就是預付款到貨款,安裝款,驗收款,還有質保金。項目的利潤是非常透明的,這些公司又不生產硬件。扣出質保金大概10%、施工費用大概5%,如果項目周期延長,驗收拖一拖,就肯定不掙錢。
創業者最后感嘆到,每個民企老板們都經歷過艱難時刻,有的時候賬上比口袋都干凈,一個子兒都沒有。
他也經歷過,事情過去了,可以云淡風輕地談,但回想一下也是真難熬。
這位創業者可以說是完整經歷環境產業從增量市場到存量市場的老玩家了。
曾經的“韭菜地”一望無際,市政用戶嗷嗷待哺,所以比的是誰的資金多,誰的刀塊,跑馬圈地,殺雞吃肉。
整個行業,從總體到細分都是一樣的。
一位資深人士說,最開始去做BOT項目,會受到地方政府極高的禮遇,都是爭著搶著讓你去做。這個時期連帶著其他細分領域的日子也相對好過一些。
到了現在,很多地方的污水處理率都很高,每個市政用戶都已經被伺候得很好了,你只能想辦法抓一些用戶在手里,交易做完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進一步精耕細作,養雞吃蛋。
有一個水務公司在看著沒什么油水的區域里,憑借這樣的精心服務,一年下來也能有一個多億的應收,利潤也很好。
這樣的環境服務細致到什么程度呢?就是這個區域任何相關的項目,不管大小,這個公司都會介入,并不會因為是十幾萬的小項目就看不上,或者輕慢業主。
在上游已經需要養雞吃蛋的年代,做自控也好,智慧水務也好,肯定也是伴隨自己的業主共同精細地挖掘出新的增量來。
產業里的要素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就是新機會產生的時刻,比如從最初的自控走向智能化,這樣的升級會給“養雞(運營環境設施)”的大公司帶來提質增效的機會、繼續領跑行業的機會,也會給細分領域帶來改變的契機,產生新的細分大牛。
前兩天在內部會議上聽傅老師講智能化,我是有些感動的,不管時代如何變化,他為公司做的選擇,落腳點還是“使命”。
從“智庫引領的環境縱深生態平臺”到“智庫智能雙引擎的環境縱深生態平臺”,E20 聯合百度、騰訊做的那些事,還是希望在行業里形成探索、實現智能化的氛圍,推進行業進階。
既然已經是存量時代了,哀嘆是沒有用的,不如抬頭看路、低頭做事,把每一個現存的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廠實現智能化,可能正是行業當下的要務。
在智能化方面,有一些能力很大、責任很大的公司(比如一些水業和固廢領域的十大影響力企業、供水領域的龍頭公司)已經上路,我們應該留心他們在怎么做。
一如留心當年那批最早開始做BOT的公司、最早做自動化的公司以及最早接通資本市場的公司。
來源 :中國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