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江河湖海一片碧水清波──中交(天津)生態環保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打造生態綜合治
津云客戶端2021-11-15 22:24

在杭州西湖──底泥環保疏浚工程,首次開創了污染底泥長距離密閉水力輸送,創造了中國底泥輸送最長紀錄。
在安徽巢湖──中國首項河湖泊環保疏浚及生態湖濱帶建設工程,開創了大規模生態疏浚與生態湖濱帶設計的先河。
在江蘇太湖──環保疏浚工程,創造了中國環保疏浚工程戰線最長、清淤面積最大兩項紀錄。
在雄安新區──白洋淀生態修復工程,有效恢復了淀泊連通,水質達到近十年最好水平。
……
活躍在我國江河湖海治理大軍中,有一支來自天津的專業技術團隊,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傾注天津情懷,貢獻天津智慧,四十余年間,在祖國大地上布滿了他們的得意作品:江河湖泊生態清淤,景觀綠廊、流域治理,四通八達的水運工程,他們用自己的“強項”一步步暢通著祖國水系……他們就是中交(天津)生態環保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中交生態環保院”),一支不斷創新、追求卓越的團隊,鼎力打造中國生態環保業的領先力量。
中交生態環保院隸屬于世界500強、中國建筑行業特大型骨干央企──中國交建,是中國疏浚業先行者──有著120余年歷程的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多年來,他們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依靠技術創新、市場開拓,不斷增強在生態環保、流域治理等領域的核心競爭力,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路徑模式,打造生態綜合治理創新樣板,走出一條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
起步 國內疏浚治理的先行者
葦叢搖曳,候鳥低飛……深秋的云南滇池草海人工濕地風景如畫,新添的720畝濕地已經建成,近日正式向游人免費開放──在首批全國疏浚行業技術專家,中交生態環保院黨委書記、董事長胡保安博士的手機里存滿了一張張參與治理過的河湖新景。
“中交生態環保院成立于1980年,是中國交建首家以生態環保為核心業務的設計企業,前身是交通部天津航道局設計研究所。”胡保安告訴記者:“涉足河湖水環境治理的歷史,最早要追溯到1956年,當時的名字是交通部航務工程總局疏浚公司,采用自行設計制造的中國第一艘組合式絞吸挖泥船‘北京號’,對頤和園昆明湖進行了疏浚治理,這也成為中國利用挖泥船對城市內陸湖泊進行底泥疏浚治理的‘開篇’。”
伴隨改革開放大潮誕生的中交生態環保院,先后經歷了多次更名、戰略重塑、機構重組等一系列改革考驗。“可以說,那是一段爬坡過坎、積厚成勢的歲月。”胡保安坦言。
作為我國最早一批實施環保疏浚、用以治理湖泊污染工程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中交生態環保院在1997年初實施了國內第一例大型湖泊環保疏浚工程──滇池污染底泥疏挖及處置工程,陸續參與實施了滇池外海主要入湖河口及重點區域底泥疏浚工程、滇池草海重點區域及主要入湖河口清淤工程、滇池草海人工濕地建設工程等一系列治理項目。
此后,中交生態環保院又中標了迄今為止國內輸送距離最長的環保疏浚工程──杭州西湖底泥疏浚二期工程,工程采用中國第一艘環保絞吸式挖泥船“浚湖”號,對五十年間從未清理過的西湖進行徹底疏浚清淤。施工船舶通過七級接力泵站串聯的輸泥管線,將挖掘出來的西湖水底的污染底泥穿越鬧市輸送到22.6公里以外的郊區進行無害化處理。
隨著技術積累,幾十年來中交生態環保院逐漸形成了一套自主核心關鍵技術體系,業務領域不斷拓展,涵蓋了內河湖泊環保疏浚與污染底泥處置、黑臭水體治理、污染土壤與固體廢棄物處置、海岸帶環境生態建設、流域環境治理、環保產業運營等諸多領域,企業步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深耕 十年創新“集成式”輸出
2006年后的十年間,中交生態環保院依托自身技術優勢與資源整合能力,形成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和知識產權,實施并完成了多項水環境綜合治理典型案例,走上一條以技術創新為發端,最終帶動形成整個產業創新的道路──先后實施了滇池、太湖、巢湖、武漢北湖、洱海、撫仙湖等20余項國內大型湖泊的治理設計,參與了國家“863”、“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等水專項課題研究,業務領域和項目種類不斷外擴延伸。
在實施太湖環保清淤工程建設中,從無錫五里湖湖區到梅梁湖湖區,再到常州竺山湖湖區,中交生態環保院創造了國內環保清淤工程戰線最長、清淤面積最大兩項紀錄。
在黑臭水體治理方面,中交生態環保院先后在浙江溫州、云南昆明、湖南湘潭和岳陽實施了一系列黑臭河道治理工程,尤其是昆明官渡海河黑臭河道綜合治理工程的實施,使其率先從住建部、環保部列入云南省12條城市黑臭水體河道中除名。
在天津“家門口”,中交生態環保院中標國內首例針對重金屬污染底泥進行深度處理的環保工程──中新天津生態城污水庫治理工程,攻克了“世界性”難題。“這里常年接受化工企業污水排放,污染底泥局部存在汞、砷、鎘、銅等嚴重的重金屬污染。我們通過反復實驗、開展集中攻關,研究出污染底泥快速脫水固化這一顛覆性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比肩國際先進水平。”中交生態環保院副總經理李龍說。
僅此一項工程,就誕生了2項國家專利、4項省部級技術創新成果。就這樣,中交生態環保院一次次向關鍵難題發起沖擊,一系列前沿技術相繼投用,形成了創新創效“集成式”輸出模式,先后成為“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課題組核心單位,湖泊水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垃圾焚燒技術與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成員,從單專業向多專業、從行業競爭向踐行生態環保使命探索轉型,綜合競爭優勢不斷顯現。
跨越 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環保產業迎來新一輪創新創業浪潮。進入新時代,中交生態環保院繼續搶占技術制高點,著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步入跨越式發展快車道。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區橫空出世。當時年僅38歲的胡保安,作為第一批技術專家投身“華北明珠”白洋淀的環境治理。他帶領技術團隊,全面勘查項目規劃實施區,測試分析各種水樣、泥樣,僅用三個月時間,主導籌建的中交集團雄安水環境中心實驗室便正式成立,用精確的實驗數據指導精細化施工。
四載寒來暑往,雄安新區進入大規模建設實施階段。在白洋淀生態修復治理中,中交生態環保院組織專家對關鍵技術、工藝裝備進行可行性研究,攻關“卡脖子”難題。
中交生態環保院副總工程師、環保技術中心主任黃佳音接受采訪時介紹:“把污染底泥從河道中挖出來后,是一種泥漿狀態,體積會變大10倍,需要把泥水分離處理。通常的做法是加入底泥調理劑,有的甚至直接在泥漿中加入石灰進行固化,這樣脫出的水質很差,固體底泥容易板結,只能填埋處理,無法資源利用。為此,我們攻關研發了一種底泥脫水用多孔生物聚合劑,這種藥劑可以天然降解,用來處理受污染的河湖底泥時,泥水分離速度快、余水水質達到地表水五類標準及以上,底泥能達到綠化種植土標準。”2020年至2021年,該項技術成果累計獲得1項澳大利亞國際發明專利、1項日本實用新型專利、5項國內發明專利、14項國內實用新型專利的河湖治理領域核心專利群。
經過多年深耕,中交生態環保院憑借生態環保治理領域專項核心技術23項,水運領域專項核心技術21項,巖土專項核心技術24項,測繪領域專項核心技術13項,BIM成套關鍵技術8項,海水淡化領域專項核心技術3項;以及參與多項國家標準和行業規范的編制,成為當之無愧的行業領軍者。
這背后,是一支實力雄厚、經驗豐富的350余人的高層次設計科研團隊。胡保安作為帶頭人,已經擁有20余項國家專利,多次獲得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中國水運建設行業協會頒發的科技進步獎,成為全國疏浚行業技術專家、中國交建“十大杰出青年”、天津市“131”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第一層次人選。
展望 重塑新模式進軍新藍海
當歷史的車輪來到兩個百年交匯點,中交生態環保院以“投資主體一體化帶動流域治理一體化”探索流域治理的新模式,加快向“最具實力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技術服務商”進軍。
據業內測算,當前流域治理已經攪動了數千億元的市場藍海,正在成為環保行業新賽道。“一條河所在的流域常由不同的行政區分割管轄,由于上下游資源、利益訴求和管理的差異,無法實現統一規劃、實施、監測、防治等,流域治理往往事倍功半。為解決這一矛盾,我們提出了流域治理新模式。”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單保慶研究員介紹:“具體來說,就是針對每個流域治理項目,選取不同商業模式、技術方案和管控模式,通過與政府及相關方組建流域治理投資公司,統籌各項工作,實現流域綜合治理和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中交生態環保院先后參與探索實施了永定河、錦江、汾河等大型流域治理一體化項目,進一步創新形成了“流域治理+片區開發”的EOD模式(即,通過環境綜合治理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區域價值,再把增值部分作為投資回報的城市開發模式)。
2019年8月,中交生態環保院成功參與薊運河(薊州段)全域水系治理、生態修復、環境提升及產業綜合開發EOD項目,項目靜態投資額65.4億元,在國內首次將EOD模式應用到整個流域生態環境治理中。
通過實施薊運河(薊州段)全流域的水系治理、生態修復、環境提升等工程,全面改善生態環境,結合規劃提升和產業策劃,導入地方發展需求的產業,把環境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加快薊州區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這是中交集團與天津市戰略合作重點項目之一,通過EOD商業模式創新,實現了流域治理投資全過程的閉環,為可復制、可推廣的流域治理模式提供了寶貴經驗。”中國疏浚協會秘書長高偉說。
測算數據顯示,這些大型流域治理一體化項目,總投資規模將超過 2000 億元,覆蓋流域面積13.5萬平方公里,受益總人口約1億人,帶動流域經濟總量達10萬億元。
站在“十四五”開局的新起點,中交生態環保院面向水環境生態領域轉型的方向愈發明晰,致力于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的信心愈發堅定,腳步更加鏗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