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8848前言:對于內蒙古在2023年在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抓實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的新進展、新突破,專家們表示高度贊賞和肯定。他們認為,這些成果的取得充分體現了內蒙古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堅定決心和有力措施,同時也為全國其他地區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借鑒。
首先,專家們認為,內蒙古在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針對大氣、水、土壤等各個領域,內蒙古采取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源頭防控、推進清潔能源、加強監管監測等,使得環境質量得到持續改善。特別是針對重點行業和企業的治理,采取了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清潔取暖改造等措施,有效減少了污染物排放,提升了環境治理水平。
其次,專家們指出,內蒙古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進展。通過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與評估指標體系、加大自然保護監管力度等措施,有效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系統。同時,通過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工作,促進了地區間的交流合作和經驗共享,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專家們還強調了內蒙古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取得的新進步。通過深化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加強碳市場建設等措施,內蒙古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為全國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借鑒。
最后,專家們認為,內蒙古在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方面展現出了新的作為。通過優化政務服務職能、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提升環評服務保障能力等措施,內蒙古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得益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全國其他地區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綜上所述,專家們對內蒙古在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抓實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的新進展、新突破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這些成果的取得充分體現了內蒙古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堅定決心和有力措施。同時,他們也指出,內蒙古在未來仍需繼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打贏污染防治攻堅 抓實生態環境保護

人民網呼和浩特12月29日電 (寇雅楠、實習生郭上菲) 12月29日,“回眸2023”系列主題發布會第五場——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專場在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召開。據發布會介紹,2023年,內蒙古在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抓實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新進展、新突破,生態環境質量獲得持續改善。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新成效
大氣污染防治能力穩步提升。工業污染治理持續深化,完成重點行業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23家,鋼鐵、焦化企業超低排放改造9家。燃煤污染治理范圍不斷擴大,爭取中央及自治區專項資金14.23億元,完成清潔取暖改造21.33萬戶。機動車污染管控有序推進,在全區推行輕重型汽車國六B排放標準,全面完成重點區域重型柴油貨車遠程在線監控系統安裝。重污染天氣應對機制逐步健全,實施重點行業企業績效分級管理,建立“一企一檔”應急減排清單的企業達到9630家。
水污染防治水平持續提高。水污染物源頭防控能力有效提升,全面開展排查整治,完成97個重點河(湖)入河排污口排查。黑臭水體治理成效有力鞏固,全區13處已治理黑臭水體無返黑返臭現象,未發現新增城市黑臭水體。飲用水水源保護全面加強,優化調整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17個,完成黃河流域166個鄉鎮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得到更好保障。
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提標。土壤污染源頭防控不斷加強,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完成“無廢城市”建設項目49項。地下水污染防治成效明顯,全面完成全區“雙源”及化工園區地下水環境調查,圓滿完成包頭市、鄂爾多斯市國家級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建設任務。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步伐加快,出臺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編制規模化奶牛養殖糞肥資源化利用技術地方標準;全區農村牧區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34%,提前完成“十四五”治理目標。
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得到新提升
生物多樣性保護扎實推進。初步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與評估指標體系,編制完成全區1:50萬生態系統類型圖,研發建設生物多樣性數據庫。
自然保護監管力度不斷加大。組織開展國家級、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地遙感監測核查。
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成果豐碩。鄂爾多斯市、二連浩特市、東烏珠穆沁旗獲評第七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新城區、喀喇沁旗被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完成第一批自治區級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工作。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取得新進步
減污降碳協同治理不斷深化。深入落實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開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先行先試。
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逐步提升。碳市場建設更加成熟,發電行業控排企業全國碳市場履約率達99%以上(按履約量計)。
應對氣候變化國際交流取得突破。生態環境部推薦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作為我國地方代表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并在中國角開幕式暨“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實踐”邊會作交流發言。
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展現新作為
政務服務職能進一步優化。深入開展“兩優”專項行動,下放行政權力事項8項,精簡辦理環節15個,減少辦事材料25件。
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持續加強。完成各盟市“三線一單”成果更新和自治區成果集成。推動“三線一單”在政策制定、環境準入、園區管理等領域廣泛應用,堅決遏制“兩高”項目低水平盲目發展。將碳排放評價納入園區規劃及重點行業項目環評審查的重點內容。
環評服務保障能力不斷提升。對自治區重大項目實施臺賬管理,實行三級包聯及審批服務卡制度,全區上報環評審批申請的3085個重大項目已批復3082個,審批完成率99.9%。
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實現新提高
法規制度體系更加健全。修訂《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制定出臺《自治區生態環境質量監測點位管理辦法(試行)》《自治區生態環境推薦性地方標準制修訂工作流程》等規章、制度、方案65項。
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持續強化。啟動開展第二輪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并完成對4個市的進駐督察,將草原森林、河湖濕地保護修復等“大生態”要素全面納入督察范圍,解決了一批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環境執法監管力度不斷加大。深入開展“兩打”專項執法行動和第三方環保機構弄虛作假專項整治行動。與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共同開展全國首次跨行政區域生態環境聯合執法。
生態環境監測能力進一步提升。新建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2個,納入第一批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5個。強化重點單位自動監控設施安裝聯網和數據有效傳輸工作監管。成功爭取自治區沙塵監測網絡能力提升項目,著力提高沙塵天氣監測、預警、分析研究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