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太原市生態環境十大新聞揭曉
時間:2024-01-06 11:42:25 來源:太原日報
近日,太原市生態環境局評選出2023年度生態環境領域十大熱點新聞,回顧那些值得記住的喜悅與振奮、榮譽與輝煌。
1 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
去年12月12日,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會議強調,全面落實全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更高標準、更實舉措、更嚴要求,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加快建設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全面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提供堅實生態環境支撐。
會議指出,要全力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堅定不移實施大氣污染防治“3456工程”,完善防治舉措,細化工作任務,推動空氣質量明顯改善。要全力打好“一泓清水入黃河”攻堅戰,堅持治污、調水、清淤、增濕、綠岸“五策”并舉,推動水資源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災害防御各項工作落實見效。要全力打好固廢污染防治攻堅戰,以“無廢城市”建設為抓手,持續開展工業固體廢物排查整治,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全面加強固體廢物綜合治理。要扎實開展碳達峰太原行動,統籌好發展和減排,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加快氣候投融資試點建設,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要持續推進生態修復治理和生態系統保護,科學推進國土綠化行動,加強生態修復治理,統籌優化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空間,厚植高質量發展生態底色。要優化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加強城市規劃設計,有序推進城市更新,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打造宜居宜業宜樂宜游良好環境。要堅決守牢生態環境安全底線,加強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完善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和應急預案,強化生態環境領域數字賦能,提升環境風險防范水平。
2 太原被評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優秀城市”
去年12月3日,由新華網主辦、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支持的第九屆綠色發展論壇在海南博鰲舉辦。在此次發展論壇上,太原市捧回“202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優秀城市”牌匾,太原西山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捧回“202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優秀示范區”牌匾。
近年來,我市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深入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持續改善省城生態環境質量,在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上取得了成效。
全域治山,加快構建山城交融的生態格局。不斷完善近郊百萬畝森林圍城綠色生態系統,加快構建西北部遠郊百萬畝綠色屏障,目前全市林木覆蓋率為41.96%,綠帶環繞、森林圍城。系統治水,著力打造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汾河畫卷。全市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達83.3%,無劣Ⅴ類水體。強力治氣,持續營造天朗氣清生態環境。我市聚焦重污染天氣、臭氧和揚塵污染等突出問題,治污、控煤、管車、降塵多管齊下,全方位、全鏈條、全天候加強大氣環境治理,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綜合治城,建設宜居宜業的美麗城市。全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推進城鄉環境、基礎設施、交通秩序、市場秩序、市民素質、公益宣傳等6個方面存在的23種亂象整改;積極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實施8個創衛專項行動;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推動了城市的有機更新。
3 “十四五”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出爐
2023年3月17日,《太原市“十四五”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對外公布。規劃提出,到2025年,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環境污染狀況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系統自凈與自我修復功能、穩定性顯著增強,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力爭全面建成“天藍、地綠、山青、水秀”的美麗太原。
規劃明確,我市將實施七大攻堅任務:一是發展要更加綠色低碳。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負面清單)的約束,六城區范圍內禁止新、改、擴建高能耗、高污染項目,協調推進減污降碳。二是打好藍天保衛戰。圍繞減煤去煤、工業企業大氣污染深入治理、機動車污染防治、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揚塵污染管控等展開攻堅。三是打好碧水保衛戰。具體措施包括:全面提升污水集中處理能力和水平、推進農業農村水污染防治、全面整治河道和黑臭水體等。四是打好凈土防御戰。在強化土壤污染源頭管控的同時,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內分泌干擾物等新污染物展開治理。五是綜合防治固廢污染。要全面實施“無廢城市”試點建設,力爭2023年年底前“無廢城市”建設管理制度和技術體系框架初步形成,市場體系和技術體系建設初顯成效,一批“無廢城市”建設重點工程項目開工建設。六是全面推進生態建設。七是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能力建設。
4 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秋冬防”攻堅成效明顯
據初步統計,2023年,太原市區綜合污染指數為5.01,同比下降1.6%。
過去的一年,我市緊緊圍繞“治企、減煤、控車、降塵、能力、應急”六個方面開展全面攻堅,強化重污染天氣應對,聚焦污染減排,強化措施落實,全力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科學組織實施空氣質量保障專項行動,扎實推進各項攻堅措施。
未經生態環境部核實的數據——六項污染物中,有3項污染物濃度同比下降,分別是:二氧化硫濃度11微克每立方米,下降8.3%;PM2.5濃度42微克每立方米,下降4.5%;PM10濃度80微克每立方米,下降3.6%。有1項同比持平,為二氧化氮,濃度40微克每立方米。有2項同比上升,分別是:CO濃度1.5毫克每立方米,上升7.1%;臭氧濃度178微克每立方米,上升1.7%。
同時,“秋冬防”攻堅期間,我市環境空氣質量改善明顯。2023年10月至12月“秋冬防”期間,太原市市區優良天數76天,優良率為82.6%,優良天數比2022年同期增加6天;重污染天數1天,比2022年同期增加1天。
5 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氣候投融資平行論壇舉行
2023年9月6日,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氣候投融資平行論壇開幕。本次論壇主題為“氣候投融資賦能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旨在搭建氣候投融資經驗分享、成果發布、對話交流和產融合作平臺,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開展氣候投融資,是全面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的重要舉措,是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的重要抓手,是與世界各國、社會各界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太原市立足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和綠色低碳發展實際,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深入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穩步推進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建設,為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論壇上,國家、省、市相關部門領導,國際、國內知名院士專家,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代表,研究機構、金融機構、重點企業代表,深入探討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金融解決方案,共商大計、共謀合作、共促發展,共同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未來獻智獻策。
6 兩地捧回國家級金字招牌
去年10月27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關于命名第七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公告》《關于命名第七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的公告》,婁煩縣獲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太原西山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獲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作為省城后花園、避暑清涼地、綠色大氧吧,婁煩縣以綠色轉型賦能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完成營造林10.65萬畝,綠化村莊39個,綠化通道54公里,庫周造林2.1萬畝,全縣林草覆蓋率達75%,獲得了全國綠化模范縣榮譽稱號。作為省城的水源地,該縣堅持“水生態”保護與“水流失”治理相結合,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全部竣工,實施石峽溝濕地、汾河水庫庫周水環境綜合整治修復工程建設,新增濕地面積4000余畝,兩個國考斷面水質常年達到地表水二類標準以上。多年來,該縣大氣環境質量位居全省前列,連續五年全市第一。通過大力實施清潔取暖改造等工程,累計完成農村“煤改電”24475戶,2021年、2022年,該縣PM2.5濃度均為19ug/m3,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占比近九成。
西山地區曾是太原污染的重災區。2008年開始,西山地區開展綜合整治工程,通過全面關停搬遷污染企業、大力實施生態修復治理、持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綠色轉型發展等一系列舉措,累計治理破壞面1萬余畝,造林綠化近20萬畝,林木覆蓋率由不足20%提升至86%以上,實現了從滿目瘡痍到“郁郁蒼蒼三十里”的華麗轉身,涌現出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園、長風城郊森林公園、太原植物園等生態治理典型,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轉化為生動實踐。
7 水污染治理十大攻堅行動啟動
去年12月中旬出臺的《太原市“一泓清水入黃河”攻堅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啟動十大攻堅行動。
一是開展雨污分流改造攻堅行動。深入開展雨污合流制排水管網改造工作,加快污水管網混錯接改造、老舊管網檢漏更新、破損修復改造等工程建設,開展源頭排查治理,對源頭雨污合流制排水管網進行改造。二是開展城鎮污水廠提質攻堅行動。按照全市統一部署安排,新建及現有城鎮污水處理廠出水COD、氨氮、總磷達到九河復流再生水水質要求。三是開展入河排污口整治攻堅行動。開展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管理,加強入河排污口規范化管理,按月組織入河排污口水質監測,按照“依法取締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規范整治一批”的要求,分類治理,實現達標排放。四是開展汛期水質管控攻堅行動。五是開展太榆退水渠治理攻堅行動。六是開展楊興河治理攻堅行動。七是開展河西南部退水渠和清水河治理攻堅行動。八是開展東、西暗涵治理攻堅行動。九是開展城鄉黑臭水體排查整治攻堅行動。十是開展農田灌溉節水攻堅行動。
8 六五環境日宣傳系列活動暨“并州生態文明建設媒體行”啟動
去年6月3日,由市委宣傳部、市生態環境局、市園林局主辦的太原市六五環境日宣傳系列活動暨“并州生態文明建設媒體行”啟動儀式,在龍潭公園舉行。
2023年六五環境日的主題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活動儀式上,主辦方倡議全社會行動起來,自覺做生態文明理念的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用個人的點滴行動匯聚起強大動力,攜手共建“山如黛染、水似碧玉、藍天常在、城入畫屏”的美麗太原,為全面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貢獻力量。
2023年“并州生態文明建設媒體行”新聞采訪活動同時啟動。該活動由市委宣傳部、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等市屬部門以及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配合,以“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太原”為主題,利用兩個月時間,緊緊圍繞全域治山、系統治水、強力治氣、綜合治城等重點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太原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新氣象、新業績、新成效,積極回應群眾關切,為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太原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9 全市生態環境執法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2023年8月24日,市生態環境局舉行執法車輛發放儀式,將統一印有“生態環境執法”規范標識的13臺執法車輛,配發給全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隊伍。
新型移動執法車集環境監測、環境執法、環境應急功能為一體,配備了遙感技術裝備,攜帶便攜式氣相色譜儀及PM2.5、PM10、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揮發性有機物等分析儀,借助物聯網、傳感器、5G網絡等新技術,可快速、高效地對周邊環境和工業企業排放口成分進行分析并傳輸數據,可有效提升執法效能,節約執法成本,建立起全網覆蓋的生態環境信息化監測管理和服務體系,為日常監管提供了強力保障,為基層執法工作注入了新的動能。
此外,5月12日,我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隊伍還舉行了全新制服統一著裝儀式。此次更換的制式服裝為全國統一配備,主色調為藏青色,按照規定佩戴胸號、胸徽、帽徽、肩章、臂章的標志,臂章圖案由山水組成,象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整體表達了環保人守護藍天、綠地、凈水的理念。
10 汾河水庫突發水污染事件環境應急演練舉行
去年7月26日,由市政府主辦、市生態環境局承辦的“太原市汾河水庫突發水污染事件環境應急演練”,在汾河水庫上游支流西川河馬家莊橋東南側舉行。
本次應急演練,以西川河河北莊村附近發生一起柴油罐車側翻交通事故,罐車內近3噸柴油泄漏至西川河內,造成西川河及澗河污染,危及汾河水庫飲用水源地安全為背景展開。演練過程涵蓋了應急啟動、污染處置、應急監測、回收洗消、輿情監測等各個環節,及時設置攔截壩,開展多個斷面監測,迅速展開處置轉移,圓滿完成了預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此次應急演練具體體現了“三個實”:一是結合實際。本次演練地點選擇在汾河水庫上游支流,以發生事件、交通事故、運輸物泄漏為背景,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二是接近實戰。本次演練過程涵蓋了突發水污染事件環境應急處置各個環節,掌握了“南陽實踐”以空間換時間、以時間保安全的核心要義,達到了以演練促提升的目標。三是發揮實效。本次演練指導思想明確,準備工作充分,程序設置合理,應急處置得當,圓滿完成了預定的各項目標任務,有效檢驗了我市預案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新疆四地入圍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
來源:中國環境APP 作者:楊濤利
日前,生態環境部網站公示了第二批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評審結果,擬將19個城市確定為試點城市,其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哈密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第八師石河子市入圍試點。
2021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發布了《關于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提出實施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工程,選擇缺水地區積極開展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示范。2022年,生態環境部等四部門聯合發文,明確了首批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范圍城市,在全國開展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建設。根據生態環境部要求,要推薦缺水狀況較嚴重、工作基礎較為扎實、試點實施方案編制質量較高的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含直轄市的市轄區縣)申報試點。
據悉,2022年2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制定了《自治區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實施方案》,以烏魯木齊市、克拉瑪依市、哈密市、吐魯番市等4個缺水地區為重點,開展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示范。自治區生態環境廳會同自治區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水利廳組織地級城市開始編制試點方案。2023年5月,自治區將4個地級城市向國家申報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
以烏魯木齊市為例,近年來,烏魯木齊市將再生水的生產和使用,作為提高城市水資源利用效率的重要一環。目前,已陸續建成多家污水處理廠,再生水也開始廣泛用于園林綠化和工業用水、水景觀打造等。特別是再生水揚水工程的建設,實現再生水“北水南調”,米東區、水磨溝區、天山區、沙依巴克區、高新區(新市區)均覆蓋再生水水源,和平渠利用再生水重現潺潺流水;在雅瑪里克山,綠化通過污水資源化利用,已全部使用再生水;部分工業企業也已實現廢水“零排放”,全市工業循環用水水平不斷提高。截至2022年,烏魯木齊市再生水利用率已達到41%。
“烏魯木齊市、哈密市再生水循環利用基礎相對較好,針對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均有布局,在多個規劃中提出了相應的目標、任務和工程。”自治區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呂任生表示,烏魯木齊市、哈密市入圍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城市,不但對兩地用水、節水、護水起到促進作用,對于全疆區域統籌生活、生產、生態“三生”用水也提供了借鑒。
據悉,根據試點目標,到2025年,哈密市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達到70%,烏魯木齊市達到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