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能錦江環境董事長韋東良:讓智能化見到實效
時間:2024-01-16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趙利偉
2021年12月,《新華社》的一篇報道“讓負責任的數字技術,創造可持續的未來”讓浙能錦江環境成為行業焦點,在報道中提到了這樣一個故事:
耿少平是云南省昆明市西山生活垃圾發電廠的一名老員工,他的主要工作是監控生活垃圾焚燒情況。過去,為了確保燃燒穩定,耿師傅必須時刻關注爐膛溫度變化情況,不斷做出調整操作,除此之外,每兩小時還要進行巡檢,精力耗費極大。
2018年,在阿里云的技術支持下,西山生活垃圾發電廠給生活垃圾焚燒系統裝上了工業大腦。耿師傅的雙手得到解放,工作量至少減少90%以上,如果設備出現故障,就會自動報警,再進行人為操作即可。
耿師傅的故事正是浙能錦江環境多年來在智能化方向不斷探索的一個縮影。
截至2023年底,浙能錦江環境旗下運營中的25家垃圾發電廠有18家先后引入AI技術賦能生活垃圾發電。
智能涌現時代,整個垃圾焚燒領域,尤其是行業內的大型企業,都在積極地擁抱新技術,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大模型等等,這些企業依托大的場景和企業總部雄厚的技術實力,通過精細化管控,提高設備可靠性,實現環保物料和人力投入的減少,降低消耗,使得環保指標更加穩定,單位垃圾的發電量不斷提高。
浙能錦江環境便是這樣一家以先行者和引領者姿態,以AI燃燒、自動駕駛為開端,堅定走上數智賦能垃圾焚燒之路的老牌固廢龍頭企業。
在E20舉辦的多場行業論壇中,浙能錦江環境董事長韋東良都曾重點談及企業智能化探索的重要性,也曾公開介紹實施智能化革新后的實際效果。
近期,E20環境平臺正式啟動“擁抱智能進階 共建智能生態—— 與‘智者’同行 系列采訪行動”,作為在智能進階探索中深耕多年并取得顯著成果的領跑企業,浙能錦江環境成為首批重點邀約企業。2023年12月,浙能錦江環境董事長韋東良接受了中國固廢網的采訪,暢談企業在智能化方向的深入布局和未來努力方向。
1月4日,韋東良在“2023(第十七屆)固廢戰略論壇”作主題演講
以下內容,根據采訪內容整理而成。
始于流化床改造
更低的起點更大的進化空間
浙能錦江環境的智能化故事,要從企業早年的發展歷史說起。
市政污水和垃圾焚燒是環保行業最早發育成熟并引領整個行業發展的兩大領域,就垃圾焚燒發電而言,浙能錦江環境可以說是該領域的杰出代表,其在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布局甚至早于老大哥光大環境,而且是以自主知識產權的流化床技術為核心競爭力的企業。
1998年,浙能錦江環境的前身錦江環境與浙江大學共同努力,成功實施了余杭錦江熱電廠改造項目,成為國內第一家流化床垃圾焚燒發電廠,浙能錦江環境也成為國內首家開發異重循環流化床技術并使之工業化的垃圾焚燒發電運營企業。
20多年來,浙能錦江環境不斷以創新驅動發展,進行了垃圾燃料化、均質化的技術研發和高溫高壓流化床垃圾焚燒爐的引進和研發。
從垃圾焚燒產業角度來看,浙能錦江環境無愧行業的弄潮兒,企業在2006年以后迎來了發展高峰。憑借著巨大的發展勢能,2016年8月,彼時的“錦江環境”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在當年的年報顯示,按垃圾處理能力,公司是國內最大的民營垃圾焚燒發電運營商。
隨著企業的迅猛擴張,垃圾發電行業進入了新的階段。國資逐步加大了進軍環保行業的步伐,2019年8月,浙江省規模最大國有企業之一的浙能集團入股錦江環境成為最大控股股東。同年,錦江環境更名為浙能錦江環境,成為浙能集團旗下固廢平臺,并進入到國資序列。
在垃圾處理工藝方面,浙能錦江環境的流化床焚燒工藝曾經代表著先進的技術,但隨著行業內技術路線和標準的不斷提高,爐排焚燒技術的大力推廣與發展,流化床技術受到了一定的擠壓。
與此同時,生活垃圾焚燒行業發展碰到了瓶頸,產能不斷增加,需求端增速逐漸減少,同時,排放標準趨嚴,對行業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欠費現象不斷增多,企業面臨回款難。在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下,浙能錦江環境和整個垃圾焚燒行業內的其他企業一樣,來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緊要關頭。
面對發展痛點,在“2022(第十六屆)固廢戰略論壇”上,韋東良在發言中指出,供給側改革倒逼環保行業提升,企業要從提升發電效率、拓寬供熱市場、垃圾協同處置、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來破局,而通過智能賦能則是實現目標的重要途徑和抓手。(相關閱讀:厚植高質量發展根基,浙能錦江環境的破局之道)
事實上,流化床對垃圾的均質化要求比較高,過去幾年,浙能錦江環境在研究如何處理垃圾問題上花費了較大精力。早在2017年,浙能錦江環境便開始與阿里云合作,探索鍋爐智能焚燒技術。這之后浙能的入股,無異于為企業注入新鮮動力,也為企業發展積蓄能量。
作為并購后的新經營者,韋東良主導下的浙能錦江環境,不斷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將AI技術進行了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應用。針對存量流化床,浙能錦江環境面臨兩種選擇:推倒重來和破局聚變。浙能錦江環境堅定的選擇了第二種方式,借助AI技術,通過管理提升,改進現有流化床鍋爐運營水平,整合提升流化床技術和爐排爐技術應用。
為解決流化床鍋爐運行難點,浙能錦江環境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垃圾發電廠試點開發鍋爐智能焚燒系統。開篇耿師傅的故事,便是該廠智能應用效果的一個體現。
該廠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AI智能化手段,打造了一個垃圾焚燒優化引擎,通過圖像視頻識別、云計算、機器學習等手段,實現鍋爐燃燒自動控制,由于該系統通過對運行參數的海量提取、識別、經過云計算自主路徑尋優,結合原DCS控制策略加入預測功能,具備了較傳統DCS控制或ACC燃燒控制更為智能的控制系統,因此是在傳統DCS或ACC基礎上的質的進階,是國內垃圾焚燒行業首個成功案例,煥發了流化床鍋爐的新活力。
率先試點智能焚燒系統的昆明市西山垃圾焚燒發電廠
西山垃圾發電廠試點成功的智能化焚燒控制具有極大的推廣與提升價值,AI技術賦能傳統行業向智能化轉型是必然的發展趨勢,浙能錦江環境抓住契機,專門成立數字化部門,運用AI技術逆推垃圾焚燒系統軟、硬件設施的全面優化升級,推動企業加速邁進“工業4.0”時代。
通過管理提升和技術突破,浙能錦江環境在平穩過渡的同時,實現了全面提升流化床鍋爐運營管理水平的破局聚變。
年增值收益超2000萬
智能真的是個好東西
“見到實效”是采訪中韋東良頻頻提及的字眼。
走在智能化前列,在智能化摸索中嘗到“甜頭兒”的浙能錦江環境不斷把自己的智能化觸角向前延伸。不僅在運營項目,浙能錦江環境的新建、改擴建項目在設計之初,就將智能化概念植入。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垃圾發電廠是正在推進的改擴建項目,該廠計劃于2025年前以垃圾焚燒發電廠為中心,打造一座可高效協同處置多種城市廢棄物的循環產業園,建成后電廠的垃圾處理能力將達到5500噸/日。在設計初期,浙能錦江環境已考慮應用自動駕駛、數字孿生等AI智能化技術,并引入高參數設備,通過大幅提升運營效率,更好的實現電廠高質量發展。
提前布局智能化技術的武漢市武昌垃圾發電廠
以昆明五華垃圾發電廠為代表的異地遷建項目,于2017年啟動異地重建工作,改建后的新廠于2020年建成投產,建設規模3爐2機,3×750t/d的機械爐排焚燒爐及余熱鍋爐,垃圾處理能力達2250噸/日。五華廠以此為契機,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加速智能化成果轉換,大幅提升運營效益。
加速智能化成果轉換的昆明五華垃圾發電廠
幾年間,浙能錦江環境不斷深入分析行業痛點,結合自身需求,著力推進企業的智能化革新。
近期,作為垃圾焚燒發電廠運營服務質量分級及“領跑者”系列標準之一的智能運營服務主編單位,“雙百跨越”垃圾焚燒標桿行動秘書處把第三期標桿比選暨“領跑者”智能化榜單首場現場評審安排在了浙能錦江環境昆明五華垃圾焚燒發電廠。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曹斌博士指出,智能賦能是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技術手段之一,在行業的共同努力下,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已經開始張開懷抱擁抱智能,五華廠的實踐探索為行業智能進階樹立了標桿,其不僅實現了以智慧焚燒為代表的生產級的自動駕駛,更通過設備級數字孿生實現故障診斷、設備預警等全壽命周期管理,以及以AI管控為代表的電廠級智慧管理和集團級經營大腦,通過智能賦能實現了由量到質、由點到面、AI算力轉化為運營服務能力的全面升級,浙能錦江環境正在成為智能化的主人。
昆明五華垃圾發電廠入選“領跑者”垃圾焚燒發電廠智能化運營服務五星級榜單
圖為五華電廠大型設備運維管理平臺
韋東良曾公開總結浙能錦江環境的智能化效果。第一年做了試點,之后進行了完整的推廣,推廣的效果非常好。截至2022年底,集團已經有20臺流化床和10臺爐排爐鍋爐進行了智能化改造,硬件投入約3300萬,年增值收益超2000萬。流化床通過智能化改造后,運營周期延長10天以上,環保排放穩定性提升35%,排放均值下降25%,自動投入率95%以上,員工操作強度降低80%,廠用電率下降1.5%。爐排爐通過智能化改造后噸垃圾蒸發量提升1.5%,廠用電率下降1%,自動投入率97%以上,員工操作強度降低80%。特別對于一線運行人員,智能化的投用最大程度的讓他們從原來機械繁重的操作強度中釋放出來,轉而可以投入精力在設備巡檢、設備維護的工作中。
韋東良表示:“公司發展主要落腳點為技術創新與管理提升,以數字化改革為代表的技術提升及進一步優化經營管理水平做強存量,同時依托存量拓展增量,實現產能穩中有進。公司在前期為提高電廠的運營管理效率所做的投資,已在2023年上半年初現成果。”
來路艱辛
與阿里相攜的蛻變過程并不容易
對于相對傳統的環保行業來講,走出真正的智能進階之路是非常不易的。E20研究院院長傅濤曾在采訪中提到,智能化的痛點在于兩張皮,真正懂得技術“know how”的控制核心邏輯的是環境人,但他們不懂算法,而懂算法的人又不在環保行業。
浙能錦江環境與阿里云等實力大廠的合作,同樣也走過了很艱難的磨合期。
首先要解決的是大廠技術人員不懂垃圾焚燒的難題。阿里云的技術人員對自動燃燒系統并不熟悉,構架搭建的過程需要垃圾焚燒專業人員全程參與。雖然人工智能有強大的學習功能,機器不太需要精確地知道怎么操作,最后的指令是通過大數據實現的,但哪些關鍵數據跟生產息息相關,如何提取關鍵數據這是需要碰撞的。
另一方面是電廠智能運營平臺,阿里云只是提供智能化平臺,他們并不知道經營中看重哪些關鍵指標,哪些因素會對生產、經營造成重大影響,浙能錦江環境通過自己的技術團隊、經營團隊與對方進行過多輪充分的溝通,這個過程也耗費了巨大的時間和精力。
“比較曲折的是第一階段,”韋東良指出,“開始選擇的是蕭山垃圾發電廠,這個嘗試可以說當時是失敗的。”該廠原來使用的DCS系統,所需數據并不多,可以依據實時數據來反饋,比如爐膛溫度高了,操作人員就要降溫,反饋控制是滯后的;而阿里云智能燃燒系統,需要成百上千的數據,控制模式也由反饋變為預測,這是需要算法支撐的,算法需要從中找出關鍵數據,垃圾焚燒系統變量很多,關鍵數據之間又相互關聯,牽一發而動全身,增加了控制難度。
在艱難的溝通和磨合之中,第一次嘗試的效果難盡人意。
有了之前的嘗試后,浙能錦江環境總結經驗,不斷探索垃圾焚燒數字化轉型新途徑,在之后的西山垃圾發電廠試點流化床鍋爐智能化改造項目中,調動了阿里工業大腦團隊大量的專家為期一兩個月的進駐辦公,雙方投入相當大的精力,引入云計算、大數據等AI技術,經過不懈的技術攻關與創新,項目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此后,浙能錦江環境與大廠的合作進入了蜜月期。
2020年,西山垃圾發電廠成功開發應用鍋爐智能焚燒系統,實現了鍋爐運行的高度智能化。
2022年,浙能錦江環境智能管控平臺構建完成,實現了總部對下屬電廠經營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浙能錦江環境AI智慧管控大屏以及電廠智慧運維大腦
事實上,浙能錦江環境在智能化探索初期所遇到的磨合難題,也正是行業的普遍性問題。E20研究院·環境戰略藍皮書——《共建、共創、共享 讓環境人成為智能進階的主人》中就指出,智能化人員進行智能系統開發需要從環境專業人員接收信息和知識,學習環境專業技術和經驗,拉長了智能化建設的周期的同時,智能化效果卻不盡人意,而環境專業人員本身針對智能化建設卻無從下手,參與度低,導致智能化技術與實踐場景的融合不夠。
同時,《藍皮書》指出,統一且適用的標準是環境產業能統一調控和協同工作的前提。智能標準規范不完善,數據質量或精度不夠,是當前困擾環境企業的兩大困難。這也逐步成為了行業的一個共識。
浙能錦江環境在經過了多年智能進階探索后,對構建垃圾焚燒領域的智能化標準格外重視。在由E20環境平臺主導發布的《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智能運維服務“排行榜”評價要求》標準體系的制定中,浙能錦江環境董事長韋東良親自帶頭,作為標準主筆人之一,帶領公司多個高管,深度參與垃圾焚燒行業智能化標準的編制。
浙能錦江環境的管理人員對于行業的智能化進階也有著更為深刻的感知。浙能錦江環境總工程師戚亮曾在E20舉辦的論壇等活動中公開表示,垃圾發電“智能化”是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而且會給行業帶來重大影響,隨著固廢行業數字化改革的深入,行業對高層次數字化人才的需求也會加大,這勢必也會對行業人才結構產生一定影響。
而對于行業的智能化進階,傅濤也曾在E20舉辦的論壇、沙龍等場合多次公開指出,突破智能化探索面臨的“難、貴、慢、亂”諸多困境的根本在于讓環境人主導環境企業的智能進階,選好切入點,建立共建、共創、共享機制,搭建智能進階的行業底座,構建行業智能生態體系。
據了解,作為環保行業縱深平臺E20已經與BAT大廠形成了非常緊密的戰略關系,百度云、騰訊云、阿里云等都在與行業平臺直接形成生態伙伴,這讓環保行業導入模型成為一種可能。行業與大廠合作模式的突破,必然也會幫助環保企業在智能探索中少走很多彎路。
擘畫進階路線
智能化值得再下一盤大旗
在對智能化的規劃布局中,浙能錦江環境通過“生產級自動駕駛-設備級數字孿生-電廠級智慧管理-企業級經營大腦”四步走戰略,從四方面同步開啟企業的數智化轉型升級探索之路。
浙能錦江環境智能化四步走戰略
生產級自動駕駛
通過圖像視頻識別、云計算、機器學習等手段,實現鍋爐自動化燃燒控制,提升鍋爐運營效率。
設備級數字孿生
基于3D仿真、視頻圖像處理、AI等技術,構建云設備,通過將孿生設備與生產、巡檢、運維等的協同和優化,尋求設備全生命周期管控,最終實現優化一線工程師工作范圍的目的。
電廠級智慧管理
利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通過計劃協同、生產管控、智能倉儲、采購/供應商協同、智慧安全環保、智能巡檢等智慧應用,打造安全、環保、低碳的無人化數字電廠。
企業級經營大腦
打造總部層面企業級經營大腦,下屬各運營企業的運行狀況實時上傳至總部,總部遠程對電廠運行狀況進行智能評價、實時診斷,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業整體運營管理水平。
盡管如此,韋東良依然認為,企業在智能化方面的探索還很淺,目前旗下已經有一些垃圾發電廠做到了“零”手動,人工干預很少,差不多能降低80%—90%的人工操作。鍋爐智能燃燒系統,通過視覺識別,包括監測爐排火線、火焰、爐膛燃燒是否充分,給料端給料多少等,以及實時工況感知,可以將預測結果從之前的一個參數到現在的幾十個參數。
未來有望通過AI自動控制系統替代運行人員,通過設備的數字孿生替代現場的技術專業工程師,通過AI智慧管控平臺輔助管理層的經營決策,實現電廠高度智能化的管理。浙能錦江環境正深入謀劃多層級場景,厘清堵點難點問題,推動接下來的智能進階之路走深走實。
向數字要效益,以存量拓增量。“雙碳”大背景下,智能賦能固廢行業轉型發展的巨大社會性、環保性、經濟性價值已然顯現,摸著石頭過河的領頭企業已經用先行探索為行業的智能化進階投下一道光,也為行業提供了無比寶貴的經驗。
追光而行,更需集合行業的力量。對此,傅濤指出,行業的智能化進階首先需要建立一個清晰的路徑和方向。整個行業需要“搭建一個平臺”“構建一種機制”“定義共同場景”“統一標準體系”“鏈接生態角色”。
浙能錦江環境作為固廢領域的領跑企業,正在定義場景,并攜手E20借用平臺的力量,積極參與推動相關標準的形成。同時,他們已經開啟了與阿里等大廠的緊密合作之路。
相信,在一大批如浙能錦江環境這樣的環保企業的積極踐行和推進下,行業智能進階的路上,共建、共創、共享的美好前景,將最終反哺企業,實現行業智能化快速進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