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8848前言:過去40年環境保護所取得的成就,這些成就對于當前和未來的深刻影響。當前我們面臨的環境升級挑戰,以及這一挑戰所帶來的多維度的影響和考驗。
對于環境升級的挑戰,提到了幾個關鍵方面:
- 社會經濟的協同進步:實現生活、生產、生態的協調,以及社會經濟的全面進步。這需要我們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實現綠色、可持續的發展。
- 環境工作者的新挑戰:需要明確什么是高質量的環境,并知道如何去建立和形成高質量的環境。這需要我們不斷提升環境科學研究和環境管理的水平,積累更多的經驗和知識。
- 系統思考的缺失:當前環境工作中存在分工過細、內卷過深的問題,導致系統考慮社會運營、系統考慮區域發展的人越來越少。這需要我們加強跨領域、跨部門的合作和協調,從更宏觀、更系統的角度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對于過去40年環境的成就,提到了以下幾個方面:
- 培養了一批環保領域的專家和領導干部:這些人在學術、政界、工程界走上了為國家擔負重大責任的崗位,為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環保從無到有、高速增長:這40年來,環境保護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過程,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和進步。
總的來說,呼吁我們要正視當前面臨的環境升級挑戰,同時也要感恩過去的時代和成就,從中汲取力量和智慧,為未來的環境保護事業貢獻更多的力量。
許國棟:我心目中的環境
時間:2024-02-04
來源:中持股份
2023年春,許國棟應邀回到母校清華大學,開展“我心目中的環境”專題講座。許國棟分享自己的創業經歷,暢談對我國環境事業40年發展歷程的認識與體會;從水資源、糧食安全等視角提出了對中國未來環境事業發展的思考,對青年學生、青年教師成長成才提出了期望和建議。
2023年春,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1985屆畢業生、中持水務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城科會水環境水生態分會副會長許國棟應邀回到母校清華大學,開展“我心目中的環境”專題講座。本期講座由環境學院副院長岳東北教授主持,劉銳平教授等近70位師生現場參與。
許國棟分享自己的創業經歷,暢談對我國環境事業40年發展歷程的認識與體會;從水資源、糧食安全等視角提出了對中國未來環境事業發展的思考,對青年學生、青年教師成長成才提出了期望和建議。
以下為演講精華摘要。
01三段經歷的體會和啟發
許國棟首先介紹了過去工作當中給他帶來重要影響的經歷。
本科畢業以后,許國棟到北京建筑工程學院污水處理專業讀碩士研究生,畢業以后留校教書5年,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1992年下海,開始創辦企業。
許國棟說,“大家理解的創辦企業,就是在寫字樓里辦公,出去見客戶、做項目,跟行業資源交流和連接,這些都是正常的想象,確實我也有這些‘正常的’經歷。但是30年、40年的時間過去,如果僅僅是這些經歷,如果僅僅是線性的成長,一個人的認知和看法可能會非常有限。”
他在創業當中有三段比較獨特的經歷體驗。這三段經歷全都在江南:一是無錫的錫山市,即以前的中國第一縣無錫縣;二是蘇州的昆山市;三是宜興市。
第一個經歷。
1997年,許國棟到錫山市和當地的無錫市機械廠合資成立了一個設備公司。他在無錫住了四年,其中有兩年時間完全住在這里的一個鎮上,后面的兩年當中有一半時間在上海。
他說,那一時期是蘇南的鄉鎮企業發展最快的時期,是最蓬勃、最有生機和活力的時期。那時他和大量的鄉鎮企業打交道,做各種各樣的設備生意,還給張家口的皮革廠做污水處理,給湖州的造紙廠做污水處理。
他說自己從蘇南的鄉鎮企業和鄉鎮企業的發展當中吸取了大量營養,學到了很多東西:包括價格的概念;包括精細管理;包括蘇南人的商道,他們怎么去體察人性,他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執著等等。
也包括其他一些特殊體驗。那時,中國正在清理“三角債”。企業之間互相欠錢,你欠我的,我欠你的,一大堆糾纏不清,這就是“三角債”。中央要清理“三角債”,大家就以物易物、互相抵錢,比如,我的洗衣機兩千塊錢抵給你,你那個舊車算多少錢抵給我,諸如此類。
這些見聞都讓他對于我們的社會環境有了充分了解。他說:這是很重要的學習,也是一生中受過的非常重要的滋養。因為環境事業,最重要的是社會管理,技術是社會管理的支撐,給社會管理提供可能性,但有很多事情不是由某一項技術決定的,是由社會發展的邏輯規律和形態所決定的。
第二個經歷。
從2001年開始,許國棟的創業公司開始以BOT方式投資建設污水處理廠。2003年,投資了昆山的三個污水處理廠項目,一個5萬噸,兩個2萬噸,這是昆山當時最主要的污水處理廠。那還是BOT的早期。為了做好這些工作和再向南方學習,他又回到江南。
許國棟在昆山住了半年,跟市委書記、發改委書記、副市長、主管局長反復溝通、交流、學習,第一次近距離地體會到蘇南干部的水平。他說:“他們的水平真的是非常高,是我們國家的精英。我切實感受到:他們怎么樣理解這個社會,當中央出臺一個政策的時候,他們怎么理解,怎么把它推向實施,怎么去跟實踐結合,以及為什么他們在每一個浪潮來的時候幾乎都處在前沿,都走在時代的前列。”
許國棟說:我們懷著忐忑去交流、創新,去應對當時環境要求、環境標準不斷提升所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還有跟工業園區相銜接的問題,最終受益于昆山特別好的營商邏輯:你只要把事情做好,就一定讓你掙錢。在這個過程中,我從當地政府身上也學到了非常多的好東西,因為理解政府的視野對于后面理解環境的社會管理非常重要。
第三個經歷。
2012年,許國棟接受了政府的一個兼職工作。這時候他已經創業做了第二個企業,經過兩三年時間,基本穩定。
當時,江蘇省科技廳和宜興市一起做江蘇省宜興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請他去創立這個研究院,兼任院長。他在這個平臺上工作了五六年,前面兩年花很多時間,后面的時間逐步減少。卸任后也一直跟這個研究院有聯系。
許國棟說:當你在做民營企業的時候,社會各方愿意跟你討論的東西,其實非常有限。其他的個體也類似,一個教授或者一個工程師,社會各方面資源能夠跟你討論的東西,基于你的定位,也是有一定限制的。
研究院是一個政府的平臺,這個平臺的責任就是推動、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從學術到技術到產業,培養青年人才加入產業,做環保產業雜志,做環保產業黑馬大賽等等。
他說:當你在這樣一個位置上工作的時候,你會發現其他社會資源看待你的方式、愿意跟你配合的方式不一樣。大家會覺得你確實是在為政府、為產業做事,從而可以站在這個角度討論問題。擔任院長期間我是不領工資的,政府一直說“非常感謝,一分錢也沒收”,其實是因為我收獲已經很大了。
許國棟跟大家分享的工作經歷,是他5年高校加30年創業的實踐,直到去年他離開企業管理崗位。他認為自己這三段經歷非常獨特,這讓他對環境、對事業的認識,跟傳統的線性成長有蠻大不同,也帶來更多可能性。
02回顧環保行業
許國棟說:今天回頭看中國的環境保護,可以說從1972年開始,這一年我們參加斯德哥爾摩會議,成立環保領導小組;也可以說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因為1977年清華大學就設立了環境專業;也可以說從80年代開始,因為1981年召開全國第一屆環保大會。我個人傾向于認為以80年代為開始,剛好那時候我入學清華,到今天差不多40年。
回看80年代的環保事業開端,有兩樣東西非常重要。
第一是我們環保行業的老一代管理者在80年代為中國環保奠定了基本的框架和基礎,包括一些基本理念,包括八項制度、環評、“三同時”,包括現在看可能已經有點落伍的東西,這些在當時建立了發展中國家環境管理的基本體系。
第二是做了很多技術和學術研究工作,研究太湖的本底、長江的環境容量、黃河的環境容量,以及許多其他地方的環境本底、環境容量,研究BOD、COD指標等。
也包括教育工作。完整地回想這40年,他非常佩服在70年代80年代初推動環境教育的那些人,對人的培養恰到好處,如果再晚一些年開始,就會有問題。
今天回憶往事,比如那個時候老師教的環境學導論,這樣一個比較基礎的、科普型的環保內容,在當時對于青年學生來說,也是環保的系統的理念的教育,對他們進入環境領域非常有幫助。
許國棟同時提出:環境導論這本書20年前就已經落伍了,西方也不太發展這方面的理論了。我們在過去若干年以后,我們在這么龐大的實踐的基礎上,當我們環境升級時代的時候,應該推出的新東西是什么?我們該有什么樣的教育?
80年代的教育起步是很好的,而在90年代,中國的環境基本上是一個練兵時代。
我國從90年代初開始做鄉鎮企業的污染治理,到1995、1996年國家提出了“三河三湖”治理,1997年淮河流域達標,到2000年底工業污染源達標。他把這段治理方式歸結為“堂吉訶德式”的,大家認為很快就能打贏那一仗,沖鋒向前,都很系統。
這個練兵過程鍛煉了隊伍,提升了社會認識。通過這些活動,我們全體才認識到,有很多現有的工業企業,如果考慮到污染問題,如果同時重視環境因素,它們存在的價值其實就沒有了。所以在90年代,我們國家關停了很多企業。
90年代,我們也向國外學習,引進了很多環境技術,鍛造出基本的技術隊伍。有一批人在90年代創業、做企業,也并不是天生就會,都是通過學習,積累經驗。
2000年以后,我們有10年或者15年的時間,對環境發起了“正規軍式”的作戰,這里包括系統的國家政策,比如說特許經營體系、收費體系,五年計劃當中的規劃,等等。這使得我們用了不到15年的時間,基本上在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脫硫脫硝等大型處理上,消滅了半數以上的問題,奠定了我們現在環境基礎設施的大致體系。
在這之后,我們開始在綜合環境領域展開工作。之前我們是單體污水處理廠,單體垃圾處理廠,而過去的七八年時間,以PPP的形式開始做黑臭水體治理、系統的水環境治理、河道整治,到現在還有溢流污染治理等等。
在回顧過去40年環境領域大致的歷史過程后,許國棟認為:今天中國的環境保護事業已經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我們現在的環境相對于社會經濟發展來說是不弱的,甚至有的地方還稍微有點超前。
他說:我們的環境在中國高速的經濟發展當中并沒有拖社會經濟的后腿。相反,我認為老百姓深惡痛絕的難以忍受的重大環境污染問題,大體上都已經得到解決。個別地區,有一些污染事件確實有發生,應當重視。但是,對于大多數地區來說,能夠做的和比較好做的事情,其實已經做得差不多了。
我們面臨著什么?面臨著環境升級的挑戰。
當我們達到現在這樣一個水平,一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成績,另外一方面,離我們想要追求的生態文明、綠水青山還有很大的距離。應該說,這一步的跨越是有很大難度的:一方面需要社會經濟的協同進步,所謂“三生協調”,生活、生產、生態的協調,社會經濟的全面進步,比如說農村污染治理,如果農村的生活形態還沒有達到一個穩定的、高水平的層面,我們想把農村環境整治得特別好,是不可能的。另外一方面,對環境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就是在進步的同時,弄明白什么是高質量的環境,知道如何去建立和形成高質量的環境,我們還缺乏這方面的經驗。
還有一個考驗是:最近的一二十年,環境的各個方面、各個層面,分工過細、內卷過深,受各種考核制度、各種規則的局限,系統考慮社會運營、系統考慮區域發展的人越來越少。我們需要思考過去十年面向未來的準備是否夠用。
許國棟說:這40年有非常大的成就。如賀克斌老師、郝吉明老師這樣的院士專家,還有環保部走出來的領導干部,這一批人,在學術、政界、工程界走上了為國家擔負重大責任的崗位,大背景正是過去40年環境的成就,這是一個連續的東西,不是孤立的,不是短期發現的。
他說:“感恩過去的時代。我覺得我這個年齡的人有兩個幸運:一個幸運是恰逢國家高速增長的30年;第二個幸運是恰巧我們是學環保的——這個階段,環保從無到有,高速增長,甚至于達到第一階段頂峰的二三十年。”
03環境專業是怎么變成天坑的
許國棟一開始對“四大天坑”這種說法不以為然:環境專業怎么會是“四大天坑”之一?后來想想,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是天坑。
十年前,在同一個融媒體教室,有二三十個碩士、博士的研究生參加一個座談。座談中提到一個問題:你們將來想做什么?幾乎每個人都回答說:我想做一個合格的工程師,我想到設計院工作,我想搞工程設計等等。
許國棟當時就說這是有問題的。他讀大學的時候想做一個工程師,在那個時間點是很對的。他畢業以后,需要5-10年的時間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工程師,這樣在畢業十年以后正年富力強的時候,非常幸運地趕上了中國的建設時代,也就是工程師時代。
還沒離校的研究生想做一個工程師,至少要十年時間,當他們成為工程師的時候,社會上工程建設的量變得很少。
許國棟說:90年代我們能夠帶領幾百個本科畢業生,通過做工程技術工作,在北京可以娶妻生子、養家糊口。但是不要說今天,就是十年前你再讓我帶我也帶不了,因為工程師很普及了,其他省份也不再需要從北京去一個工程師專門解決某個環境問題。
所以,對于天坑,許國棟的理解是,在20年前或者15年前,有很多高校看到環保事業的繁榮,就設置了一些專業、培養了一批人才,這些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并不是特別合理,都是泛泛的環境監測、環境管理、污染治理。幾年過去,他們畢業,沖到現在環保產業傳統的、已經近乎產能過剩的隊伍當中去,發現進了天坑。
因為環境事業是一個時間尺度長的事業,不像一些高科技行業時間尺度特別短,今天學,兩年可能就見效。環境事業不是這樣計量的。剛才說的各位名人,他們都是80年代學習,90年代鍛煉,2010年以后取得成績,過去10年有比較大的成就。你從10年前看他們,15年前看他們,你覺得他是天,現在你跟著,你落了個坑。這就是天坑的概念。
許國棟說:當年我們學習這個專業的時候,它并不是熱門,也沒有誰能想到后來環境產業能有這么大的發展。所以,當大家來想一件事的時候,你應該看看在這個時代是不是還有一些人,他們做的工作看起來當下并沒有特別大用處。我跟許多青年教授交流,他們做的工作,現在對社會好像沒有直接用處。但有意思的是,那些工作是少數人發現,10年、20年以后可能有用,社會會給予這些工作足夠的褒獎。即使沒到20年,已經開始給他們褒獎了,因為將來可能會用到。
所以,在環境領域判斷一個事情是不是天坑,要有比較長時間的尺度來衡量,要跟社會需求相結合,短視的對接可能不太容易取得成就。
04想象未來
許國棟分享了他對于20年、50年后中國環境領域的想象。
他說:污染治理,越往后做,越感覺到我們想要有好的福利、好的生活,最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的資源不夠。我歸納環境對我們的意義:一是健康方面的,第一時間處理的環境問題是涉及到健康的,從二噁英到黑臭水體,到新污染物等等。二是資源方面的,由于環境的破壞,帶來對資源的破壞,水資源、礦產資源、生態資源等。三是社會歷史文化方面的。
他分享了對兩個最通用的資源的認識和看法。第一是水,第二是土。
1. 關于水
大家肯定都知道中國是缺水國家,人均水資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還有巨大的南北差異。那么,你怎么理解缺水?你怎么理解水資源本身?你怎么理解水對于個體的意義?
是因為沒水喝嗎?不會,是因為沒水洗澡嗎?也不會,現在真正沒水喝、無法洗澡的地方很少。那么什么是缺水呢?
游泳池、噴泉、水井、人工湖……許國棟從這些東西來想,我們缺水究竟是什么含義。
許國棟說:胡洪營老師有特別好的概括——我們缺的不是用來喝的水,我們缺的是幸福水,讓你感覺幸福的水;我們缺的是發展水,讓你發展起來,不受局限的、不受約束的水。我覺得這個表達特別好,我們缺幸福水、缺發展水。
他的表達是:缺水限制了你的想象力。缺水讓你對社會發展和生活的想象,不同于水資源充足的情況。水作為一個自然資源,應該讓它有足夠的冗余,否則它就限制了我們的生活。我們應該這么來理解缺水的含義。
增加水資源目前有四個方法。
第一,回用水,通俗來說就是把水多用幾次。
在我們現有區域當中,水資源要有正確的配置方式,要有正確的回用秩序和回用的制度。就像一個家庭,講到水回用,要洗完菜再沖地墊,不能倒過來。我們要構建回用的體系和回用的方式,很多事情也是要打破社會的分割管理,甚至為資源要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
第二,調水。
解決中國區域之間水資源的差異,調水是我們采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環境領域也應該有人專門研究調水,這是國家特別需要的東西。
第三,把水留住。應用水循環,把水盡量地留到環境里面。
前幾年我們在建“海綿城市”,是把水留到城市里面。如果我們去改變山水林田地的涵養能力,如果我們去增加濕地,增加環境的含水量的話,那在水循環當中可以更多地把水留到環境里。這些方面好多有趣又有用的課題,平常我們很少見到人研究。比如說種一棵樹對水的貢獻是什么?由于多種這棵樹北京市的水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一片綠化帶,一個草坪,由于它的存在,城市的水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我們應該持續地去做這些工作,包括土壤的含水量、山林的含水量,這些都是需要人研究的。
第四,海水淡化。
現在海水淡化的成本已經非常接近很多地方用水的成本。比如說北京現在水價是6塊錢,海水淡化也不會超過12塊錢。我們國家也在大力發展新能源,包括海上風電。海水淡化的問題,2/3的成本是能源,新能源的發展一定會帶來海水淡化成本大幅度降低。
馬斯克講“第一性原理”,許國棟說水的第一性原理就是從大海里來到大海里去,成本很低,量是無限。
他說:未來幾十年,大家都應該去發揮想象力,看我們有沒有可能找到更多更好的辦法解決水資源問題。只要我們要沿著這個方向努力,我認為我們有很大的可能性突破水資源的瓶頸,也許20-50年后,我們能夠摘掉缺水的帽子,幸福生活根本不是問題了。
2. 關于土
許國棟說:這些年越來越感覺是我們環境最大的瓶頸已經到了農業。最近這兩年,又感覺我們資源最大的瓶頸,也到了農業和土壤。
比如說回到江南的吳江,江浙滬一體化的示范區,水處理做得很好,當然離高質量有差距,但是泛泛地說挺好,也沒大問題。但無需調研、調查,只需要騎自行車溜彎,就會發現,如果這個地方的農民還繼續用這樣的方式種地,高質量的環境是不可能的。都不用考慮化肥污染的問題,在種地當中一場雨下來,這個城市的水體就不可能干凈了。生產、生活、生態這三樣如果不和諧,單方面提上去是不可能的。
關于農業,他講了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我國土壤環境問題,核心是有機質的缺失。
我們為了養活這么多人,對土地完全是攫取式的運作方式,土壤中的有機質大幅度減少,土壤中的一些微量元素含量,一些有價值的東西的含量也在大幅度減少。土壤中的含水量和有機質是大體正向關系,如果土壤里面有機質高,就能存得住水,如果土壤沒有有機質,主要是無機質,水就流失得快。他研究過東北一個縣,以5米深的土壤為基數,建國以來這個縣的單元土壤含量大概減少了1噸水。再看整個華北平原,也少了很多水。當前這個土壤狀況,我們是留不住水的。
如果我們的種地方式不改變,一是農業生產能力不會有多大提高,二是環境也會持續惡化下去。土不肥而環境好,從生態學角度看是不可能的。這些年我們國家也做了很多工作,退耕還田等,有很多嘗試和努力。
第二,糧食安全。
18億畝耕地紅線大家都知道,我們糧食年產量大概1.3萬億斤,基本上是一人1000斤糧食。如果我們不再生產糧食,存糧夠大家吃小半年,或者說一個季度多。另外,我們生產的糧食有一半是用在工業上。
許國棟呼吁清華成立食物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要研究食物結構的變化,10年前、20年前,10年后、20年后,我們的食物結構在快速變化。主食、蔬菜水果、肉蛋奶,保障方法是不一樣的,生產方式是有很大差異的。
比如可以去研究一下,中國人需要多少的肉蛋奶?我國的肉蛋奶是怎么生產的?如果我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還需要多少的肉蛋奶?這些肉蛋奶從哪里來?它們的生產鏈有多長?它們的生產鏈消耗多少資源?需要多少土地?
目前,我們的環境容量要求很多地方不能建養殖場,鬧過豬肉、雞蛋短缺問題。牛奶的生產,很多大城市是用進口的牛、進口的草料,在城市邊上圈起來養牛、產奶。至于蔬菜,在運輸當中,在商業貿易當中,有一半以上的浪費,不應當把供應鏈拉得太長,但是我們卻還在鼓勵長途運輸,送蔬菜車高速不收費,綠色通道從山東運到北京。這些都需要研究和一定程度的改變。
很多時候大家只提口號,而不是把試驗做完整,細細地把文章寫完整。我們的糧食安全當中,確實要保口糧,對肉蛋奶的態度也要探討,要對每個城市去分析研究,要根據研究結果,來探討城市是應該拿出環境容量直接組織生產,還是說應該加強供應,保證把東西運過來,看看哪種方式更劃算、對人更有利,依據這些研究做出正確的選擇。
第三,希望大家一起來想想農業。
我們的農業改革開放40年,第一輪從簡單的生產力解放上得到了一些東西,這些年科技進步也有一定收獲,但是農業整體進步不大。
如果沒有我們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環境的現代化。如果我們沒有農業的現代化,我們就不可能既為14億人提供足夠食物,同時還有一個過得去的生態環境。
土地是我們最珍貴的資源,但是現在耕種土地的人,沒有投資能力,也沒有技術進步能力。我們應該給土地匹配一些在投資能力、技術進步能力方面,能夠持續地把土地做好的人。
要發展現代農業,我們需要在很少的農田上集約地讓農業工業化、商業化,留大多數農田生態化,才能讓資源和環境得到平衡。我們該養地,否則環境永遠保護不好。
第四,環境與就業。
像日本、歐洲很多國家,農民這個工種,是一個非常好的工種,通過這個工種一個人可以過不錯的、不折騰的日子。日本單農戶的農田一般不會超過10畝地,大部分能給當地提供高質量的農產品。
如果我們真的這樣做,能帶來巨大的就業機會。許國棟覺得現在環境行業應該有人研究就業,怎么樣通過生態環境的建設,生態環境的管理,來擴大中國的就業。農業+生態環境,大概能解決一到兩億的優質就業——就是以今天的水平看,一個人一年掙三五十萬,過一個正常的弱發達國家的人的生活。環境領域應該有人研究環境與就業問題,用環境來解決就業。因為很顯然,社會生產效率在急速提高,未來工作越來越難找。
問答環節彩蛋——來自老許的思考和tips
○ 關于環境產業的價值體現
環境是讓很多人受益的、具有公益性質的行業。環境問題的外因影響特別大,只有很少數的東西能夠形成一個價格,所以單方面創造價值的機會和機遇比較少。越是能夠拉開時空,環境的意義和價值就會越大。
○ 關于研究工作
研究工作對社會的推動是非常獨特而有效的。研究工作需要跟社會發展的大需求結合起來,包括研究的進度也不斷地向社會表達和交流,建立一種良性互動的關系。
○ 關于思維和方法
觀察,形成自己獨特的想法,是從事環境行業時,非常重要的追求價值的方法。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思想束縛從體系當中適度解開,開動腦筋,運用條件,直接去思考最重要的那些社會問題該如何解決,絕大部分人都能夠做出明顯的貢獻。
○ 關于未來環境產業方向
現在是后工業化時代,分工細致。后工業化時代的價值,在于綜合,在于體驗式經濟。同樣的,公共基礎設施也在向這個方向發展。所以,分工和內卷并不是當下和未來的主題,綜合才是。
○ 關于思考與創造
如果我們每一個人自發思考,你會想方設法去尋求有真正價值的東西。很多諺語聽著很有道理,其實只不過是押韻而已。很多東西不要聽別人講,一定要自己推導一遍,用自己推導的結果,用自己的創造力,為這個社會做貢獻。這個社會需要的是每個人對社會的不同的想法,熱愛的想法,去為大家創造新的東西。
WATER8848后記:環境產業的價值體現不僅僅在于經濟效益,而更在于其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的體現。環境產業是一個讓很多人受益的、具有公益性質的領域,其價值難以通過簡單的市場交易來衡量。因此,環境產業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其對于社會和生態環境的貢獻上,例如環境保護、生態修復、資源利用等方面的貢獻。
在研究工作方面,專家認為研究工作是推動環境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深入研究,可以發現環境問題的本質和解決之道,推動環境技術的創新和進步。因此,專家呼吁將研究工作與實際需求相結合,建立良性互動的關系,推動環境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思維和方法方面,專家認為從事環境行業的人需要具備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觀察力,形成自己獨特的想法和方法。同時,專家也強調了創造力和獨立思考的重要性,鼓勵人們開動腦筋、運用條件,直接去思考如何解決最重要的社會問題,為環境產業的進步做出貢獻。
對于未來環境產業的方向,專家認為后工業化時代的價值在于綜合和體驗式經濟。未來的環境產業將更加注重跨界合作和綜合解決方案的提供,例如在公共基礎設施、城市規劃、生態修復等領域中,需要整合各種資源和技術,實現更高效、可持續的發展。
最后,專家強調了思考與創造的重要性。他們認為只有通過獨立思考和創造力,才能夠為社會帶來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因此,專家呼吁人們不要盲目聽信別人的意見,而是要自己推導和創造,為環境產業的未來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