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8848前言:環境行業過去20年的發展歷程來看,確實經歷了多次的變革和浪潮,其中“市場化”和“資本化”是兩個重要的階段。然而,這兩個階段中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
在“市場化”階段,許多企業受政策推動而匆忙進入市場,但由于產業并沒有做好應對改革的充分準備,導致許多企業未能有效應對市場的競爭和變化,出現了不少經營困難的情況。這反映了當時環境產業在市場化進程中的不成熟和缺乏準備。
而在“資本化”階段,雖然環保企業開始受到資本市場的追逐,市值飆升,但隨著PPP泡沫的破裂,一些明星企業破產重組、更換實控人,這也說明了在資本推動下,一些企業可能過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視了長期穩健的發展。
與此同時,您也指出了環境產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產業階段低、產業化水平低、劣幣驅除良幣等。這些問題確實存在,并且對于環境產業的長期發展構成了挑戰。
對于歐美發達國家的環境產業成功經驗,您提到了他們都有自己的核心產品,公司的戰略意圖、組織能力、研發投入、人才培養等都是圍繞著核心產品的進階展開。這確實是一個值得借鑒的經驗。只有擁有核心產品和技術,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綜上所述,環境產業在過去20年的發展中確實經歷了不少變革和挑戰,但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對于未來的發展,建議環境產業應該更加注重自身的核心業務和產品的發展,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提高產業化水平,以應對市場的競爭和挑戰。同時,也需要加強政策引導和市場監管,推動環境產業實現更加穩健和可持續的發展。
環境產業下半場“五四三二一”秘笈的最后“一個落腳點”
時間:2024-02-07 09:48
來源: E20環境商學院
作者:王立章
評論(0)
環境產業下半場“五四三二一”秘籍說完今天這個落腳點就收尾了!前面四篇文章以“五四三二”為索引分別談到市場、價值鏈、合作關系、標準化、智能化等話題,讀這篇文章之前可以稍作瀏覽,有助于理解本文,具體鏈接如下:
五-院長觀察 | 環保企業探索藍海的五個方向?
四-院長觀察 | 如何統籌四個(段)價值鏈
三-院長觀察:新型“鐵三角”伙伴企業將贏得環保下半場
二-院長觀察:環境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兩個必選項”
整體來看,“五四三二一”是一個系統,從外部市場逐漸深入到企業內部,從宏觀視野逐漸聚焦到業務層面,互相之間有交叉又有重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五四三二”看似飄在空中的,沒有核心,沒有抓手,所以本篇要給出一個落腳點,這個落腳點對行業來講就是產業化,對企業來講就是產品化,是核心也是抓手,是價值點也是著力點!
站在現在看過去,20年間,環境行業曾經經歷兩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市場化”,是由政府改革、政策推動的,持續了十年。2004年,建設部發布《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拉開了供水、垃圾處理等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的序幕。不過,當時許多企業受政策推動匆匆下場,從整體來看,產業并沒有做好應對改革的充分準備。
第二次浪潮是“資本化”發生在2013年。自從2012年十八大召開以來,生態文明被寫入“五位一體”的戰略目標之中,受到了無以復加的重視。2013年,環保企業開始被資本市場追逐,企業上市后市值飆升,碧水源還達到了創業板市值最高峰。然而隨著PPP泡沫的破裂,一些明星企業破產重組、更換實控人。因此,在第二次由資本市場推動的浪潮里,環境產業也沒有準備好,推動方向不是行業想象的方向,出現了很多“先烈”。
放眼過去,由于政策的頻頻出臺且釋放周期短,企業頻頻跑馬圈地,無暇顧及自身的業務和產品,我們雖然只用了40年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200年走過的路,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但也要承認,發達國家200年發展歷程中曾經經歷的諸多問題也集中釋放在我們快速發展的40年,對環境產業而言仍然處于非常低的產業階段,在環保行業談“產品”是很難,環保行業沒有經歷產業化過程,就被市場化洗禮、被資本化催生;產業沒有長成,就被賦予重任;雖然有產業龍頭,實際上產業化水平非常低,劣幣驅除良幣。
再看歐美發達國家,無論是大型知名的跨國公司,還是小而美的家族企業,無一例外的有自己的核心產品,公司的戰略意圖、組織能力、研發投入、人才培養等等都是圍繞著核心產品的進階展開,產品的進階方向又離不開市場需求,由此才打造出一批批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
回望我們產業這幾年,可謂是滿目瘡痍!環保作為傳統產業增量市場逐漸萎縮,大開大合大建設時代基本結束,很多大型企業已經不再做新投資了,甚至遣散投資部門人員,大批設計院和工程公司面臨何去何從的戰略迷茫!本以為是疫情的影響,2023年伊始準備擼起袖子加油干,可到年底才發現仍然一片哀鴻!而這其中那些鳳毛麟角真正做產品的企業卻活得很滋潤,逆勢上漲,甚至翻番,不僅國內市場穩中有升,還遠銷國外,在歐美、一帶一路國家、中東和俄羅斯等都有很好表現,有公司今年準備參加的五個環保展,除了國內的上海環博會,其余四個都在海外,因為他們做的是邊界清晰、功能完整、高度集成、即插即用的產品!渠道建設和代理機制簡單方便,即使本地化合作組裝生產都易于實現。細想一下,當年我們改革開放外資進入中國市場不就是這些套路嗎?反觀投資公司或工程類企業想在國外開拓市場,沒有一個角色齊備的團隊、沒有一個一定級別的領導、沒有完善的風控機制、沒有當地人的配合、沒有一定的時間熬公關,基本上很難拿到項目,我們不乏出海被騙或違規被罰的案例,大部分都是工程建設類或投資類,基本沒有產品類企業,因為款到發貨,主動權在你手里!國外如此,國內何嘗不是呢!
著眼當下,環境產業正處于上下半場的轉折點,業內有人很悲觀,說以后沒什么環境產業了,其實按照“五四三二一”的邏輯分析下來,環境產業會一直存在,只不過存在的方式不同了,環境企業也將大有可為,只是企業家愿不愿意自我革命自我救贖!我們將這次救贖稱為環境產業的第三次浪潮即“產業化”。前兩次都是外部推動的,政策和市場!未來大概率不會有什么大的政策出臺了,大概率政府財政會進一步吃緊,大概率政府補貼會逐漸退坡甚至取消,大概率所有的環保設施要經歷一輪輪提質增效,大概率環境產業會經歷一輪輪雙碳升級,大概率環保企業會經歷一波波高質量的大浪淘沙,大概率環保產業會被智能化全面清洗。。。我們說環境產業會一直存在,但大概率不會是以現在這種業態存在,卓越的環境企業最后一定會留下來,但一定是有核心產品并不斷進階的企業,敢于走出舒適區自我革命的企業!是不是目前這些企業聽我下面說完大家再做判斷!
腳踏實地做產品就是本文所說的“一個落腳點”。產品化對不同企業而言有不同路徑,投資運營類企業擁有大量運營資產,如污水廠、供水廠、垃圾焚燒廠等,這類企業要回歸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本質,要走服務產品化的道路,就像賓館飯店的演變路徑一樣,原來都是小餐館小旅館,慢慢升級出現五星四星酒店,連鎖經營的快捷型、經濟型、家庭型連鎖店,基礎公共設施的升級換代與此類似,現在已經出現了5A級4A級供水廠,標桿污水廠和垃圾焚燒廠,未來的連鎖運營資產整合大勢所趨,投資運營類企業如何服務轉型參見作者早期2018年文章 “王立章:萬豪集團當年的資產分拆對當今水務企業的戰略啟示”。對工程技術類企業要走技術產品化的道路,將技術工藝封裝在集成設備里,對裝備類或具有初期產品形態的企業,要走裝備產品化道路,這兩類產品化道路都要不斷提高技術集成度和信息密集度并不斷賦予其產品屬性,才能降本增效,贏得更廣闊的市場!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俗話說做難而正確的事!難就不必多說了,如何做的正確,下面提幾個關鍵點供大家參考!
1、場景挖掘,市場導向:做產品一個最重要的前提沒有之一,就是市場。只有一定規模的市場,產品才能放量,產品放量才有更多利潤,更多利潤才能更大投入持續迭代升級,持續升級才能跑贏對手,跑贏對手才有更多合作伙伴,更多合作伙伴才能在共同的愿景下實現共贏,參考作者前文“新型‘鐵三角’伙伴關系將贏得環保下半場”。如何找到一定規模的市場不容易,這里有三條路徑可嘗試:
(一)找藍海,參見作者前文“環境產業探索藍海的五個方向”,以及作者早期2017年的文章“王立章:無邊界思維 無邊界行走”,探索藍海要采用技術領先戰略!
(二)跨界新領域,如新基建、新能源、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這時要采用拿來主義,采取資源整合攻略。這部分內容后面有機會再做深入探討!
(三)在現有的紅海市場里廝殺,在別人的口里奪食,爭得一定的市場占有率,這時要采取競爭戰略,市場上的手段都可采用,但也要注意聯合建立統一戰線的策略!
總之,不管什么策略和手段,一定要開辟一定的市場空間,后面才能靠市場占有率贏得最后勝利!千萬不要從供給出發,埋頭做產品,沒有一定市場支撐的產品化是空中樓閣,不但不能死里逃生,反而死的更快。
2、技術密集,高度集成:目前來看短期內環保領域難以有一招鮮突破性技術出現,都是原有技術的升級迭代,同質化嚴重,壁壘不高或基本沒有壁壘,即使將技術封裝在設備里,現場打開一看就都明白了,難以保護!因此,簡單的將技術連接在一起封在設備里不管用,也不要怪人家抄襲,因為沒有技術含量。要封裝但還要封的高雅,你打不開或打開看了也沒用,就像現在的智能手機,以前還能單獨換電池,現在也不能了,如果能完全集成在一起,就向手機學習,全部高密度集成!如果不能,就向汽車學習,分模塊集成,整個汽車是由幾大總成組合在一起的,幾大總成是高度集成的,集成度越高技術越密集,集約化越好,成本越低,效率越高,越難以被模仿和復制!
3、信息密集,智能大腦:這方面在前文“環保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兩個必選項’”已有所提及,這里主要談信息密集,即大量的信息和數據在方寸之間生成、纏繞、計算、傳導、指揮、調度等等,就像人的一個大腦,醫學上已經實現了幾乎所有器官的移植,唯獨還不能移植人頭,因為信息信號太密集,太復雜!想象你的產品就有這樣一個大腦,偷走你的設備都偷不走設備的心,不管設備在哪在誰手上,它都只為你服務,想想就很酷!
4、質量分級,領跑業界:產品好空口無憑!定性說好,那誰的都說好!將“好”量化,類似用高考分數來篩選人才,產品質量也需要有類似的識別度分辨,具體參考前文“環保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兩個必選項’”。
5、專屬名字,品牌建設:綜合以上各條,結合上面談到了“質量識別度”,最后到了要建立產品的品牌識別度,即品牌建設的火候和階段!品牌是產品在用戶心中的豐碑!涉及用戶粘性,用戶忠誠度,口碑推薦,涉及用戶群的自我生長,涉及重復購買,涉及新品開發的專家級客戶深度參與,涉及新品推廣粉絲級客戶的簇擁等等!更涉及產品品牌溢價、利潤率,最終關聯產品的持續投入研發和生命力!因此給自己精心策劃孕育的產品一個容易識別身份的名字,并投入進行品牌建設是統籌內部價值鏈,將有限資源投放在投入產出比高的環節的重要舉措,具體參見“院長觀察|四個價值鏈統籌”。品牌建設將成為產品迭代升級路徑上的加油站加速器,使整個產品的進階進入良性循環!
當然,一個好產品的打磨還需要很多其他因素,比如比較關鍵的人的因素-產品經理!蘋果手機為什么受推崇,因為有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喬布斯!當然還要靠團隊、組織建設等等,如果要全面表達產品化成功路徑的話,可形象地表達如下:
創新型領導+產品經理+團隊+組織建設+以上五個方面=成功的產品化進階
可見前面基本都是人的因素,關于人的問題后期有機會再逐一探討!
至此,環境產業下半場的“五四三二一”秘笈就收官了,前面說過“五四三二一”是一個系統,全部圍繞“產品化”展開!但也可以拆開運用,細究下來,“五四三二一”共有15個著力點或抓手,你不一定全部都用,也不一定全部適用,更不一定你都有能力運用,但總有一款或幾個抓手適合你,大膽嘗試,必有回報!
站在現在看未來,滿眼的不確定性,站在未來看現在,不確定中能看到確定性!不敢肯定目前哪些企業在未來還在,但可以肯定的是,運用“五四三二一”秘籍里所提到的15個抓手的企業會一定有機會留下來,運用“三招兩式”的會活到未來,但不一定活得很好,運用“五招八式”一定會活到未來并活的很好,運用“八九不離十式”的企業必須留下來,必將成為細分領域的領導者或隱形冠軍!
但活在未來的是否還是目前這些企業,不得而知,感興趣的可以問問風水命理大師,據說他們神通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