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8848前言:從專家的角度來看,李海生院長所提到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涉及復雜系統工程的問題確實重大且緊迫。黃河流域作為中國的第二大河流,其生態環境的狀況直接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近年來,盡管黃河流域水質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諸多生態環境問題,如資源環境承載力弱、水資源水沙不平衡、復合污染等,這些問題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科技創新在解決黃河流域大尺度復雜環境系統問題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科技創新,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深層次成因和機理,從而提出更加有效的解決方案。同時,科技創新還可以為決策層提供科學依據,促進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實施,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工作的深入開展。
李海生院長提出的構建“政府主導—科技驅動—多元協同”的立體化組織體系,以及組建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聯合研究中心等措施,都是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的。這種組織模式能夠充分發揮科技在決策層和執行層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實現科技與管理、治理和行業的緊密結合,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工作的科學化和精準化。
然而,要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的目標任務,還需要克服許多困難和挑戰。一方面,需要加強科技創新的力度,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和應用水平;另一方面,還需要加強政策協同和區域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工作。
綜上所述,專家對李海生院長的觀點和措施表示認同和支持,認為科技創新是解決黃河流域大尺度復雜環境系統問題的關鍵所在,同時也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工作取得實效的重要手段。未來,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和政策協同,共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工作的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李海生:科技創新對解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問題尤為重要|代表委員話科技⑩
封面新聞2024-03-10 09:38


編者按
數字時代背景下的全球科技創新,正處于多點突破的關鍵期,我國參與科技創新、引領科技創新的能力不斷加強。
今年全國兩會,科技領域會有哪些熱門話題?代表、委員們帶來了哪些建議?封面新聞記者專訪多位科技領域與會者,聽聽他們對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建言。
代表名片
李海生,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四屆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

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四屆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海生。受訪者供圖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是涉及復雜系統工程的重大科學問題”。
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海生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科技創新在解決黃河流域大尺度復雜環境系統問題中尤為重要。
近年來,黃河流域水質持續改善,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黃河流域2023年水質優良(I-III類)斷面比例為91.0%,干流連續兩年全線達到Ⅱ類水質;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持續向好,源頭、三角洲等區域生物多樣性穩步提升。
在看到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同時,李海生認為,黃河流域天生“體弱多病”,仍面臨生態環境脆弱敏感、資源環境承載力弱、水資源水沙不平衡、水—氣—土—固復合污染、產業倚能倚重等復雜生態環境問題,協同推進流域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任務依然艱巨。
李海生表示,科技可以發揮決策層和執行層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通過構建“政府主導—科技驅動—多元協同”的立體化組織體系,將科技緊密嵌入管理、治理和行業中,對上支撐國家黃河生態保護治理科學決策,對下通過在地方駐點科技幫扶,實現國家政策措施和管理要求的快速落地,解決決策層和執行層之間“上熱下冷中梗阻”的問題。
“近年來黃河流域自然條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目前很多問題的深層次成因不明、機理不清,缺乏實用解決技術”。李海生說,通過開展跨部門多學科的聯合攻關,將零散的成果系統化,可以形成對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問題的系統認知和科學判斷,進而攻克復雜流域系統治理的重大關鍵科技瓶頸,科技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去年的“六五環境日”,李海生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山東論壇上表示,為科技助力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生態環境部組建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聯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國家黃河中心),構建三層次立體化的“1+X”組織模式。一是由生態環境部相關業務部門組成的多部門融合的領導層;二是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和國內優勢科研單位組成的多學科交叉科技攻關團隊;三是由國家黃河中心和駐點團隊、地方政府、企業組成的社會多元共治網絡。
作為國家黃河中心的主任,李海生介紹,國家黃河中心圍繞流域重大生態環境問題開展23個共性項目聯合攻關,并在32個城市開展駐點科技幫扶。在聯合研究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初步識別了黃河流域—區域—城市三級生態環境問題,初步形成了流域生態、環境、固廢等多要素“一張圖”,研發了一批流域“增容—減污—降碳”關鍵技術,立項和發布相關標準13項。
李海生介紹,國家黃河中心的研究成果對上支撐了生態環境部有關部門水生態調查評估、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農村黑臭水體和生活污水治理、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相關制度制定和工作實施,共為國家和地方提供政策建議34項、研究報告(工作方案)等178份。對下通過駐點實現研究成果的快速落地應用,支撐了30個城市水體消劣達標及水質提升、18個城市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等12項重點工作,全面支撐了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
據介紹,研究成果在重點區域實現應用落地,如山西呂梁市駐點團隊針對汛期水質超標問題,采用了“水—沙—污”協同溯源治理模式,經過為期一年的治理,2023年呂梁市歷史上首次9條河流15個國考斷面全部達到優良水質。隨著聯合研究成果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提升,2023年國家黃河中心運管部獲全國保護母親河行動領導小組頒發的第十一屆“母親河獎”(綠色團隊獎)。
封面新聞記者 代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