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8848前言:從專家的角度來看,黃綿松委員所提交的提案非常具有針對性和前瞻性,對于推動城市水系統安全及精細化管控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他對于防洪控制性工程的系統謀劃顯示出對流域防洪體系的深入理解和全面考慮。極端暴雨天氣頻發,對于防洪體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在京津冀這樣的重要區域,防洪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拒馬河作為海河流域少有未建大型水庫控制工程的河流,其防洪控制性工程的規劃建設尤為關鍵。通過完善以河道堤防為基礎、大型水庫為骨干、蓄滯洪區為依托的防洪工程體系,可以確保北京房山、河北保定、雄安新區等重要地區的防洪安全。
其次,黃綿松委員對于水庫壩址選擇、防洪控制性工程建設標準以及組織保障等方面的建議也十分到位。他建議由水利部統籌,加快推動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規劃建設方案研究比選論證工作,綜合考慮選取適宜的水庫壩址。同時,他也強調了高標準建設防洪控制性工程的重要性,特別是在應對極端天氣和提高水庫韌性方面。此外,加強組織保障,協同推進各項工作,也是確保流域防洪安全的關鍵。
最后,黃綿松委員的工作體現了政協履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將自己的工作與老百姓的期盼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大敘事緊密聯系起來,以實際行動推動城市水系統安全及精細化管控工作的進展。
綜上所述,專家對于黃綿松委員的提案表示高度認可和支持,認為這些提案將有助于推動城市水系統安全及精細化管控工作的深入開展,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全國政協委員黃綿松:系統謀劃防洪控制性工程 全面提升“四預”能力|環資界別委員訪談錄④
【編者按】
2024年3月,全國政協“環境資源界別”的85位委員履職滿一年。
一年前,全國政協增設“環境資源界別”,這也是全國政協界別三十年來的一次重大調整。85位委員,包括環境資源領域的黨政領導干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科研專家以及能源資源領域的企業負責人等。
一年來,環資界別的委員們如何履職?今年帶來了哪些提案和建議?2024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封面新聞專訪多位環資界別委員,聊一聊他們心中的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
【委員名片】
黃綿松,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科協常委,國際水協會中國青年委員會委員,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海綿城市專業委員會委員。

全國政協委員黃綿松。受訪者供圖
“經過政協履職這一年,我發現自己的工作一頭連著老百姓對美好環境‘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期盼,另一頭連著生態文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進程,這讓我意識到每天在本職崗位上做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工作,卻是這些宏大敘事的實實在在支撐,我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今年全國兩會,黃綿松提交了《關于加快推進拒馬河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前期工作的提案》《關于加快推進南水北調東線后續(二期)工程的提案》《關于強化財政資金保障 推動農村環境設施健康有序建設運營的提案》。
“這三份提案主要圍繞城市水系統安全及精細化管控。”他表示,今年提案的部分內容是在去年一個提案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并深入調研,形成的有針對性的提案。“結合去年的經驗,我認為提案要集中寫深寫實。”
系統謀劃防洪控制性工程
黃綿松表示,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極端暴雨天氣越來越多,京津冀防洪體系存在一些薄弱環節。
據了解,2012年“7·21”特大暴雨自然災害,北京房山區、河北保定市經濟損失約150億元。2023年“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北京131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約637.39億元,河北389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958.11億元。
“拒馬河是目前海河流域少有的幾條沒有建大型水庫控制工程的河流之一。”他建議,系統謀劃防洪控制性工程,完善流域防洪體系。加快建成拒馬河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完善以河道堤防為基礎、大型水庫為骨干、蓄滯洪區為依托的防洪工程體系,確保北京房山、河北保定、雄安新區防洪安全。
二是做好水庫壩址多方案科學比選,統籌防洪安全與生態安全。建議由水利部統籌,加快推動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規劃建設方案研究比選論證工作,綜合考慮選取適宜的水庫壩址。
三是高標準建設防洪控制性工程,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拒馬河水庫涉及下游雄安新區防洪標準提升問題,根據重點功能區規劃和實際防洪需求,設計標準建議以水利部和海河水利委員會論證結論為主,同時為應對極端天氣,提高水庫韌性,建議結合壩址實際情況盡可能加大庫容。
四是加強組織保障,共同實現流域防洪安全。協同推進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方案落地、征地拆遷相關工作、河道水生態空間管控、雨水情監測設施建設,全面提升“四預”(預報、預警、預演、預案)能力。

全國政協委員黃綿松。受訪者供圖
推進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
關于南水北調東線后續(二期)工程,黃綿松表示,南水北調工程是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是“國之大者”。東線工程是南水北調“四橫三縱”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沿線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華北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的集中承載地,同時在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從江蘇揚州江都水利樞紐提水,途經江蘇、山東、河北,向華北地區輸送生產生活用水,2013年11月15日,東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黃淮海流域屬于極度缺水地區,淮河流域開發利用率為63%、黃河流域為80%、海河流域為106%,水資源短缺問題十分突出。”黃綿松認為,“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建設,對整個國家水網的建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補充和完善。”
他同時指出,黃淮海區域水資源供需矛盾還存在“緊平衡”狀態,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水資源可利用量與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剛性需求之間的矛盾嚴峻;地下水長期超采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突出,形成的地下水虧缺需持續彌補,河湖生態還十分脆弱;華北地區有效灌溉面積農業供水保證率不足50%,灌溉水源不足制約糧食穩產及增產;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的水安全保障還有距離。
他建議,進一步落實地方主體責任,加快東線一期工程水量消納,充分發揮工程效益;同時,通過必要的工程措施和完善配套政策,相機向黃河以北農業、生態和大運河供水,持續推進輸水效能提升。
此外,加快推進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修編和東線二期可研工作,加強工程規模、線路方案、水質保護等重大問題研究,抓緊按程序報批,力爭“十四五”期間開工建設,充分發揮東線工程多功能綜合輸水系統的作用,保障國家供水安全、經濟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生態安全。
“南水北調的總體規劃,需要按社會發展需求以及中線和東線建設完成項目的實際發揮作用,進行修編。”黃綿松說。
三是按照“先建機制,再建工程”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工程建設運營管理體制機制,統籌推進一期工程運營和二期工程建設管理;積極推動項目法人與沿線受水區在前期工作階段簽訂量價協議,建立農業和生態供水財政補貼機制等,為后續工程運營打好基礎。
黃綿松解釋,“統籌就是一邊運營一邊建設,然后再推進二期的前期工作,希望二期建設能解決一些一期到現在為止還沒完全解決的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黃綿松(右一)。受訪者供圖
推動農村環境設施有序建設和健康運營
“關于農村人居環境方面的工作,其實我一直以來都有接觸,而且比較關注。”黃綿松表示,去年的提案也提到了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長效運維管理體系建設,今年的提案則是在去年提案的基礎上,進行了細化,其中一個主要是針對資金方面的問題。
黃綿松認為,一是財政資金保障不足。“目前,有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處于‘曬太陽’狀態。地方財政縮緊或者是壓力比較大的話,易導致設施不正常運行甚至是閑置。”
二是使用者付費機制沒有建立。他認為,“這是由于農村生活習慣的問題,或者是農民收入的問題。農民對于污水費認知不夠,導致很難收取污水費。”
三是,社會資本投入動力不足。“使用者付費機制建立不起來,社會資本關注度就相對更低,社會資本需要通過參與獲得投資回報。”黃綿松說。
他建議,一是加大和優化財政資金投入。中央財政加大對地方農村工作的支持力度,同時合理調整財政資金發放節奏,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確保污水處理設施長效運行。推動地方落實財政事權,將設施運維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加大保障力度,明確運維監管機構落實監管責任。
二是制定公益性和經營性相結合的政策,建立多元化資金來源。建議發揮經營主體作用,通過城鄉一體化、環境治理與產業開發相結合等方式,統籌城鄉項目收益水平,實現環境經濟綜合效益,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充分利用各區域的環境容量條件和產業結構優勢,積極探索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實施路徑,從而降低治理成本以減輕財政負擔。
三是要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和考核督察力度。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作為環保督察的重要內容,以督察為契機抓落實,督促加強農村污水處理監管,強化設施運維及問題整改。
封面新聞記者 何金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