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專家:科技助力一帶一路,吉爾吉斯斯坦村民喝上干凈水
來源: 新京報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10月17日-18日在京舉行。作為參會專家,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以下簡稱“新疆生地所”)絲路綠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耀明對近年來科技助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深有感觸。
吉爾吉斯斯坦是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中亞國家,為了幫助當地農村人口喝上潔凈的飲用水,李耀明帶領的團隊為吉爾吉斯斯坦定制研發了成套膜技術凈化集中供水站,如今,11個凈水站覆蓋該國7個州,惠及近2萬人。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他透露,這樣的凈水站有望在中亞其他國家推廣。

我國的項目技術人員與吉爾吉斯斯坦當地村民合影。受訪者供圖
凈水站實現7個州全覆蓋,惠及近2萬人
新京報:為了保障吉爾吉斯斯坦農村飲用水的安全,新疆生地所研發了分布式成套膜技術凈化集中供水站。最初科研人員是如何注意到這個問題的?
李耀明:中亞國家和我國新疆一樣,處于干旱區,水是最核心的一個問題。2016年,我們在吉爾吉斯斯坦進行水環境水資源調查,了解七個州五六十條河流的水質情況、水資源分布情況等。最初,我們更多考慮的是科學問題,開著車跑野外,到各個山里取水進行研究。后來跟當地居民接觸多了,他們向我們反映飲用水水質的問題,我們實際用水時也有切身感受,一些水要沉淀很久才能燒開飲用。
吉爾吉斯斯坦是山地國家,水資源并不缺乏,但由于相對落后,其農村地區并沒有基礎供水設施,老百姓喝水得從河里、渠里或者井里取水源,而這些水沒有經過任何處理。有的水看起來干凈,但有可能存在重金屬、微生物、懸浮物超標等問題;有的水很渾濁,這部分水甚至不用拿到實驗室化驗,肉眼看就知道有問題。喝了這樣的水,當地部分百姓患上腦炎、腸炎等疾病。
以往一些國際組織也通過建設大型工程項目提供過資助,但無論建設自來水廠還是集中供水管道,都只能解決一小部分問題。因為吉爾吉斯斯坦人口只有六百多萬,約66%生活在農村地區,且居住比較分散,人口少的村落只有幾十戶人家,所以為每個村建集中供水管道不太現實。
當地百姓提出問題后,我們也希望通過“一帶一路”合作解決當地的民生問題,所以我們基于國內原有的工作基礎,和國內一些單位聯合研發了成套的凈水站系統。
新京報:凈水站系統建設的覆蓋面有多大?
李耀明:2018年,我們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附近的一個村建立了第一個凈水站,它就位于去機場的路上,具有示范性。這個村子地處農業灌區,百姓家中打了二十幾米深的潛水井,但農業灌溉用水和旱廁的水會下滲到取水層,形成交叉污染,部分指標嚴重超標。
凈水站設備可以對水進行軟化、過濾、凈化,去除水中各類細菌、沉淀物、重金屬離子等有害物質,用到的反滲透原理和家用凈水機是一樣的,但相比家用凈水機規模更大、成本更低。村里安裝上這套系統,一天可以供幾噸水,村民可以直接接水做飯、燒水飲用。
此后,通過“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的支持,截至2022年,我們又陸續在吉爾吉斯斯坦全國7個州的10個地點設置了點位,包括養老院等,受益總人群近2萬。
凈水站系統有望在中亞其他國家推廣
新京報:科研人員在研發上進行了哪些因地制宜的嘗試?
李耀明:市場上一直有凈水設備,但規模和質量可靠性達不到當地的需求。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我們對設備進行了適應性的集成研發。為降低維護成本,我們進行了模塊化設計,將模塊在國內組裝好后運送過去,再給當地人員進行簡單的培訓即可安裝運行。
由于吉爾吉斯斯坦的水質條件差異非常大,有的地方可能是氟超標,有的地方可能是一些重金屬超標等,所以我們做的不是批量的產品,而是定制化的產品,設備凈化過濾系統是有針對性的,否則過濾膜等耗材的更換頻率較高,會造成運行維護成本的增加,我們現在提供的設備大概兩年左右更換一次就可以。

項目技術人員給吉爾吉斯斯坦當地的工作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未來這種凈水站系統是否可以推廣到更大的區域?
李耀明:我們希望能進一步擴大示范范圍。目前,我們免費提供設備,下一步希望當地的企業慢慢加入,建立市場化機制。這樣一來,核心的反滲透膜等可以從中國進口,其他配套產品可以由當地企業生產,以降低成本,將“輸血模式”變成“造血模式”。11月,雙方將舉行對接會,當地一些環保相關的企業將和我國國內相關企業對接,建立可持續的機制。
經過調研我們了解到,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其他中亞國家的情況也基本類似,我們希望在吉爾吉斯斯坦建立起來的這套機制可以在其他國家復制推廣。另外,如果吉爾吉斯斯坦實施的效果比較好,可以建立區域性的維護保障中心,提供配件和技術服務。
新京報:你如何看待這一項目的意義?
李耀明:中亞是我國的近鄰,也是“一帶一路”的首倡之地。新疆和中亞國家山水相連,都處在一個自然地理區,氣候狀況、環境條件都是類似的。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內容,這一項目的投資規模雖然只有幾百萬元,和大的工程相比可謂是九牛一毛,但它和老百姓直接相關。我們提供設備和技術,最終產生的效果當地百姓看得見、摸得著。他們也向我們表示,潔凈水供應后,出現痢疾等疾病的情況大大減少。
和“一帶一路”國家合作建設野外臺站
新京報:新疆生地所還與“一帶一路”國家合作建設了生態系統野外觀測和研究站,目前進展如何?
李耀明:我們所曾參加中亞地區綜合性科學考察的生態系統調查項目,包括自然環境、土壤、植被、大氣、河流等,這是了解中亞區域氣候環境和自然條件的重要手段。我負責在中亞地區建立野外觀測臺站的任務,比如自動氣象站等。
目前我們已經在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國和伊朗、蒙古建設了19個觀測點位。依托監測研究站,我們還開展了實驗示范項目,這些站點成了中國跟相關國家合作的實驗基地。
新京報:這些野外監測站獲取的數據應用于科研,將著力解決哪些問題?
李耀明:這些站點側重于基礎數據的收集,包括降水、溫度等氣象數據,還有渦度通量等,這些數據是我們和中亞合作伙伴共享的,大家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和計算,可以助力自然災害的監測、研究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等。
我們還建設了實驗樣地,對中國向中亞國家提供的膜下滴灌等技術進行實驗示范。同時,依托野外臺站拓展項目類型,利用北斗衛星導航技術和物聯網技術與哈薩克斯坦合作開展智慧農業等。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陳靜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