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對話“執筆人”| 江蘇大學校長邢衛紅:向新提質 向高聚力
近日,江蘇大學校長邢衛紅接受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主題專訪時表示,作為江蘇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農業農村部共建高校,學校一直堅持特色鮮明高水平大學建設目標,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行業發展需求,在優勢學科專業布局、國家級平臺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高層次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學校正在全面實施時代新人培育、學科拔尖筑峰、人才薈萃競秀、科研提質賦能、開放辦學躍升、治理能力提升等六大行動,以科技創新為要義,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向新提質,向高聚力,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展現更大作為。
記者: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創新是核心要素,基礎和先導靠教育。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關鍵交匯點,肩負著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的雙重任務。一直以來,江蘇大學都很重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現在已經有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千分之一,連續多年名列全國科技創新高校50強、全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50強,榮獲中國專利獎金獎3項,數量并列全國高校第2位。請問邢校長,江蘇大學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破解一些關鍵領域的“卡脖子”困境,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高質量發展?
邢衛紅:高校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江蘇大學的優勢是學科門類齊全,專業特色鮮明,擁有農業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等A類學科。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強國強省,我們積極謀劃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素集聚,以全面實施“六大行動”為抓手,一體化推進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在高素質人才支撐、科技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上見行動、有作為、作貢獻。
一是向“新”,著力打造創新人才培養和集聚高地。新質生產力要素之一是極具創新能力的勞動者,學校主動適應新質生產力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一方面在創新人才培養上,著力建設夢溪學院、未來技術學院、卓越工程師學院、現代產業學院等,打造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特區;深化學科專業供給側改革,大力推進專業結構優化,布局與新興技術、未來產業相適應的學科專業設置,擬新增“智能建造”“智慧農業”“氫能科學與工程”等專業,大力推進智慧農業技術與裝備學科交叉中心建設和產教融合發展。另一方面學校深入實施金山學者計劃和創新團隊引育工程,著力引育產業發展急需、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戰略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進一步完善師資隊伍分類發展和多元分類考核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引育用留機制,著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當主角”,努力營造好創新人才的集聚生態。
二是提“質”,加快打造顛覆性技術創新策源地。新質生產力核心要素是顛覆性技術創新。學校全面實施科研提質賦能行動,圍繞農業現代化布局“未來農機、精準感知、低碳驅動、智能裝備、智慧農場”等作戰兵團,每年投入3000萬元專項經費給予重點支持,解決智能農業芯片依賴進口的卡脖子問題、突破智能農業裝備系列關鍵技術,進一步提升江大農機的品牌顯示度;圍繞先進制造、新能源、材料化工、信息安全、生物醫藥等開展未來技術前瞻性戰略研究,開發出持續自主運動的電驅動液晶彈性體費曼軟體機器人、在Science上發表前瞻性文章,展望生物傳感器等在動態腦機接口等跨學科交叉領域的應用前景,努力成為未來技術的策源地。
記者:作為國內最早設立農機專業、最早系統開展農機教育的高校,江蘇大學推出“095工程”,打造農業工程高峰學科集群、打造智能農業裝備研發重要平臺、打造現代農業裝備人才培養重要基地……在去年還聯合研制出全球首款新能源無人駕駛智能拖拉機、混動電驅無級變速拖拉機,打破了國外無級變速技術壟斷;助力句容市列入首批“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等等,可以說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卓有成效。請問邢校長,圍繞創建農業工程一流學科,學校將如何更好地書寫“農”字文章?
邢衛紅:江蘇大學堅定不移把服務農業強國強省建設作為最高追求,重點在提升智慧農業科技支撐度、農業人才培養契合度上下功夫、求突破。
一是在支撐智慧農業科技創新上下功夫。全力創建智能農機裝備理論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以牽頭成立農業工程大學國際聯盟為抓手,打造多位一體的涉農科研創新體系。開展國家農機裝備發展戰略及行業需求研究,提煉關鍵核心技術及裝備瓶頸問題,采用“揭榜掛帥”“競爭申請”“定向邀請”等方式,組織開展“基礎研究—裝備研發—產業轉化”貫通研究,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二是在提升農業人才培養質量上下功夫。深入推進“新農科”“新工科”融合建設,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具備解決復雜問題能力且擁有團隊合作精神的復合型農業人才。更加注重知農愛農、學農為農教育,以魏巧等兼職教授為榜樣,帶動更多青年扎根農業,建立校外耕讀教育實踐基地,讓學生走進田間地頭感知鄉村振興成果,引導青年學生成為農業文化的傳承者、農業文明的傳播者和鄉村振興的踐行者。
記者:名城育名校,名校潤名城,江蘇大學地處鎮江,城市為高校發展提供了滋養的沃土。近年來,校地攜手推進名城名校協同躍升,促進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近3年,江蘇大學與鎮江相關單位簽訂產學研合作項目千余項,解決了數百個企業技術難題,服務企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請問邢校長,接下來在校地校企合作創新方面將會推出哪些舉措,來攜手書寫協同躍升新篇章?
邢衛紅:江蘇大學在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地方發展需求等方面已有非常深厚的基礎,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加強校地校企合作,探索實施“服務鎮江行動”,努力為中國式現代化鎮江新實踐提供更加有力的教育、科技、人才支撐。
一是聚焦產教融合,加強專業人才供給。圍繞鎮江“四群八鏈”產業布局,開展產業、企業專業人才需求調研,優化專業結構和招生計劃,探索校企協同訂單式培養模式,建好江蘇大學儲能技術與應用培訓中心等工信部培訓基地,更好地發揮為企業培養優秀人才主陣地作用;開展鎮江企業品牌宣傳活動,讓更多的優秀畢業生留在鎮江工作,服務產業企業高質量發展。
二是聚焦產業集群,加強科創平臺創建。面向智能農機裝備產業鏈,充分利用江蘇大學夢溪校區資源,探索創建數智農芯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集聚海內外智慧農業領域的優秀人才,開展基礎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成為鎮江高端人才的集聚地、未來農機的策源地,為鎮江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貢獻力量。
三是聚焦校企協同,推動成果轉化發展。深化與鎮江鏈主企業如索普、大全等全方位深度合作,探索圍繞產業鏈共建聯合研發中心,推進科研人員雙聘制,打造科技創新聯合體,形成“企業出題、學校答題、市場驗題”的合作共贏新模式,推動更多的原創科研成果落企轉化,為產業強鏈補鏈作出江大貢獻。
文章來源:交匯點 2024年4月9日
文章鏈接: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614e7e3e4b09dde337ffcd0
紫牛新聞:2024江蘇兩會|省政協委員邢衛紅:面向農業現代化,加快打造智慧農業芯片高地
江蘇省政協委員、江蘇大學校長邢衛紅此次上會帶來的提案之一,是關于“加快打造智慧農業芯片高地”。 邢衛紅在調研中發現,江蘇省作為農業科技發展的前沿大省,對發展智慧農業科技和裝備有著迫切的需求。但目前智慧農業芯片多數來源于進口,國產占比不足10%,已成為江蘇農業現代化走在前必須要解決的瓶頸問題。
“建議增強金融市場支持合力,充分利用江蘇省政府投資基金及各級各類產業投資基金,支持面向農業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重點支持面向農業的集成電路重大投資項目的引進和發展,打造未來農機產業鏈。”邢衛紅建議,推動創新技術實踐推廣,鼓勵新農人積極探索智慧農業本土化發展的模式,充分發揮政府和企業之外的社會力量推動智慧農業創新實踐。
據介紹,對接江蘇省乃至全國集成電路和智慧農業產業布局,江蘇大學于1月14日揭牌成立集成電路學院,旨在為探索形成 “人才培養-人才集聚-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循環聯動的江蘇省集成電路發展新生態,作出江大貢獻。學院主要致力于研究和開發集成電路與智慧農業交叉領域的農業芯片,力爭破解我國農業芯片“卡脖子”技術,大力提升我國智慧農業裝備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能力。
同時,學院也將重視科技創新和拔尖人才培養,提高青年學生在電子工程、農業智能芯片領域自主創新與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具備解決復雜問題能力且擁有團隊合作精神的優秀人才,提高集成電路科學研究與工程應用水平。
此外,江蘇大學集成電路學院還將堅持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普職融通,集合企業、科研院所、政府部門以及職業院校在專業領域的資源優勢,建設學科交叉的農業芯片領域研發平臺。據此,推動實現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有效銜接。
邢衛紅表示,“學校將努力把集成電路學院打造成為集成電路與智慧農業學科交叉融合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匯聚地,工藝及技術的創新策源地,面向產業一線培養卓越工程師的人才高地。”
文章來源:紫牛新聞 2024年1月23日
文章鏈接:https://wap.yzwb.net/wap/news/3517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