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科三十八所是一所電子信息高科技研究所,在三線建設時期在貴州的都勻成立,當時的都勻條件是十分的艱苦的,但是當時的三十八所人客服了困難,響應國家號召從南京搬到了貴州的大山里,這需要多大的意志啊。正是在大山里,三十八所克服困難,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在貴州艱苦奮斗了很多年,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三十八所搬到了安徽省合肥市,從此開始可新的征程,而對于貴州來說,這家高科技研究所的搬走確實是一種痛。

三十八所在貴州安家發展了這么多年,還是搬離了貴州都勻,都勻是一座小縣城,搬走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貴陽也沒有留住這家研究所。那么,三十八所為什么搬到了合肥呢?時光荏苒,已經過去多年,也許經過對比兩個地方,我們就能夠在紛繁復雜的表象下發現原因吧。

一是都勻是一個小地方,是山區,也就是一座小縣城,而對于發展高科技的研究所來說,可能影響了發展。當時搬到貴州的都勻建立也是特殊的歷史背景決定的,為了國家安全,搞了三線建設,才來到了都勻。三線建設已經成為歷史,為了更好的發展,搬到大城市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合肥是安徽省的省會,是大城市,這幾年的發展更是有目共睹,特別是在高科技發展領域。

二是資源的不同。合肥作為安徽省的省會,與貴州的城市相比,還是有一些資源的優勢的。合肥的高等教育資源豐富,特別是合肥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駐地。而中科大的科研實力那也是有目共睹的,合肥的科研院所也眾多,方便國家政策的支持,方便科技的合作發展。說白了合肥的人才資源要豐富,更有利于科研院所招聘人才,而人才是發展的關鍵。而貴州的都勻作為一座縣級市,是不具備這樣的條件的。

三是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合肥地處華東地區,靠近經濟發達的地區,更加的靠近江蘇浙江上海等地,也方便科研院所更好的服務經濟發展。而都勻在三線建設時期更符合條件,現在來看的話,交通還是不便的。
四是合肥的教育醫療資源更好,可以為員工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的條件,可以給員工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可以給員工還有家屬提供更好的醫療衛生,這些都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關鍵。當然也可以獲取更及時的信息。

那么為什么說是貴州的痛呢?貴州為什么痛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可不要小看一家科研院所。一是科研院所本來就是涉及高科技的,本來就有很多的優秀人才,這些都可以轉化為生產力,可以轉化為成果,而成果的轉化就可以促進企業的發展,就能夠帶來經濟效益。二是科研院所也能夠孵化企業,也能夠吸引相關的企業入駐,這就可以形成產業鏈甚至產業集群,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三是科研院所以及相關的企業都有很多的人,這就能夠帶動周邊的消費,也能夠解決就業,吸引人才,那就能夠繁榮附近的經濟。

而對于合肥來說,確實是助力了發展,幫助了合肥發展為科技高地,增強了合肥的影響力和在科技領域的地位,也促進了合肥與其他大城市的競爭,提高了在安徽的首位度,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而從小的方面來說,科研院所以及相關企業,還有合作方面的職員,也是帶來了消費,帶來了餐飲理發娛樂等服務業的發展的。
大家覺著呢?為什么沒有留到貴陽呢?痛不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