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保“新新”向榮——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學環境學院院長任洪強談生態環保新趨勢
來源: 劉冰逸 中國化工報
今年六五環境日以“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主題,動員社會各界積極投身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偉大實踐。在此之際,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學環境學院院長任洪強對生態環保發展新趨勢進行了詳談。
“生態環保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為技術低碳化、裝備原創化、管控智慧化、產業標準化、標準國際化。”任洪強表示,生態環保的發展模式隨著社會發展的需求而不斷變化。當前的發展模式可以理解為“減污+降碳+N”,“N”現時還無法具體定義。這意味著,生態環保將迎來新的需求、新的發展趨勢以及新的發展空間。
技術新趨向
精準化、定制化、智能化
“生態環保領域的關注度主要集中于水處理、大氣污染防治、土壤/固廢污染、環境工程生物技術、環保工程裝備、新污染物、減污降碳和協同增效、智能治理和環境風險8方面。”任洪強表示,其團隊在對全球生態環保領域相關論文文獻進行統計和研究時發現,以上8方面雖均是業內研究熱點,但每方面的技術需求卻大不相同。總體來說,未來生態環保技術將更趨于精準化、定制化、智能化。
任洪強詳細介紹了各領域的技術需求。環保裝備技術未來將更趨于數據驅動、智慧化和先進制造融合發展。水處理技術現存的共性問題主要是效率低、流程長、能耗高、經驗控制,高效、短程、低耗、智慧將是未來該領域技術的發展趨勢。大氣污染防治技術現存技術難點主要為管控不精準、自動化程度低、集成度低和濃度導向,未來技術將更趨向于精準、協同和健康導向。土壤/固廢污染防治技術主要面臨藥耗高、人工投入大、碳排放量大、資源浪費等難題,未來將更趨向于綠色化、智能化、資源化。新污染物治理最難的是檢測,現有技術一般檢測限高、耗時長或數據少,未來需要進一步實現高靈敏、高通量和智慧化。在減污降碳和協同增效方面,現有技術存在能耗高、不可再生、二次污染、效率低等難題,未來要著力開發兼具可控化、自供能、資源化等優點的新技術。
標準新需求
系統、完整、先進、精準
“要想抓質量,必須抓標準;想有高質量,先有高標準。”任洪強談到,生態環保的發展面臨“雙碳+健康+智慧”的新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相關行業既要推進傳統環保產業升級,更要著手做好面向未來發展趨勢的業態重構。在此過程中,標準的引領尤為重要。
任洪強強調,生態環保標準體系的構建要突出系統性、完整性、先進性、精準性等屬性。
系統性是指重構適應新時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準化體系。為推進生態環保高質量發展,亟需研制智慧、低碳、健康等相關標準。具體說來,一要制定智慧感知、數據管理和智慧應用相關標準,尤其是基礎通用、管理評價和系統安全類標準;二要制定資源綜合利用、溫室氣體減排類標準,諸如生態系統固碳和市場化機制相關標準等;三要制定環境健康調查、防護、監測及污染防控修復類標準,擴大健康風險評估類標準的覆蓋面。
完整性是指重構并貫通環保產業全鏈條的標準體系。生態環保的發展可能會出現不平衡、與技術融合不充分、上下游銜接不緊湊等問題。因此,在構建標準體系時,需統籌考慮產業鏈上、中、下游的發展需求,以保證標準的合理性。同時,清晰且適用性強的標準能引領和帶動整個行業健康發展。
先進性是指拓展環保裝備制造業標準體系的前瞻性。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合適的時候,可以將先進的企業標準在行業、國家甚至國際范圍內推廣。
精準性是指重構遵循環境治理區域異質性的精準標準體系。以新污染物治理為例,我國不同地區新污染物的分布特點明顯不同,這就要求其治理標準要因地制宜、精準治污。
產業新挑戰
全要素融合發展
任洪強表示,隨著生態環保的發展趨勢不斷演進,包括石油和化工在內的相關產業既面臨發展機遇,也面臨些許挑戰。推進生態環保高質量發展,最要緊的是構建要素全覆蓋的環保技術與裝備的新質創新平臺,這對環保科技成果轉化以及培育新質生產力至關重要。
他坦言,當前新污染物和常規污染物的治理壓力并存。石油和化工行業需推動生態環境治理向協同化轉變,并兼顧環境風險控制、減污降碳協同和順應自然規律,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任洪強特別強調,石油和化工行業要意識到,數據與科技資源融合是環保技術研創必備的基礎性資源。未來,生態環境治理將是多學科成果匯集顯效最明顯的領域,石油和化工行業可重點關注和布局定向新生態生物組學、功能導向型材料組學和密集數據定向新原理等,從而讓環境治理實現自下而上的功能設計和結構重構,形成“技術+標準+產業”協同高效的融合創新模式,全面加速生態環保技術與創新資源、要素、成果融合發展的進程。
本文刊登于《中國化工報·責任關懷》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