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良法善治助推生態文明建設出新績
5月31日,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豫貴率執法檢查組赴貴陽市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貴州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以下簡稱環境保護“一法一條例”)執法檢查。
檢查組先后深入花溪區貴州資源循環再利用靜脈產業園,云巖區六廣門再生水廠、貫城河,白云區貝爾藍德科技有限公司餐廚垃圾處置項目、瀚藍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以及觀山湖公園生態文明建設展覽館等地,實地檢查資源循環再利用、生活污水處理、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生態文明建設及生態科普等情況,詳細了解貴陽市在環境保護“一法一條例”貫徹實施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
“要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確保法律法規全面有效貫徹實施,以良法善治助推生態文明建設出新績。”李豫貴強調。
“吃干榨盡”:讓垃圾變廢為寶
在貴陽市花溪區燕樓產業園區的貴州資源循環再利用靜脈產業園里,檢查組走進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車間、醫療廢棄物處置車間,叉車來回穿梭,拆解物傳送帶不停運轉,一派忙碌景象映入眼簾。
“園區集醫療廢物處置、輸液瓶(袋)處置、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廢舊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置、循環經濟科普培訓于一體。”相關負責人向檢查組介紹,靜脈產業園通過大數據管理系統,可對回收拆解的每一臺汽車、每一臺家電等進行全流程追溯,拆解后回收的廢舊金屬、塑料等各類再生資源,通過企業自建的網上競拍平臺進行競拍銷售,銷售到全國各地,得以再循環和資源化利用。
“用‘靜脈’的理念科學處置廢棄物,轉化為了發展‘動脈’的有生力量。”檢查組表示,當前,隨著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的深入推進,靜脈產業園發展迎來了新的契機,“吃干榨盡”變廢為寶,將對資源的節約化利用和環境保護起到重要作用。
生活中最常見的生活垃圾和餐廚垃圾最終去了哪里?帶著問題,檢查組來到了白云區貝爾藍德科技有限公司餐廚垃圾處置項目和瀚藍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
在貝爾藍德科技有限公司,檢查組看到,原本混雜各類食物殘渣的餐廚垃圾,通過提煉和高溫厭氧發酵等技術,搖身一變成為了生物柴油、有機渣料,以及用來燃燒發電的燃氣等物質,目前項目日處理餐廚垃圾已達500余噸。
在瀚藍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檢查組看到,生活垃圾在這里走向了最終“歸宿”,經過高溫焚燒“浴火重生”,以及對煙氣、飛灰、爐渣、滲濾液的無害化處理,轉化為了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
“瀚藍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成,標志著貴陽市生活垃圾進入零填埋、焚燒發電時代。”據介紹,截至2024年2月底,該項目已累計處理生活圾超121.9萬噸,累計發電超 5.34 億度,實現了垃圾分類及處置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目標。
“揭蓋復涌”:母親河煥發生機
作為南明河的支流,一條貫城河南北縱貫貴陽城市中心,是貴陽的母親河。
1月26日,位于太平街的182米貫城河河道揭蓋復涌,碧波蕩漾,流光溢彩,游人如織,這條母親河重新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但在過去近60年里,這條貫城河被飛速發展的城市封蓋,只存在許多老貴陽人的記憶中。“上世紀90年代,城市快速發展,大量污水排入河道,導致貫城河水體又黑又臭。后來,由于上游污水被截流,貫城河下游干涸斷流,部分河段被澆筑蓋板用作人防工程、臨時停車場等。”
執法檢查中,檢查組走進六廣門再生水廠和貫城河、太平街一帶,實地檢查貫城河綜合治理及太平街改造情況。
貫城河流經承載著貴陽的歷史記憶,讓兒時美麗的貫城河再現,是廣大市民共同的心聲和期盼。據介紹,2012年以來,貴陽市按照“流域統籌、系統治理、上下游共治”原則,分階段對貫城河進行水生態恢復治理。自2018年起,貴陽市開始大力治理黑臭水體。至2020年6月,29處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完成,并全部銷號實現長治久清。
只有把生活污水管住,才能有效地減少區域污染物的排放量,貫城河水清岸綠的背后,是“看不見”的下沉式再生水廠。通過一道道旋轉樓梯,檢查組抵達位于六廣門體育場地下32米處的六廣門再生水廠。
“生活污水從貫城河截污溝經引水隧道進入再生水廠預處理區,再經過生化池區、MBR膜池區、紫外線消毒后排入貫城河,為貫城河河道提供補充用水。”據介紹,2019年5月,貴陽市對貫城河沿河排水大溝嚴格實施雨污分流,并在上游建成了貴醫、六廣門兩座全地埋式污水處理廠,極大地削減了貫城河流域污水量。
目前,六廣門和貴醫兩座水廠每天可向河道補充12萬立方米以上的水,為貫城河復涌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水廠可實現20%中水回收,為地上體育綜合體提供綠化、體育場草坪、辦公生活使用,實現了生態建設與城市集約化發展的“雙贏”。
“寓教于樂”:生態文明在身邊
夏日時節,觀山湖公園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綠意盎然,美不勝收。執法檢查組來到坐落于公園湖畔的觀山湖區生態文明展覽館,不少游客正在展廳中“打卡”。
“該館是我省首個‘省區共建’的省級生態文明宣傳教育館,也是2023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示范點,是全新一代‘建設成果展示+生態互動體驗+融入式學習’生態文明展覽館。”
步入展廳,在約1200平方米的展館內,“生態文明的旗幟與引領”“貴州的生態文明踐行之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三個篇章依次展開,全面呈現了貴州省、貴陽市及觀山湖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此外,除了圖文、視頻等傳統展示方式外,展覽館還建設了多媒體交互、AR打卡拍照、沉浸式影廳等互動性、趣味性滿滿的體驗設施,以及1.2萬平方米的室外展區。
“在貴州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基礎上,以知識性、體驗性、趣味性的展陳,不僅僅是科普生態知識,更注重培養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和行為。”寓教于樂的沉浸式觀展,給檢查組留下了深刻印象。
“要發揮人大監督作用,強化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宣傳力度,努力形成全社會共同保護、共同治理的良好氛圍,推動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落地見效。”李豫貴強調。(撰稿:人大論壇全媒體記者 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