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9 來源:中國環境報
編者按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生態環境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一年來,全國生態環境系統堅定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擔當作為、履職盡責,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大力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生態環境治理取得新成效。今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也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一年。2024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本報即日起開設“迎兩會 看環保”欄目,反映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保工作取得的新進展。
◆本報記者 鄒祖銘
2023年,國內GDP超過12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2%;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相比2019年下降16.7%;3641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水質優良斷面比例為89.4%,同比上升1.5個百分點。過去一年,我國在GDP繼續增長的同時,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邁出了新步伐。
提質增效、優化服務,全力支撐服務經濟回升向好
海南省儋州市洋浦經濟開發區內的洋浦港,是海南省西北部工業走廊重要出海口和國家一類開放口岸。為建好這個國際綠色港口,在生態環境部門的指導幫扶下,海南省高效推進洋浦港區國際集裝箱碼頭區域規劃環評、海域使用論證以及項目填海工程環評等申報工作,避免項目環評審批走彎路。
2023年,生態環境部門積極發揮國家、地方和利用外資重大項目環評審批服務“三本臺賬”和綠色通道機制作用,在嚴守生態環保底線基礎上,為重大投資項目提供全過程保障。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合肥至武漢高速鐵路、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南段等415個重點項目環評審批順利完成,助推區域經濟發展。同時,生態環境領域有效投資也在持續擴大。數據顯示,生態環境領域“十四五”重大工程臺賬系統納入項目1.2萬個,完成投資6000億元。
過去一年,生態環境部門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職能作用,深化生態環境服務,及時謀劃推出新的接續政策措施,把生態環境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有力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回升向好。
聚焦改革提質增效,推進生態環境系統環評創新。去年,安徽省生態環境廳指導中國(安徽)自貿試驗區合肥片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組團”開展改革試點,通過采取合并審批、先批再審等方式提高行政審批效率,推進環評制度由傳統的行政審批向政府主動服務和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轉變;浙江省生態環境部門通過數字服務平臺“浙里環評”構建起包括準入要素總覽圖和環境準入、項目環評、環評中介、排污許可信息的“一圖四場景”,方便企業及時掌握項目進度,擇優選擇環評中介……
生態環境部門進一步優化環評工作,一方面,依舊堅持“嚴”的基調,嚴把準入關口,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上馬,守住綠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線。另一方面,切實發揮環評制度綠色引領作用,促進經濟綠色低碳發展。
聚焦執法效能提升,降低企業綠色發展成本。2023年,生態環境部印發新修訂的《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辦法》,新增首違不罰、無主觀過錯不予處罰等,深入實施生態環境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制度。生態環境部門不斷深化差異化監管措施,去年,全國納入監督執法正面清單企業5.1萬余家,開展非現場檢查5.3萬余人次,現場執法檢查次數同比下降20.9%。堅持“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組織近2.8萬人次對重點區域開展16輪現場和14輪遠程空氣質量改善監督幫扶,檢查重點行業企業5.7萬家,發現并推動解決各類涉氣環境問題8.7萬余個。
生態環境部門不斷優化執法方式,借助科學技術等手段,將處罰、宣傳、教育、管理、幫扶等方式有機結合,在持續提升生態環境執法效能的同時,幫助企業解決環境問題、提高治理水平,引導企業主動走上綠色發展之路。
此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為高質量發展明底線、畫邊框,從源頭預防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優化產業布局,降低環境風險。各地主動發揮“三線一單”的作用,為企業選址落地提供服務。在山東省青島市,“三線一單”數據智慧應用平臺幫助企業提前研判項目選址與“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市級水源地等條件是否相符合,規避選址風險,助力項目合規落地。
整治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保障環境安全
重慶市巴南區花溪河作為當地人賴以生存的“母親河”,約22.3公里的河道水體水質曾長期處于劣Ⅴ類。為還母親河清澈面貌,巴南區委、區政府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為契機,開展全流域整治,昔日“臟水河”逐步蛻變成一條水清岸綠的生態廊道。
在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的推動下,全國各地堅持問題導向,集中力量解決了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啃掉了一批過去沒有啃動的“硬骨頭”,消除了一批影響高質量發展的“老大難”問題。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方案明確的2164項整改任務,總體完成率達79%。
過去一年,全國各地持續提升生態系統質量總體水平,消除重要生態空間被擠占的現象,不斷擴大生態環境容量,提升生態環境承載能力。
持續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增強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陜西省堅持齊抓共管、嚴格執法監管,秦嶺核心保護區98%、重點保護區77%、一般保護區22%的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占秦嶺總面積的45%。甘肅省不斷健全常態化、長效化保護體制機制,持續強化整治區域的監督檢查,嚴防轄區生態環境問題反彈和二次破壞,祁連山區植被指數、植被覆蓋度、植被生產力均顯著提升,珍貴野生動物頻現蹤跡。
大力排查解決重點流域環境問題,推進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去年,長江經濟帶1136座尾礦庫、黃河流域235座尾礦庫問題完成整改;相關省份在黃河流域“清廢行動”下清理、整治固體廢物近3400萬噸,問題整改完成率達99.4%;黃河流域歷史遺留礦山污染狀況調查現場階段工作高效完成;長江、黃河、渤海入河入海排污口現場排查工作,共排查出排污口近10.9萬個,發現并推動解決排污口相關環境問題2萬余個。
過去一年,全國自然生態系統總體保持穩定,重污染天數得到有效管控,地表水汛期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重點湖泊水華暴發態勢得到有效遏制;編制完成2266條重點河流環境應急“一河一策一圖”,占計劃總數的90%;全國共排查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隱患10.65萬余項,約95%完成整改;生態環境部直接調度指導處置各類突發事件121起;全國各地對14種類新污染物實施全生命周期環境風險管控措施,淘汰8種類重點管控新污染物;完成122個重點行業4000余種重點化學物質生產使用等環境信息統計。
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實施,一批突出環境問題的解決,不僅騰出了環境容量,保障了環境安全,而且夯實了高質量發展的根基。
減污降碳、宜居宜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
電鍍前端處理工藝從人工水洗轉為智能清洗與特種濃縮預處理,中端通過安裝智能光譜監控預警系統讓藥劑添加精準到克,末端污水處理采用在線資源分類回收再利用系統實現廢水中的資源回收利用。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一家電鍍企業生產工藝的轉型,為龍崗區積極減污降碳做出了有益探索。
控制高污染、高排放企業排放,是全國各地減污降碳的關鍵,更是全國各地通過高水平環境治理助推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為幫助企業實現低成本減排和高質量發展,江西引入“金融活水”,省生態環境廳加強與金融管理部門、金融機構合作,共建全省企業碳賬戶、碳減排項目庫。安徽省合肥高新區在全國率先設置“環保鼓勵獎”“環保技改獎”“綠色發展獎”,試點實施工業企業碳積分制度,鼓勵企業采用先進技術實施節能技改……
全國各地把綠色低碳作為目標,穩步開展多領域、多層次減污降碳協同創新,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持續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后勁。四川省宜賓市全面推進“電動宜賓”建設,加快“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城市(重卡特色類)”建設。浙江省常山縣通過建立碳排放核算系統,以胡柚生產主體為碳賬戶建設對象,全方位量化果園碳排放量,采取激勵政策引導碳賬戶主體減污降碳……
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效果正在顯現,據測算,2013年—2022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85%、60%,碳排放強度協同下降34.4%;去年,我國實現了對第一大碳排放重點行業電力行業的碳排放有效控制,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兩個履約周期,全國電力行業總體減排成本降低了約 350 億元。
全國各地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進程,厚植了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培育了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動力。
去年,生態環境部開展了新一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授牌命名第七批104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53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同時,在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的基礎上,EOD模式也不斷落地生根。
2023年,生態環境部印發實施《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項目實施導則(試行)》,截至2023年底,累計向金融機構推送229個EOD項目,總投資9718億元,融資需求6828億元,已獲授信2012億元。“洞頭諸灣·共富海上花園”EOD項目成功獲批進入國家項目庫,成為全國首例海洋環境綜合治理類EOD項目;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行委礦山綜合治理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項目(EOD)正式開工建設……
全國各地積極探索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新路子,不斷將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與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權益掛鉤,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利益導向機制,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蹚出了一條生態與產業相融的發展道路。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全國各地需錨定目標、真抓實干,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奮發有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