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琪院士:以“灰綠結合”推動污水處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灰綠結合’是水污染治理的必由之路。”近年來,中國工程院院士任南琪不止一次公開表明這一觀點。他提到的“灰”是指污水處理廠中的機械、設備等人工系統,“綠”則指自然生態系統,能夠發揮凈化作用。
“‘灰綠結合’并非新事物。過去,我們的祖先就是靠自然系統的自凈能力來處理污水。我們建設污水處理廠的初衷是彌補自然生態系統凈化能力的不足,而不是將之全盤否定。但隨著工業化發展,人們逐漸把自然生態系統這一‘綠色’手段遺忘了,反而過度依賴污水處理廠消耗資源、能源的‘灰色’手段。‘灰綠結合’的理念就是要扭轉這一現象。”任南琪進一步闡釋。
實際上,自然生態系統對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效率非常高。任南琪告訴記者:“自然生態系統的優勢恰恰是污水處理廠的缺陷所在。目前,污水處理廠對于水中總氮的高標準去除沒有技術支撐。另外,只要向污水中投藥,便可以將磷數值降到很低。但從全生命周期碳足跡來看,投藥本身就會產生碳排放。如果把氮和磷交給自然生態系統處理,既能達到極高的水質標準,又可以降低碳排放量。要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是構建起包含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的完整生態塘系統。”
“過去,污水處理行業一直將‘減污’作為關注重點,現在已經到了減污降碳協同階段。未來,不斷提高污水處理排放標準并非大勢所趨,污水處理領域的高質量發展要走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的道路。‘灰’會產碳,但‘綠’又能形成碳匯,二者結合,將更好地推動污水處理行業實現碳中和。”任南琪說。
研發碳中和輔助技術
在任南琪看來,污水處理行業要實現減污降碳協同,研發碳中和輔助技術是另一突破點。
“當前,我國污水處理系統的構筑物、裝備還不夠節碳,今后要加大力度研發污水處理減污降碳技術。比如,污泥處理后產生的沼氣可用于熱電聯產,包括對于風電、光能和污水源熱泵的利用。將這些相當成熟的技術引入污水處理廠,可以大大減少其碳排放。”任南琪說。
2023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關于推進污水處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實施意見》,上述多項技術在其中得到明確。
“值得注意的是,污水源熱泵的利用價值非常高。”任南琪介紹,污水處理廠最大的資源就是污水,污水處理廠通過能量回收,一方面可以實現自身碳中和,甚至形成碳匯交易盈余;另一方面能向廠外近距離供熱(冷)。
“有了這一資源,我們不必到地下取地熱源,污水源可以直接產生熱能。根據我們在哈爾濱一家污水處理廠的研究案例核算,如果將污水源熱泵的熱源合理利用,將有可能解決我國北方寒冷地區的冬季采暖,南方地區幾乎全年的供冷需求,這將帶來很大的碳減排。”任南琪說。
以數字化技術助力碳減排
構建面向美麗中國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離不開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任南琪認為,通過智能化、數字化技術助力碳減排,是污水處理行業必須應對的問題。例如,污水處理廠的曝氣工序耗能非常大,依托數字化技術實現精準曝氣、控制、投藥,可以減少能源、資源消耗,碳排放量也會自然而然減少。
目前,我國污水處理行業在數字化方面還有很大發展空間。盡管有些污水處理廠已經建立了智慧管控平臺,但這種管控缺乏對數據的采集和對數據庫的構建,輕基礎、重前臺。“平臺的前臺很美觀,但很少對監測結果開展數字化分析和規劃,沒有真正運用大數據技術。”任南琪表示。
“數據是非常重要的生產要素,誰拿到了數據就拿到了資產。污水處理廠要走數字化道路,實時的數據監測、采集非常必要。而數據的采集首先要研發很多儀器、儀表,同時要厘清數據采集點在什么地方、應該如何采集、什么樣的數據才是我們需要的等問題。此外,要強化數據清洗、機器學習等技術,這些還需要IT領域專家的支持。所以我國污水處理系統的智慧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任南琪說。
污水處理行業邁向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理論上要有突破,技術上要有創新,最終要落腳到作為創新主體的污水處理企業。“相關部門應該幫助企業意識到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重要性。同時,科研人員應該在研發綠色低碳的污水處理系統方面作出貢獻,加速形成污水處理領域的新質生產力。既然我提出了‘灰綠結合’,我也將把這一理念落實到污水處理單元的研究上。”任南琪說。
往期推薦
原標題:《任南琪院士:以“灰綠結合”推動污水處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