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市每天生活垃圾清運量接近2.6萬噸,年生活垃圾超過900萬噸。雖然上海自1995年倡導垃圾分類,是全國最早推行垃圾分類的城市之一,但效果并不明顯。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處理,是公認的走出“上海垃圾圍城”困境的最佳路徑,實施強制性的垃圾分類已迫在眉睫。
為促進中學生對垃圾分類的了解,鼓勵學生們在生活中行動起來、從我做起,上海院士中心于4月19日在上海汾陽中學舉辦了第68期院士專家講壇,邀請上海市環境工程設計科學研究院邰俊教授為全校師生講解“垃圾分類知多少”。
邰俊教授從生活垃圾增長性、污染性、資源性、社會性四個特征切入,闡述了生活垃圾分類的意義。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一份子,我們在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產生的垃圾直接消耗了自然資源,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直接影響。因此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是每個人的義務和責任。邰教授在介紹其他國家垃圾分類經驗時提到,發達國家已經把管理重點從末端處理轉變為源頭減少,通過立法先行,完備收運處置體系和精細化過程管理,分級管理生活垃圾。
邰教授介紹,上海先后經歷“分類試點”、“分類模式形成”兩個階段,即將于今年7月1日實施的最新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標志著上海正式進入“模式完善與推廣” 階段。該條例健全了垃圾全程分類體系,針對當前垃圾分類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和難點提出強制規定,從法律的高度明確了垃圾管理原則、分類標準、政府職責、垃圾產生者責任等內容。
邰教授結合生活常見垃圾實例,向同學們詳細說明了分類方式。同學們表示本次講壇內容實用性很強,收獲很大,以后再也不會在垃圾桶前猶豫不決了。
通過本次講壇,上海院士中心不僅帶來垃圾分類的科學知識,還向學校捐贈了院士傳記系列叢書,讓同學們更多地了解科學家的故事,一起探尋院士們在學習和工作中如何克服困難、對科學事業孜孜以求、不斷奮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