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學科門類齊全,涵蓋理、工、經、管、法、文、史、哲、醫、教育、藝術、交叉學科12個學科門類。設7個學部35個學院,以及8所附屬醫院。教職工5300余人,在校學生5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4000余人,本科生26000余人。校園占地面積5300余畝,有A校區、B校區、C校區、虎溪校區和兩江校區。
入選全國首批10所“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首批20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承建高校、首批10所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高校、10所“儲能技術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實施高校、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大力實施“本科教育2029行動計劃”,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成立本科生院,全面實施大類招生、大類培養,加強通識教育。61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68門課程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專業進入“強基計劃”,曙光計算機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獲批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大數據與軟件學院入選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與兩江新區共建明月湖新工科教育創新平臺、重慶卓越工程師學院。
持續深化培養體制機制改革,開展科研經費博士、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大力實施“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打造卓越研究生教育。獲批學位授權自主審核高校,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7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9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8個,專業學位授權點27個;博士生年招生規模1150余人。
深化“產教融合、跨界培養”,先后獲評“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等,承辦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

按照“強化工科、夯實理科、振興文科、繁榮社科、拓展醫科、提升信科、推動交叉”的思路,堅持學科內涵發展、高質量發展、特色發展,健全適應科技高速變革的學科優化布局機制以及適宜產生未來引領學科的體制機制,建立一流的學科公共服務平臺支撐體系,著力構建一流學科生態。實施六類學科重點建設項目,持續加大推進一流學科、I類優勢學科以及“先進制造”“智慧能源”“新型城鎮化”三大學科群建設。高起點推進醫學學科加快發展。實施“基礎文科振興行動計劃”“基礎理科卓越行動計劃”,加快提升基礎學科整體發展水平。機械工程、電氣工程、土木工程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學科。工程學進入ESI世界前1‱,工程學、材料科學、化學穩居ESI世界前1‰,16個學科進入ESI世界前1%;9個學科進入軟科世界一流學科前50名。
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系統構建起“3+7”人事人才制度體系和人才引育“金字塔”,積極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發展氛圍,以先進體制機制激發高層次人才持續匯聚的內生動力。現有專任教師3200余人,其中包括9位院士在內的國家級人才300余人次,博士生導師1900余人,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22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