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到頂尖學者,便擁有未來的希望。
城市分為不同行政等級,大學同樣分為多種類型與級別。
在我國,大學分為公立和民辦兩類,包括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機構,并且區分為本科和專科教育機構。
在這些普通教育機構之上,存在“雙一流大學”的概念,此概念已替代舊有的985和211工程。
最近,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的全國高校清單,顯示我國共有3072所高等學府,其中2820所為普通高校,包括1275所本科學校和1545所高職(專科)學校。
相較于去年,本科學校增加了5所,專科學校增加了56所,還有7所學校進行了更名。
那么,哪座城市是中國高校的首都?哪個城市擁有最多的本科學校?哪里是真正的教育強城?
01
2820所全國大學分布在何處?

將本科和專科學校全部包括在內,我國內地的十大大學城市分別是:
北京(92所)、廣州(84所)、武漢(83所)、鄭州(72所)、重慶(71所)、上海(68所)、西安(63所)、長沙(59所)、成都(58所)、天津(57所)。
無論是所有類型的高校、本科學校還是雙一流大學,北京都顯著領先,作為首都,它集合了全國的教育和文化資源,名副其實的高校之城。
在一線城市中,廣州和上海的教育實力也名列前茅,但深圳的高校數量則明顯落后于銀川、西寧、保定、湘潭等城市。
據《全國最強城市,正努力發展大學》一文分析,盡管深圳官方宣稱有15所高校,但在教育部的名單上,只有8所具有獨立招生資格,知名的哈工大(深圳)、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并未包括在內。

意外的是,河南省省會鄭州的高校數量,超過了上海、西安、成都、南京等傳統的教育重鎮。
鄭州盡管沒有985高校,卻有大量的專科學校。據數據顯示,鄭州在2023年共有72所高校,其中本科27所,專科45所。
與鄭州相似,南昌、昆明、石家莊等城市也因專科高校數量眾多而名列前茅。
高校數量通常與在校大學生人數相對應,擁有最多高校的城市,通常也是大學生人數最多的城市。
根據《中國大學生人數最多的30個城市》一文分析,廣州、鄭州、武漢、重慶、成都、北京、西安7個城市的在校大學生人數均超過百萬。
其中,廣州、鄭州、武漢的在校大學生人數分別為165.1萬、139.6萬、133.3萬,幾乎每十個常住居民中就有一個是在校大學生。
由此看來,北京是中國高校的首都,而廣州則是在校大學生最多的城市。
02
數量多不一定是強,擁有最多高校的城市,不一定是最強的地區。
相比所有高校,本科高校的數量更能體現一個城市的真正高等教育實力。
那么,不計港澳臺地區,全國1275所本科大學分布在哪里?

單純從本科高校來看,城市排名有了巨大變化:
北京、武漢、西安、上海、廣州、南京、天津、成都、杭州,外加重慶、哈爾濱、長春、鄭州、南昌并列第十。
可以看出,單從本科大學來看,武漢、西安、上海在本科高校數量上超過了廣州,南京和杭州進入前十,天津則超過了重慶和成都。
廣州雖然高等教育實力不弱,也是在校大學生數量第一的城市,但其專科院校的比例超過了一半,本科高校和本科生數量不如武漢等城市。
可以看到,在全國高校排名前列的鄭州、石家莊、昆明等地,其本科高校規模的排名遠不如所有高校的排名,這也是由于專科院校數量過多所導致。
根據不完全統計,在大中城市中,本科高校比例不到一半的城市包括廣州、鄭州、重慶、長沙、合肥、昆明、石家莊、太原、南寧、烏魯木齊、蘇州等。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所有高校還是本科高校,深圳、蘇州、寧波、東莞、佛山、南通等萬億級經濟強市,都處于較低的排名位置。
這反映了教育底蘊的差異。
傳統的大區中心城市,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鎮,集合了全省乃至整個大區的教育、醫療、文化、科技等資源,而經濟強市則更注重產業發展,教育和醫療資源的差距并非短期內能夠彌補,這在《全國最強市,正努力發展大學》一文中有詳細論述。
這也是為何東北F4在各大教育排行榜中領先的原因。
東北F4的高校數量和本科院校數量都位于前列,整體實力遠高于深圳、蘇州等新興的經濟強市。
03
過去有985/211大學,現在有雙一流大學。
不同的是,雙一流大學以5年為建設周期,成員名單有進有出,不是每所學校都能永久保持其狀態。
最新的雙一流大學名單是在去年發布的,下一次更新將在2027年。
根據第二批雙一流大學名單,有147所高校分布在哪里?

這是全國雙一流高校最多的10個城市:
北京(34所)、上海(15所)、南京(13所)、廣州(7所)、武漢(7所)、成都(7所)、西安(7所)、天津(5所)、長沙(4所)、哈爾濱(4所)。
可見,在一流高校的等級中,北京顯然獨占鰲頭;
而上海和南京爭奪第二梯隊的領先位置;
廣州、武漢、成都、西安等城市則并肩前進,這些城市都是高等教育的佼佼者。
相比之下,一些知名城市的雙一流大學數量寥寥可數。
深圳、蘇州、廈門、寧波、濟南、鄭州等城市各自只有1所高校入選,而佛山、東莞、南通、泉州等城市則沒有任何高校入選。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輪雙一流大學名單中,深圳一個也沒有。直到2022年,依靠南方科技大學才打破這一局面,但與二線省會城市相比,仍有較大的距離。
可以看到,相較于本科高校,雙一流高校的分布更為不均衡,四大直轄市和傳統大區中心的優勢更加明顯。
雖然內地31個省份幾乎都有雙一流大學,但絕大多數省份的雙一流高校數量只有1-2所,尤其是人口較多的省份。
河北,常住人口超過6000萬人,但只有河北工業大學1所雙一流高校。
有趣的是,這所大學位于隔壁的天津市,由河北、天津和教育部共同建設,招生指標偏向河北,因此被視為河北的雙一流大學。
作為戶籍人口第一大省的河南,只有鄭州大學和河南大學兩所雙一流大學。
這種情況雖然看起來尷尬,但這已是政策傾斜的結果。要知道,在985時代,鄭州和河南都是長期未能入榜的。
對于鄭州而言,建設1-2所一流大學極為重要。
04
在全球500強大學中,哪些內地大學有名?
關于大學排名,榜單眾多,充斥著水分。目前,只有4大權威榜單獲得國際認可:
QS世界大學排名、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這四大榜單分別源自英國、美國、英國和中國,其中軟科來自上海的一家高等教育評估機構,其榜單的公正性和權威性被廣泛接受。
簡單來說,QS重視大學的聲譽、U.S. News看重論文和國際合作,泰晤士則較為綜合,而上海軟科專注于學術研究。
我們以至少進入3個世界榜單為標準進行篩選,根據這些排名加權計算,共有32所內地高校名列其中。

而全部進入前200名的還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8所。
而全部進入前300名的還有中山大學,而華中科技大學除了在QS榜單中略遜一籌外,其他都位于200名以內。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以及上海大學在國際排名中的表現,遠遠超過國內的普遍認知。
這背后可能不僅是城市本身的支持,也可能是深圳在學術投入上的重金投入。
當然,這些排名僅供參考。
由于國際評價標準的不同,在國際排名中,理工科院校通常表現更好,而文科院校則相對被低估。
05
誰是中國高校的首都?
顯然,北京在各項指標上遙遙領先,是名副其實的教育強城。
作為首都,北京不僅是國家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國際交流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
事實上,這些定位都可以再加上“教育中心”。
在北京之后,上海和南京是全國高校實力最強的城市。
在第二梯隊中,廣州、武漢、成都、西安各有7所,這些都是傳統的985高校重鎮。
廣州的中山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武漢的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成都的四川大學和電子科技大學,西安的西安交通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都是傳統的985高校。
在第三梯隊中,除了長沙、合肥、杭州、青島等地,一些北方城市尤其引人注目:天津、沈陽、哈爾濱、長春、大連等都在名單之中。
這些城市雖然經濟光芒不如從前,但底蘊仍在。
至于第四梯隊,大多數省會城市都可列入這一范圍。
作為全省的行政、經濟、科教文衛中心,省會城市幾乎都是集合了全省資源,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中小學教育,水平都位于全省前列。
至于深圳、蘇州等經濟強市,則可以單獨歸為一類。
這些地區雖然教育水平不算發達、一流高校不多,但因為經濟發達、財政充足,能夠投入巨額資金支持高等教育。
不僅如此,由于產業發達、靠近就業地,本身就足以成為提升本地高校錄取分數的籌碼,例如哈工大深圳校區的錄取分數已經超過了在哈爾濱的本部。
這些城市的大學水平,未來還將不斷提升。
至于高考時是選擇大學還是選擇城市,國民經略主筆凱風的《中國城市大趨勢》一書中有詳細的論述。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10088707629509554595%22%7D&n_type=-1&p_fro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