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按學科方向設置了水工程技術、工業廢水處理、大氣環境與污染控制、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污染控制材料與技術、環境資源與生態、新能源、環境與能源融合9個教研所。截至2022年10月31日,現有在職教職工103人,其中專任教師78人(正高52人,副高24人),實驗技術人員7人,工程技術人員2人,教輔管理崗2人,黨政管理人員8人,輔導員4人。
學院是全國首批環境工程碩士(1984年)和博士(1986年)授予權單位,擁有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和博士后流動站,具備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截止2022年10月31日,已有在崗全職博士后27人。在籍學生1502人,其中本科生560人,學術型博士研究生224人,工程博士研究生84人,學術型碩士研究生324人,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305人,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5人。
優勢與特色
-
“水氣固土”全面發展、優勢學科方向特色鮮明
-
環境能源交叉融合、引領綠色能源前沿研究
-
聚焦重點行業污染治理、工程應用成效顯著
-
師資隊伍結構合理、人才培養高端多元
本科生教育
學院堅持以科研促教學,教學科研與工程實踐相長,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創新能力強的學術領軍人才及掌握行業發展規律、工程能力強的高層次技術人才。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全程全員化立體式人才培養;設立多種企業獎學金,與企業合作,共創產、學、研一體化的培養模式;科研反哺本科教學,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開設環境工程全英專業,培養國際型通用人才;與美國羅格斯、英國愛丁堡、澳大利亞西澳大學等國外眾多知名高校合作,實施、“2+2” “3+2” “3+1+1”以及短期交流等聯合培養項目。學院在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本科生,同時開辦環境工程(全英班)、環境工程(3+2中澳班)兩個教改班。
1. 環境工程(全英班)
2012年開始招生,旨在培養具備創新思維、國際化視野與能力的精英人才,學生掌握環境科學與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手段,具備水、氣、固體廢物等污染防治、環境規劃與管理等方面的工程知識和優良的英語應用能力。除思政課程外,所有課程均以英文授課,與國際接軌,采用國際知名大學的通用教材;師資由在國外有留學經驗的在職教師承擔,部分課程聘請國外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教師任教。該班學生在參與國際聯合培養項目、申請國際名校深造、任職大型跨國企業等國際化交流活動中具有較強優勢。退出該班的學生可轉入本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類環境工程專業。
2. 環境工程(3+2中澳班)
2017年開始招生,聯合澳大利亞西澳大學(全球排名約80-90位)進行3+2合作辦學。前三學年在華南理工大學與環境工程(全英班)一起學習,三年級結束時滿足華工學分要求以及西澳大學英語要求即可前往西澳大學就讀,學習期滿若符合兩校學位授予的要求,可獲華南理工大學學士學位、本科畢業證書和西澳大學碩士學歷、學位。不能在前三學年順利完成年度學分和英語水平要求的學生將轉入環境工程(全英班)繼續學習。
3. 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含環境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
2018年開始實行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大類招生,采取“1+3”的培養模式,要求學生用第一、第二個學期修完規定的基礎平臺課程后,于第三學期分流到以下兩個專業繼續學習:
(1) 環境工程(廣東省特色專業)
分別于2011年、2014年、2017年三次通過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本專業除培養學生掌握環境科學與工程的原理、方法和手段等基礎知識外,偏重環境工程知識和技術的學習。
(2) 環境科學與工程
從2019年開設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分環境科學(兼顧環境科學理論、環境管理與工程實踐能力)、水工程(側重供水和污水處理技術與工程實踐能力)兩個方向培養,于第六學期分流到以上兩個方向學習。
與美國羅格斯大學2+2 聯合培養優秀畢業生
研究生教育
學院擁有環境科學與工程1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擁有資源與環境領域1個專業學位授權點。擁有一支較為成熟的導師隊伍,截至2021年7月已有博士生導師63人,碩士生導師80人。截至2021年7月,已授予博士學位246人,授予碩士學位1492人。研究生培養質量不斷提高,學位論文事后抽查評審通過率100%;近3年研究生每年發表SCI學術論文150余篇;近5年研究生就業率100%。研究生國際化教育水平也逐漸提升,出國深造率不斷提高,近5年先后有25名研究生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等留學基金資助,前往華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麻省理工、京都大學、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等世界著名學府進行交流學習。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術學位授權點)
本學位點培養學術型博士研究生和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學院分別從2010年和2018年開始由原來按照二級學科 (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環境生態學、綠色能源化學與技術)改成按照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招收和培養學術型博士研究生和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學位點下設水環境科學與技術、大氣環境科學與污染控制、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污染生態系統修復理論與技術、水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環境生態和綠色能源化學與技術7個培養方向。
資源與環境領域(專業學位授權點)
本學位點培養工程博士和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學院原專業學位碩士招生領域為環境工程,工程博士招生領域為能源與環保,從2020年開始學院的專業學位碩士和工程博士均按資源與環境專業學位類別招生。
2018年學位授予儀式
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
學院面向國家環境保護和新能源發展戰略重大需求,立足于解決國家特別是華南地區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出現的環境與能源問題,圍繞水污染控制與給水凈化、大氣環境與污染控制、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生態修復、工業廢水污染與控制、新能源開發與利用等重點領域開展基礎與應用研究,在華南地區形成了鮮明的特色,所形成的技術已得到廣泛的應用,產生了較大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截止2021年9月已有各層次平臺共20個,其中國家國家平臺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級平臺8個、其他科學研究平臺10個。近5年,到?蒲薪涃M4.3億元,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5項、課題12項,國基重點類項目9項,千萬級橫向2項。學院相關科技成果獲得包括2008年和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在內的20余項國家及省部級獎勵,積極推動了廣東乃至珠三角地區低碳技術及循環經濟產業體系的構建,促進了可持續發展。
學院充分發揮“源頭減排、過程控制、末端治理”全過程一體化污染控制優勢,積極提供社會服務,有力支撐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深化產學研合作,助力新興產業發展。
工業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工業廢氣凈化技術、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污染場地生態修復等多項科技成果實現了推廣應用、轉讓和產業化,已在全國200余項實際工程中應用,助推了一批新興企業快速良性發展,其中6家即將上市,創造了巨大的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
舉辦重要學術會議,促進學科發展。
積極舉辦或承辦第四屆經濟快速發展地區空氣質量管理策略國際學術會議、第七屆中日環境催化與生態材料學術會議、第八屆全國環境化學大會、第十二屆全國水處理化學大會等重要學術會議,為促進環境領域的學術交流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積極推進科學普及,承擔社會公共服務。
出版科普叢書3部,開展科普講座140余次、技術培訓40余次,接待中小學生參觀實驗室20余次,在科學網發表相關博文198篇(點擊率近200萬次),“環境與生態”課程入選第一批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
參與標準制訂,促進產業進步。
形成了“大氣污染防治國十條”VOCs控制建議、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VOCs控制對策、VOCs綜合污染防治工作指導意見等;制訂了6項國家和地方典型行業VOCs排放標準,推動了汽車生產龍頭企業投入百億元用于VOCs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