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大家談 | 做好大宗固廢綜合利用這篇大文章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加速推進,大宗固廢的產生量逐年增加、種類也越來越多,若處理不當,不僅占用大量土地資源,還可能對土壤、水源和空氣造成嚴重污染。有資料顯示,“十四五”期間,我國大宗固廢年均產生量預計維持在35億噸左右。如何有效處理和綜合利用這些廢棄物,已成為當前制約各地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
應該說,各地近年在大宗固廢資源化利用和安全處置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與龐大的固廢產生量及歷史堆存量相比,還存在不少問題和挑戰。從處理技術上看,產業化項目技術水平低,綜合利用技術大多為制燒結磚、加氣塊等,創新性技術的工程化應用較少;從政策資金上看,相關部門對大宗固廢資源化產業在稅收減免、財政獎勵等政策方面發力分散、整合不足;從執法監管上看,對大宗固廢處置的監管還存在漏洞,隨意傾倒、違法填埋問題時有發生。
進一步規范大宗固廢管理,提高其綜合利用水平,對于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認為,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深入推進相關工作。
堅持規劃引領統籌。各地應立足自身產業結構特點,研究制定區域大宗固廢綜合利用規劃,提高科技創新鏈與產業鏈的同步度與融合度,加快實施園區及重點項目大宗固廢綜合利用配套項目建設,積極打造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構建完整的循環產業鏈。對煤礦、火電廠、煤化工企業,均配套建成大宗固廢綜合利用項目或落實綜合利用措施。
強化政策資金支持。加大對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在政策資金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使用先進的處理技術和設備,尤其對復雜難利用的工業固廢,應開展專項研究,加快新型實用技術的應用示范推廣,提高大宗固廢的處理效率和效果。同時,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政策手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大宗固廢綜合利用。
完善日常監管體系。探索實行“以廢定產”制度,提高新建大宗固廢綜合利用項目的準入門檻,嚴格建設項目環評“三同時”審查制度,確保大宗固廢污染防治措施有效落實。壓實產廢企業主體責任,構建大宗固廢物聯網監管體系,逐步實現大宗固廢全周期動態監管。同時,加大對企業環境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形成有效的警示震懾。
推動產業協同發展。聚焦冶煉渣、粉煤灰、工業副產石膏、尾礦等大宗固廢,在有價組分提取、建材生產、生態修復等領域,加快構建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產品市場化體系。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目標,強化跨產業、跨地區協同處置利用,打通行業、地區間堵點和難點,積極拓展環保服務產業鏈,推動形成產業融合、區域協同的良好局面。
原標題:《政策大家談 | 做好大宗固廢綜合利用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