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繡花功夫 番禺雁洲涌華麗變身
廣州日報2024-08-02 16:33廣東
走進廣州市番禺區大龍街雁洲涌濕地公園,入眼處樹木蒼翠、芳草萋萋、鮮花盛開,河涌里涓涓細流清澈見底,魚兒歡快游動。
“以前河涌里面很多淤泥,污水截流不徹底,河涌發黑發臭。”番禺區水務局局長張啟泉拿起歷史圖片,向記者介紹說,2021年,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提出雁洲涌雨天污水溢流問題突出,群眾反映強烈。
隨后,番禺區大力推進雁洲涌公共配套管網完善及改造,以繡花功夫開展坑頭村、新橋村等8個村雨污分流工程。目前,雁洲涌沿線30個閘門、拍門合流溢流口已全部完成溯源改造,實現常態化“開閘”,雁洲涌流域雨污分流治理初見成效。

治理后的雁洲涌
打造村居雨污分流樣板工程
雁洲涌位于番禺區中部,流經南村鎮、大龍街及石碁鎮,主河涌長約7.8公里,流域面積約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13.3萬,用水量3.06萬噸/天,污水量2.86萬噸/天。
“雁洲涌污染的來源,主要是流域內村居生活污水。”張啟泉告訴記者,由于流域內8條行政村村居的管網建設不完善,加上沒有雨污分流,特別是下雨的時候,大量雨水進入了污水系統,污水系統超負荷運行從而溢流匯入雁洲涌,導致河涌黑臭。
堅持水環境源頭治理,番禺區率先開展雁洲涌流域8條村居雨污分流改造,并積累總結出“堅持污澇、小微水體和合流渠箱三同治;由末端往源頭推進管網建設;供排水同槽施工;垃圾收集站點微改造;在商鋪和農貿市場增設污水集中排放池”等10條經驗,傾力打造民心工程廉潔工程,并在全區后續村居雨污分流改造項目中推廣實施。
在推進雨污分流工程中,對垃圾收集點進行改造是提升環境衛生水平、降低污染的重要舉措。通過在垃圾收集點新建污水溝槽和洗手盆、抬高垃圾收集點地面、鋪設防滑瓷磚等措施,將垃圾滲濾液和洗手盆的水接入污水溝槽,同時隔絕雨天雨水進入排水溝,達到雨污分流的目標。
高標準建設凈水廠補齊治水短板
在番禺區大龍街新水坑村,中部凈水廠二期工程(大龍)工地上一派繁忙景象。6月28日,中部凈水廠二期工程(大龍)已實現通水試運行,目前正在加緊推進收尾。項目的建成,將有效解決雁洲涌上游區域所在的前鋒污水系統污水處理能力緊平衡的問題。
中部凈水廠二期工程(大龍)的建設勢在必行,項目建成后將有效解決前鋒污水處理系統超負荷運行、服務片區過大、轉輸效能低,以及雁洲涌雨天污水溢流等問題。
工程承建方廣東合誠環境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孟輝介紹說,項目采用“低碳治污資源再生,疊式園林生態水廠”設計理念,地面為開放式的社區景觀體育公園、規劃道路以及廠區業務用房。項目建設集成污水處理廠、市政道路、體育公園、能源工廠等多元化功能為一體,極限集約用地,用地指標僅0.23平方米每噸污水,比肩膜處理工藝。凈水廠采用低碳工藝組合,節約能耗、藥耗的同時,確保出水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Ⅴ類水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標準較嚴值。
生態治理打造岸綠景美生態景觀
在雁洲涌濕地公園,幾個池塘微波蕩漾,護坡上是美人蕉、再力花、風車草等水生植物,成群的鷺鳥或在水塘棲息,或在空中飛翔,呈現出人水和諧共生的生態景觀。

治理后的雁洲涌
“原來這幾個池塘是村民用來養魚的。”番禺區水務局副局長歐陽鋒告訴記者,養殖戶用藥超標或者使用廚余垃圾養殖,排放的魚塘尾水超標,對雁洲涌水質造成一定影響。番禺區對雁洲涌中上游約300畝連片魚塘進行改造,對養殖進行清理,在池塘中種植凈水水生植物,邊坡進行修復,讓池塘恢復自然狀態,實現池塘雨洪調蓄和環境改善功能。
“現在環境好多了,不僅是景觀好看,而且風一吹滿是植物清香,比在家里吹空調好太多了。”住在附近的街坊王阿姨笑著說,傍晚雁洲涌濕地公園人頭涌動,十分熱鬧。
水環境的改善,帶來的不僅僅是村民生活上的便利,經濟上也跟著獲益不少。附近村民介紹說,雁洲涌重回清澈,加上環境的美化,周邊村居環境得到很大提升,出租屋的租金都漲了不少。
去年年底,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對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涉及雁洲涌問題整改情況開展評估,評估報告指出雁洲涌流域完成了8條村的雨污分流改造和105個排水單元達標建設,常態化打開30個截污閘、拍門,改造工程成效顯著。雁洲涌氨氮、COD指標均值達到地表水Ⅳ類水標準,甚至Ⅲ類水標準。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杜娟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駱昌威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莫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