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水業集團:為民生引清流 為發展蓄活水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2024-08-15 07:20

為民生引清流 為發展蓄活水
長沙水業集團全方位做強水務保障、做優水務服務、做大水務產業,為長沙高質量發展引入強勁“水動能”
唐朝昭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納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全局,鮮明標定了國資國企在新征程上深化改革的方位、前行的節奏和工作的重點。
從1951年長沙第一座自來水廠正式通水,到如今日供水能力290萬噸、服務區域935平方公里、服務人口600余萬,櫛風沐雨七十余載,長沙水業集團始終與城市發展同向同行、同頻共振。
放眼未來,守正創新。長沙水業集團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刻領會全會關于國資國企改革的重大部署,堅持做專、做深、做透水務文章,持續提升戰略支撐和服務大局能力,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長沙篇章引入強勁“水動能”。

夯實民生保障,守護“水生活”
水是生命之源。安全優質的供水涉及千家萬戶,近年來,長沙水業集團始終堅定扛牢水務民生保障主責主業,當好城市“水管家”。
“管道改造后水壓更穩、水流更大,用水方便多了!”這個夏天,開福區瀏陽河街道陳家渡社區居民宋建其的“煩心事”得到了圓滿解決。原來,此前開福大道僅有一根DN400供水管線,隨著城市發展,輸水能力不足的情況逐漸顯現,周邊近10萬人用水受到影響。了解到此情況后,長沙水業集團將開福大道給水工程納入2024年重點供水保障項目,投資沿開福大道鋪設DN1000的供水管線,并在今年夏季用水高峰期來臨前提前完工,解決了群眾用水難題。
近幾年,長沙水業集團完成市重大項目建設投資34.71億元,下屬9座自來水廠日供水設計能力累計提升70萬噸,全力保障長沙城區安全供水。預計到2035年,全市主城區日供水量將達到約350萬噸,水務建設投資額達49余億元,將持續滿足長沙日益增長的生活生產用水需求。
打開水龍頭,每一滴自來水都經過12道工序、97項嚴格檢驗,源源不斷流入市民家中。
為了讓居民喝上放心水、優質水、滿意水,長沙水業集團持續做好“水源水、出廠水、管網水、末梢水”全過程管控,強化水廠專檢室、實驗室、第三方檢測機構“三級檢測”機制,全面保障供水管網水質和二次供水水質安全,確保水質優于國家標準,水質合格率達100%。
長沙水業集團持續優化用水營商環境,通過建立9個獨立服務網點、27個片區服務站,打造“30分鐘用水服務圈”,推出了獲得用水“零跑腿、零資料、零審批、零費用”服務模式,“零費用”政策為用戶年均節約供水接入成本6000萬元。同時,集團設有5支24小時搶修隊伍,構建24小時服務響應機制,全天候響應供水突發情況,為居民用水保駕護航。
做實“民生事”,答好“生態卷”。長沙水業集團還積極承擔水污染防治職責,下屬排水公司轄8座水質凈化廠及11座配套污水提升泵站,設計日處理能力150萬噸,約占城區整體污水處置能力的50%,以良好的水生態環境護航城市高質量發展。

科技創新賦能,做足“水文章”
借科技之翼,傳統產業正加速向“新”。
走進長沙水業集團花橋水質凈化廠,一片片光伏板正迎著太陽靜靜運行,將綠色清潔的電力源源不斷地輸送至電網。
“‘水務+光伏’模式可充分發揮凈化廠空間龐大的優勢,降低用電成本。”據花橋水質凈化廠相關負責人介紹,“水務+光伏”模式在實現節能減排的同時,光伏板還能遮擋直射水池的陽光,有效抑制池內原本要經常清理的綠藻生長。
長沙水業集團也是湖南首個建設水務光伏項目的企業。通過“自發自用、余量上網”的模式,集團助推水廠、水質凈化廠能源結構向“綠”而行。
近年來,長沙水業集團始終立足應用場景,以技術創新破解轉型升級難題。
位于長沙南部的新開鋪水質凈化廠建于2009年,隨著城市不斷發展和排放標準不斷提高,現有處理能力已無法滿足要求,需要實施提標擴容。
在過去,征地擴建是污水處理廠擴容的常規方案。新開鋪水質凈化廠雖然不屬核心地段,但按照規劃擴容容量和提標水質要求,需要大面積征地且拆遷費用高昂。
為節約征拆成本與土地資源,長沙水業集團聯合第三方技術公司以及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共同試驗應用HPB(高濃度復合粉末載體生物流化床)技術,通過向生化池中投加復合粉末載體,提高活性污泥濃度,提高微生物量和種群數,以濃度換空間、換時間,從而獲得更高效的處理能力,使得生化池的容積負荷大幅提高。
通過技術加持,新開鋪水質凈化廠二期改擴建項目整體節約征地拆遷近100畝、總投資降低約8.5億元、運營成本降低了約0.1元/噸、建設周期縮短30%。
記者了解到,自2019年以來,長沙水業集團依托主業應用場景,累計投入4.8億元進行水務環保、油氣服務等領域創新,推進“智慧水務”技術、HPB技術、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過熱蒸汽干化技術等研發創新,充分應用于水生產及運營管理、工業領域降碳減排、污水污泥處理等場景。
目前,長沙水業集團已累計持有知識產權276項,僅2023年就新增知識產權65項,其中發明專利18項、實用新型專利31項、軟件著作權16項。“這些科研投入和專利技術全部用于解決主營業務中的實際問題,在生產運行、降本增效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長沙水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潘青說。
拓展水務市場,做優“水經濟”
水務民生領域是孕育市場化產業的沃土。當前,我國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不斷邁向“深水區”,國有企業必須持續面向市場,塑造獨特競爭優勢。
水務工程、水務科技、水務信息、水務環境、水務能源、水務教培……近年來,長沙水業集團在水務民生保障和水務市場拓展融合發展道路上積極探索實踐,從平臺化發展企業,朝著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供排水一體化綜合服務商加速轉身。
今年4月,位于雨花經開區的雨花水質凈化廠再生水利用試點項目正式通水運行。這座水質凈化廠也是長沙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的首次試點,總設計規模4500噸/天。“再生水資源化利用可在減少新水取用的同時,開辟穩定的‘第二水源’。”據長沙水業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再生水可用于園區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宿舍樓衛生間沖洗、市政道路沖洗及綠化灌溉等,運行3個多月以來,已用活再生水2.9萬噸。
如何找到新空間、新方式、新路徑,更好盤活資金、資產、資源?近日,“盤活三資,發展賦能”——2024全國國資國企走進長沙交流活動舉行,來自北京、上海、重慶、廣東、江蘇等20余省市的170余名國資國企負責人齊聚星城。“國有企業主營業務中的應用場景才是最優質的資產、最有價值的資源。”活動中,潘青代表長沙水業集團與現場嘉賓分享思考與實踐。
據了解,根據市國資委安排部署,長沙水業集團加強對可用資源、閑置資產和沉淀資金的專項管理,2020年至2023年累計盤活“三資”35億元,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增效賦能。
為民生引清流,為發展蓄“活水”。未來,長沙水業集團將強化“黨建引領、智慧創新、業務協同、降本增效、財務安全”核心保障,深耕水務保障和水務服務領域,聚焦和放大“技術、產品、場景、資本”四項關鍵價值要素,強化技術研發創新投入,構筑關鍵應用場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持續煥發高質量發展的“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