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總臺記者在河北石家莊調查發現,部分不法商家為追求利潤,竟在有機肥中摻入劣質原材料,甚至使用危險廢物污泥來制作有機肥,嚴重威脅生態和糧食安全。報道播出后,石家莊市成立了聯合調查組趕赴現場,對相關情況進行深入調查核實,后續情況將及時向社會公布。(8月26日央視新聞)
重金屬鉻超標的危廢皮革污泥,摻點好土,再放點腐殖酸、糠醛渣調和加工一下,就搖身一變成了“達標”的有機肥,這樣混亂無序、喪失底線的一面,令人觸目驚心。

按照相關規定,無論是何種污泥,都不被允許用作有機肥原料;而含鉻皮革污泥,還被列入了《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不得擅自處置,更不要說制成肥料,用于農業種植。毀壞莊稼、坑害農民、破壞環境,看似是經過了“無害化處理”的有機肥,實際卻是帶毒的“生態炸彈”,貽害無窮。
這些不法商家,自然知道把危廢污泥制成有機肥的違法性和危害性,否則也不會上下游企業沆瀣一氣,趁著夜色生產、摸黑運輸、找有資質的中間商操作。但“利”字當頭,不惜鋌而走險。對于此類亂象,監管需重拳出擊,全面摸排整頓、斬斷利益鏈、依法嚴懲涉事企業。同時,以儆效尤,讓陰暗再無滋生的空間。
更需要警惕的是,不法商家之所以肆無忌憚,背后暴露出相關監督執法的疏漏。理論上,如果終端市場監測是嚴格的,那么中間環節就不敢偷奸耍滑?墒聦嵣,商家“虛開五聯單”就能瞞天過海,讓“相當一部分污泥從監管部門視線里消失”;并且,在多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后,當地違規處置危廢污泥的行為仍然存在。一旦情況核實,那么不可否認,地方監管的重視程度不夠、措施不到位,亦是助長企業違法獲利囂張氣焰的“無形推手”。
危廢污泥變身有機肥,究竟誰該負責?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回答。以次充好,該追究涉事企業的責任;監管不力,該追究地方有關部門的責任。啟動問責程序,明確問責對象,是應有之義。而真正難的是,能否反思和自省?如何整頓和改善?無論如何,生態和糧食安全底線不容突破,任何逾越紅線的個人、經營者和企業,必須付出代價。
希望能以此事為契機,重新審視安全監管,確保每個環節都能有人守、守得住。(正觀評論員 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