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多措并舉持續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
山東省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7年,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村容村貌干凈整潔有序,農民群眾對農村人居環境滿意度顯著提高。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更加完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更加科學;農村衛生廁所基本普及,改廁后續管護服務更加高效;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水平顯著提升。
《實施意見》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總體要求,提出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堅決反對形式主義,不搞“一刀切”;堅持農民主體,實用為本,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把群眾滿意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
聚焦美化提升村容村貌,《實施意見》明確,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常態組織村莊保潔,對房前屋后、街頭巷尾、田間路邊等重點區域生活垃圾進行重點清理,對農村河道、坑塘、溝渠以及村莊周邊沿河區域內雜物等進行及時清理。同時,推廣村莊美化綠化,以鄉村道路、村莊周邊、村內街道、公共場所為重點,開展環村林、護路林、農田防護林建設,開展農村“四旁”植樹,增加鄉村綠量。推廣村莊“微改造、精提升”,利用房前屋后閑置地,通過就地取材、變廢為寶等方式,建設小菜園、小果園、小苗圃園、小花園、小公園等“五小園”。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實施意見》提出,強化“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管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保持在99%以上。鼓勵經濟基礎較好、群眾接受程度高的地方推行簡便易行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支持以鄉鎮或行政村為單位建設一批區域農村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置利用設施,協同推進農村有機生活垃圾、廁所糞污、農業生產有機廢棄物資源化處理利用。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實施意見》提出,因地制宜選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和技術,優先采取資源化利用模式,分階段確定治理標準及技術工藝,不搞“一刀切”。距離城鎮較近且具備條件的村莊,優先納入城鎮污水管網;人口比較集中的村莊,優先采用相對集中式或集中式處理模式;常住人口較少、居住分散的村莊,優先選擇簡易處理或資源化利用方式。
農村改廁方面,《實施意見》提出,開展改廁提升行動,抓好問題整改,完善農村改廁后續管護機制,搭建農村改廁管護社會化服務平臺,開展廁所維修、糞污清掏等便民服務,提高服務效率,確保“廁具壞了有人修,糞污滿了及時抽”。同時,強化廁所糞污資源化利用。
《實施意見》要求,加快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監督的村莊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推行“積分制”“信用+”等模式,建立農民維護和參與環境保潔激勵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創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融資模式,吸引帶動各類社會資本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動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大力支持、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毛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