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輕撫黃河岸,靈石山城繪錦繡;青山綠水繞城郭,滿城美景盡入畫。
日前,央廣網聚焦山西晉中靈石如何做活“水文章”答好“生態卷”,推出《靈石“護汾”三部曲》報道,迅速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靈石縣“一泓清水入黃河”的生動實踐贏得了廣泛贊譽與高度評價。
水,是一道考題、一個見證,檢驗著發展理念、使命擔當與治理水平。靈石縣地處汾河中游段,是全省27個汾河干流縣之一,境內汾河干流綿延57.5公里。汾河靈石段是出晉中、進臨汾的過渡段,承載著“給晉中兜底,為臨汾啟帷”的關鍵使命。
靈石縣是如何奏響碧波蕩漾“護汾”三部曲的呢?
治理污水、管護河水、利用好再生水,靈石用行動給出了答案。
精準治污
不讓一滴污水入汾
潺潺汾河水自桑平峪入境,由北向南穿城而過,如一條玉帶將這個素有“燕冀之御、秦蜀之經”之稱的縣城輕輕環繞。未到岸邊,已聞鳥語;行至河畔,更見魚游,盡顯生態之美。
一河碧水倒映出的是靈石縣“不讓一滴污水入汾,讓一泓清水入黃河”的不懈努力。
處理好生活污水是“護汾”的關鍵。位于翠峰鎮玉成村的靈石縣第一污水處理廠門口,“治理環境污染,造福千秋萬代”的標語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無聲有力地表達著讓濁流變清波的信心與決心。在污水處理廠的進水口,渾濁不堪的污水源源不斷地流入,經過一系列復雜的處理工藝,在出水口,清澈透明的水流奔騰而出,無色無味,出水標準均優于國家及山西省地方標準。望著這一切,靈石縣保凈污水處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澤民感覺自己身上的擔子重大而光榮,“我們一刻也不敢松懈,24小時監控處理池的各項參數,確保出水水質達地表五類。”
“走,我帶你們去看看第一污水處理廠擴容工程!作為‘一泓清水入黃河’省級工程,項目可大幅提升靈石縣生活污水處理能力。”李澤民自豪地說。隨著縣城規模的擴大、人口增多,靈石縣第一污水處理廠的運行負荷逐步增加。靈石縣委、縣政府因時而變、順勢而為,又實施了第一污水處理廠擴容工程。處理后中水作為生產用水,通過管網輸送至各個用水企業。
除了城市污水處理廠,靈石縣還在農村地區大力推廣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在交口鄉交口村,占地2.2畝、日處理污水500立方米的污水處理廠正在高效有序運轉,服務著交口鄉南頭村、交口村、紅杏新村2000多人。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脫水間、配電室、提升井、格柵間、調節池、一體化設備間等一應俱全,通過“厭氧+缺氧+好氧池+MBBR膜池+次氯酸鈉消毒”處理后的水全部達標。
“以前,村里污水四處橫流,夏天蚊蠅亂飛,冬天道路結冰。現在有了這個污水處理設備,村里的環境好多了。”一位紅杏新村村民笑著說道。經過處理后的污水用于灌溉農田,不僅節約了水資源,還減少了化肥的使用,提高了農產品品質。
目前,靈石縣汾河沿線共有3座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7座鄉鎮污水處理廠、17座農村污水處理站和19個村的農村污水收集池。汾河干流能形成徑流的生活污水,都被陸續收集治理或轉運,實現了生活污水應收盡收。同時,全力推動兩渡產業園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工程建設,加強對重點涉水企業水環境的監管力度,確保廢水經處理后全部回用、實現零排放。出口水質在線監測設施與環保部門聯網,嚴厲打擊、查處涉水企業偷排偷倒、無證排污、超標排放以及向水體排放、傾倒工業廢渣、城鎮垃圾和其他廢棄物等環境違法行為,守牢水污染防治第一道防線。
精心護河
山青水黛綠滿城
靈石夏門橋上游綠意盎然、生機勃勃、景美堤固,碧波蕩漾的汾河水與岸邊青翠的蘆葦相映成趣。沿河而行,來到汾河干流靈石縣段綜合治理工程9標段施工現場,合適大小的石料被施工人員放置在格賓石籠網內整齊砌筑,進行堤壩護坡,戰士般堅定地護衛著汾河。
“過去每當汛期來臨,黃河干流靈石縣段地勢較低的村莊、農田被淹,積水難退。現在,汾河干流靈石段綜合治理工程的高效推進,有效改善了河道生態環境和河流水質,顯著提高了治理段河道防洪能力,保護了兩岸城鎮居民安全,對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保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有著重要意義。”靈石縣“一泓清水入黃河”專班主任張耀偉說。
“除了堤壩護坡,汾河干流靈石段綜合治理工程主要內容還有灘槽整治、生態修復、新建堤防及維修加固。”有著13年護汾治汾經驗的汾河干流靈石段綜合治理工程監理工程師王江林參與了靈石縣汾河治理工程,也見證了汾河的變化,他說:“汾河干流靈石段綜合治理工程治理范圍為兩渡鎮桑平峪村至南關鎮富家灘,河道治理長度42千米。”
2024年是靈石縣全力推進“一泓清水入黃河”的攻堅之年,目前,靈石縣“一泓清水入黃河”省、市、縣重點工程共32項,總投資13.3億元。其中,汾河干流靈石線段綜合治理工程今年年底將全面完工,汾河靈石縣境內重要支流治理將實現全覆蓋。
汾河的變化有目共睹,治理的腳步從未停歇。
靈石境內兩山夾一川的地形造就了較多的溝溝岔岔,加上沿線有村莊、鐵路及國道,汾河水的治理面臨很大壓力。持續開展路域環境綜合整治、不斷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開展雨污分流工程建設、持續加強工業企業監管、全面推行深入實施河湖長制……靈石縣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全力抓好汾河水治理。
“我們還對周邊的山體進行了綠化修復。”張耀偉表示,在一座曾經因開采而滿目瘡痍的山上,如今新栽的樹苗茁壯成長,為山體披上了綠裝,也進一步涵養了水生態。
遠眺,汾河波光粼粼,日夜奔流不息;俯瞰,青山綠水相融,盡顯詩情畫意,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精細用水
點水成金探新路
作為山西省重要能源化工基地,靈石縣煤焦、冶金、建材等產業集聚,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如何讓污水變廢為寶,實現“再就業”?依托污水處理工程的高標準、全覆蓋,2021年,靈石瞄準再生水,在全國首開再生水水權市場化交易先河,錨定再生水“全收集、全處理、全利用、全交易”目標,用“水權”交易這把鑰匙,破解了貧水地區資源大縣“無水可用”的發展困局,實現了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全面突破,形成了可推廣、可復制的“靈石模式”。
“這是去年兩單再生水水權交易記錄,解決了兩家企業21萬立方米/年的工業用水需求。”靈石縣水利局水資辦主任吳曉琳說。從2021年至今,該縣已與5家企業成功交易再生水741萬立方米/年。
“過去,我們的再生水主要用于城市園林綠化,總用水量需300萬立方米,其余的全部排放到大小河道里,用于生態環境補水。這些再生水經過處理,達到地表水五類指標,用在工業上是可以的,但之前既沒有交易的先例,也沒有交易的體制。”靈石縣再生水銷售企業相關負責人回憶起再生水水權交易改革前的狀況。2021年,靈石縣水利局根據全縣再生水水量和供水的實際情況,開展了再生水水權交易改革的新嘗試。
同年8月,經有關部門批復,靈石縣再生水水權交易采取協議轉讓的方式進行,由縣水利局作為交易轉讓方,用水企業作為受讓方,通過中國水權交易所水權交易平臺簽訂協議、達成交易并完成價款結算。通過協議,靈石縣三家焦化企業年可使用再生水720萬立方米,交易期限為5年,總成交水量共3600萬立方米,交易單價為0.35元/立方米。此次交易成為全國再生水有償出讓“第一單”。
為確保再生水真正成為靈石企業發展、項目建設的“源頭活水”,靈石縣同步啟動了再生水收集輸送管網建設工程,讓再生水直達企業用水一線。
位于靈石縣的中煤九鑫焦化有限責任公司是第一批購買再生水的企業,中水管道直通生產車間,工業用水隨取隨用,因為有了再生水,因水而興,追青逐綠,向“新”奮進。
過去,中煤九鑫公司一直用地下水生產焦炭。按照全國實施的地下水管理條例,新上馬的焦化項目不能取用地下水,為此,他們關停了原有8口井中的6口,只剩2口井用于生活。現在,他們通過水權交易獲得了再生水,替代了地下水源,并在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升級改造的同時,開始注重節水的發展出路。中煤九鑫焦化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毛航宇高興地說:“我們企業通過升級改造,不僅提升了生產工藝,也提高了節水能力,每噸焦炭用水從過去的1.5噸減少到了現在的1.13噸,算下來1噸焦炭節省了約400公斤水。”
水權交易的推行,不僅解決了部分企業的用水難題,還激發了全縣各行各業節約用水的積極性。如今,在靈石縣,節水已成為一種新時尚。
水權交易的創新、污水處理的成效、生態修復的成果,共同匯聚成“一泓清水入黃河”的強大力量,實現青綠山河日日新。這是一份寫在綠水青山間的答卷,更是一份寫在人民心里的“靈石答卷”。
記者手記: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一泓清水入黃河”是寄予山西的殷切期盼。
國家戰略,晉中擔當,靈石作為。從污水處理設施提質增效到城鎮排水管網雨污分流,從工業園區廢水深度處理到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從推開再生水水權交易改革到向新向綠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了讓汾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靈石縣立足自身實際,以生態作筆、以綠色為墨,大力實施“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靈石路徑”。
這既是一場全民參與的生態保衛戰,也是一段為了綠水青山不懈奮斗的征程。靈石的生態文明之路必將越走越篤定,越走越堅實,越走越寬廣!(記者 郝宇佳 劉吟 李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