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校友王書秀:散發光和熱,點亮低碳未來!
來源:衡水日報 更新時間:2022/04/22 閱讀次數:293
人物簡介:
王書秀,1939年10月生,衡水市武邑縣人,中共黨員,南開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碩士研究生畢業,高級工程師,曾任衡水地、市環保局長、黨組書記兼總工程師。
他自1976年調入衡水地區環保辦至1999年底退休,與環境保護結下不解之緣。他扎根環保、勇于創新、積極進取,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在國家和省級刊物上發表多篇論文。他建立的“柜臺式收費”、“環境稽查”強化環境管理機制在全國推廣,謀劃了“滏陽河衡水市區段退污還清工程”、“中國中低溫地熱能綜合開發利用示范工程”、“黑龍港區域生態縣建設示范工程”、“衡水市污水處理與中水回用”等八大環境工程。他領導環保局直接建成了衡水市集中供熱、污水處理、有機食品基地。他曾被國家環保局、人事部評為“全國環保系統先進個人”,被省委、省政府評為“河北省環境保護先進工作者”。退休后,他心系環保,從事有機食品種植和麥棉循環種植技術研究,種植的有機蘋果獲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頒發的有機食品認證證書,以高于市場3倍的價格進入到美國在上海設立的“歐食多”有機食品超市;利用工農業固廢研制的棉花專用育苗缽屬國內首創,獲得國家專利、中國國際專利技術與產品交易會金獎、中國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委員會頒發的“2013年度可持續發展最佳技術創新獎”,正在推廣。
古稀之年,他埋頭科研,潛心攻關,于2011年底編著完成99萬字的大型工具書《碳釋》。這是一部對“碳”關聯知識解疑釋惑的大型資料性文獻,是指導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百科全書。現在與“碳”相關問題,已起國家髙度重視。
今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到,我國要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推進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衡水市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傳達學習國家、省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會議精神,研究貫徹落實意見。近日,市委書記吳曉華在主持召開市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加快建設綠色低碳生態優美的現代化衡水。
圍繞“碳”話題,衡水日報記者采訪了《碳釋》主編王書秀,聽他訴說有著怎樣的人生追求、懷著怎樣的初心、憑借怎樣的毅力,攻克一個個難關、拿下一個個堡壘,把這部書編著完成的。
記者(以下簡稱“記”):十年前,還沒有出現“碳達峰”、“碳中和”這些概念,您就出版了《碳釋》這部巨著,為“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提供了一本百科全書。為什么您有這樣深遠的前瞻性?
王書秀(以下簡稱“王”):其實,我撰寫出版這部書,不敢說“前瞻性”有多深遠。作為一位從事環保工作半個多世紀的老人,我意識到全球氣候變化、生態破壞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碳”原本是人類的朋友,過去和將來都為人類造福。但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無節制消耗碳基能源,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致使全球氣溫不斷上升,冰川不斷融化,海平面不斷升高,災害性氣候不斷發生,給人類帶來了嚴重的危機。“碳”由“碳資源”變成了“碳危害”。“碳危害”帶來的緊迫感可以說與日俱增。十年前,我編寫這部書時,“低碳社會”、“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呼聲,就時常縈繞耳畔。
“碳峰值”、“碳中和”、“碳強度”、“碳平衡”等都是研究碳減排出現的基本概念。那時,我國屬于“自愿減排”的發展中國家,所以很少說到“碳達峰”、“碳中和”這類硬指標。我在《碳釋》第61頁、第119頁對“碳排放峰值”、“碳中和”作了詮釋,并記載了“我國在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上首次明確提出溫室氣體排放峰值年份預期在2030年到2040年之間”。
記:是什么觸發了您寫作出版這部書的熱情?
王:我寫這部書,主要是來自國家的影響。我們生活在一個負責任、有擔當的大國。當時,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節能減排措施,組建了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任組長的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2009年12月,溫總理率團前往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出席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方會議,發表了重要講話。在這次峰會上,192個國家的談判代表,一起商討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減排協議。各國政府、非政府組織、學者、媒體和民眾都非常關注這次大會,將其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后一次機會”。然而這次大會卻缺憾落幕,未能出臺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避免氣候惡化的協議文本,留給人類的仍然是混亂與困惑。這深深觸動了我。世博會是集聚全球前沿思想的舞臺,引人矚目。2010年,上海世博會廣泛傳播“低碳”理念、充分展示“低碳”成果、大聲疾呼“低碳式發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讓我覺得“低碳經濟”、“低碳生活”將越來越提上重要議事日程,人們會對此越來越關注。另外,新西蘭兩次登頂珠穆拉瑪峰的運動員,大聲疾呼“全球變暖、正迅速改變世界第一峰,珠峰因冰川融化而無法認出”。氣候變暖的危害已逐漸在我們國家顯現出來。雖然當時我已到古稀之年,但是干了一輩子環保,強烈的責任感讓我再也坐不住了,我決定查看文獻,搜集資料,撰寫文字,主編這部書,希望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凝聚共識、促進行動,為推動應對氣候變化進程做出貢獻。
記:您為什么給這部書起名叫《碳釋》?
王:為了讓廣大讀者了解,洞悉和判斷、抉擇與"碳"相關的問題,我在河北省環境科學學會的支持下搜集了詳實的資料,吸收了國內外理論界、學術界、科學界、專家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編輯、整理了這部書。這部書共收詞目1465條,涉及領域非常廣闊,內容極為豐富,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社會發展、科學技術各個領域,涉及人口、資源、環境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等諸多因素。書中揭示為什么“碳”成為當今世界新的價值核心,給世界秩序帶來的新方向、新內容、新規則,講述我國如何應對這場大變革,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倡導地球公民應該自覺做到碳減排,要做地球衛士,而不是掘墓人。我編寫這本書,是為給廣大讀者解疑釋惑,所以將其命名為“碳釋”。
記:這部書構思新穎、視角獨特、體系宏大、結構完整、內容豐富,的確堪稱佳作。請您介紹一下書中基本內容和組織結構。
王:這部書講了四項基本內容,即碳知識、碳政治、碳經濟、碳生活。全書共分八部分,即碳、低碳、減碳、無碳、零碳、脫碳、固碳、雜碳。
在碳知識中,我從碳元素、碳單質到碳化合物、碳基生命,從高科技產品碳晶、碳膜、碳纖維直至可能改變未來世界的魔鬼材料——石墨烯;從碳分布、碳庫到碳星、碳序;從碳燃燒到碳源、碳匯、碳循環、碳同化、碳平衡,再到全球變暖、南亞褐云和氣候災難,都有詳盡的介紹和闡述。我還闡述了兩項重大發現:碳循環方向出現逆轉和碳循環新動力——葉綠素D,將為應對氣候變化發生重大作用。
碳政治也叫做“氣候政治”。在這部分,我介紹了碳政治的由來、核心和博弈的格局、現狀、焦點和實質。碳政治的命題是在碳減排分配方面要做到公平、正義。國際上從政治和技術兩方面科學考量,產生了“碳強度”、“碳峰值”、“碳債務”、“碳排放權”等一系列科學術語和概念,為“碳排放權交易”奠定了法律基礎,并由此衍生出“碳貨幣”、“碳金融”、“碳關稅”、“碳壁壘”等。在碳政治中,我國面臨的困境和難題是什么?如何確定國家戰略,如何爭取話語權?有哪些措施應對“碳關稅”、“碳壁壘”?我在書中都一一作了解答。
碳經濟的命題是在交換上要做到正義。我在書中著重介紹了低碳經濟的內涵、特征和所涉及行業、領域等。低碳技術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動力。書中展示的低碳經濟技術主要有:碳替代、碳減排、固碳、碳回收、碳封存、碳捕獲等。低碳能源是低碳經濟的核心。低碳能源涉及面極廣,如可燃冰、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氫能、地熱能、海洋能、核能等。海洋能包括:潮汐能、海水溫差能、海水鹽度能等,具有可再生性和不污染環境的優點,蘊藏量巨大,極待開發,具有戰略意義。可燃冰在海底儲量可供人類使用1000年,被科學家譽為“未來能源”和“21世紀能源”。第四代核能、電磁能等,極具前瞻性和誘惑力。低碳產業是低碳經濟發展的載體。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取決于低碳產業發展的規模大小和質量好壞。我在書中詮釋了低碳產業體系、產業鏈、低碳產業園區建設、評估、運轉,闡述了低碳工業、農業、建筑、交通、物流等概念、特點及實施途徑。在低碳工業中,剖析了低碳化工、低碳電力、低碳水泥、低碳陶瓷、低碳造紙等發展機遇、挑戰和技術。在低碳農業中,著重闡明了發展意義、原則、模式。低碳城市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平臺。我在書中,解說了低碳城市、零碳城市、零碳社區的內涵、特征、建設意義及國外實踐模式和中國行動。低碳管理是低碳經濟發展的保障。低碳管理的核心是明確發展目標,完善法律規章,創新體制與機制。書中揭示了中國低碳經濟的總體戰略取向、目標、重點、措施、途徑,講述了低碳轉型、低碳財政政策、低碳金融創新、低碳投資,介紹了碳足跡審定、碳盤查、碳會計、碳審計、碳披露以及低碳產品認證、標識、管理等。
低碳經濟的實現要依靠人類的自覺行動,更寄希望予人類消費行為模式的改變。碳生活是低碳經濟、低碳社會的基石,是人類直接面對碳危機可塑造的日常生活。書中重點詮釋了低碳生活與傳統文化的關系、低碳消費需要與傳統消費需要的區別、低碳生活方式指數換算、低碳辦公、低碳旅游等。
我在書中特別強調,低碳思想的核心與我國古代“天人合一”觀念緊密相連,與儒、釋、道文化融為一體。我國傳統文化完美體現低碳思想,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現代社會呼喚低碳生活,政治家、科學家和歷史家要重新審視、認識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不能丟掉這個“根”,否則解決諸多低碳問題,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要發揚光大傳統文化,自覺踐行低碳環保的生活理念。
記:書中與“碳”相關的知識包羅萬象、一應俱全。哪些與當前的聯系最為緊密呢?
王:我覺得“低碳”這部分,與當下關聯最密切。這部分對人類“后工業時代”的經濟發展理念、方向、模式、途徑、路線圖、規則、評價體系、評價指標、評價方法等做了深入淺出的詮釋,對我國低碳經濟戰略取向、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措施等做了全面闡述;給低碳經濟主體、低碳工業、低碳農業、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物流等指明了方向;對低碳金融、低碳投資、低碳概念股、低碳貿易等做了詮釋;對低碳家庭、低碳達人、低碳飲食、低碳旅游等作了解說。
書中“固碳”這部分,當前去做最迫切。固碳,包括物理固碳和生物固碳。物理固碳是將二氧化碳長期儲存在開采過的油氣井、煤層和深海里。生物固碳是將無機碳即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碳即碳水化合物,固定在植物體內或土壤中。常見的生物固碳方法有兩種,一是光合作用,如各種綠色植物和藍藻等光合自養微生物;二是化能合成作用,如硝化細菌利用氧化氨合成有機物等。生物固碳提高了生態系統的碳吸收和儲存能力,減少了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生物固碳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手段。
我在書中詳細介紹了固碳農業、固碳林業、重點介紹了森林固碳、草原固碳、農地固碳、濕地固碳、海洋固碳。其中,海洋固碳包括海洋物理固碳、海洋生物固碳。在物理化學固碳中,介紹了碳捕獲、碳運輸、碳地質存儲的方法。書中特別提到微藻固碳制油技術。微藻可將太陽能和二氧化碳直接轉化為生物燃料和生物基化學品,同時起到固碳減排和綠色生產的效果。微藻利用太陽能固定二氧化碳的速度是陸地植物的20至100倍。這降低了碳捕獲成本,解決了碳利用難題,值得關注和推廣應用。
記:您編著這部書時,已經退休十年,完全可以安度晚年、置身事外,不再費心勞神、嘔心瀝血。是什么信念讓您老當益壯,不辭勞苦?
王:我認為干事不分老與少,工作不必非在崗位上。人是為干事才來到世間的。人民養育了我,國家培養了我。只要對人民對國家有利的事就應該干,越難越要干,必須盡己之力,不能因為年老就推辭。我意識到“碳”問題的重要性,又發現群眾對這方面所知甚少。我是學自然科學理科的,是有機化學專業的研究生,強烈的責任感,讓我提起筆,編著這部書。
記:無論在崗,還是退休,您始終都保持著對環保事業的熱愛。出書前后,您還在從事什么課題研究?克服哪些困難,取得什么成就?
王:我至今仍然堅持生態農業、低碳農業與環境治理技術研究的初衷有兩個。一是我出身農村,是農民之子。我有義務把所學的知識反哺于農。二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就從事環保工作,深知這項事業的崇高、神圣和艱巨。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就確立了“治惡水除固廢降黑龍,還我碧水綠地藍天”的志向,把環境保護作為畢生的責任。當今社會,全球一體化,環保不分民族,生態不分國界,減排控暖是每個人的責任,作為一個老環保工作者,更是義不容辭。我在有生之年,為祖國的環保大業添磚加瓦,樂此不疲。
在退休至今20余年,我一直進行著固廢資源化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工作,遇到的困難不可勝數。在建設管理有機食品基地期間,以農場為依托可以申請課題研究資金,也有人幫忙,困難相對少一些。2012年初,我患了一場大病,農場轉讓出去后,再想搞研究就難多了。
后來,我利用工農業固廢研制棉花專用育苗缽和棉麥循環種植技術,受到央視“農廣天地”節目組的關注。2013年4月底,他們來衡水給我拍攝全過程專題片。當時,我在育苗的地表鋪了一層塑料地膜,以防水分流失。沒想到,氣溫驟然升高,我沒來得及揭開地膜,40%以上的幼苗燒死、燒傷,想補救但農時已過。我痛心疾首!這對我來說只是晚拍攝一年,但對農民來說就是一年的收成大打折扣!塑料地膜不僅造成白色污染,而且處理不及時還會對農業造成滅頂之災!
2017年王書秀(右)曾應邀出席第十四屆中國科學家論壇、榮獲科技創新發明技術獎并接受央視記者專訪。
我下決心要解決這個問題,查閱大量資料,反復思考探究,經幾個月努力拿出了研究方案。但我一無團隊,二無場地,三無資金,如何開展試驗呢?我多方考慮,決定找污水處理廠合作,但他們只能出場地、水電和一兩個助手。沒有經費,我就用自己的退休金。經過一年多連續奮戰,“污泥骨架多功能全降解液態地膜”終于研究成功。2015年初,在衡水江成環保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積極支持下,該產品通過省級成果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獲得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優秀專利二等獎,國家科技部制作專題片在共產黨員網全國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頻道“科技與應用欄目”播放。后來,我又研究出以畜禽糞便為主要原料的全降解多功能液體地膜。2017年9月18日,我受邀參加第十四屆中國科學家論壇,被授予科技創新發明技術獎。央視科教頻道記者采訪我,聽我講述了研究這項成果的動機和意義。
記:您提到2012年患了一場大病。目前,您身體怎么樣,還能繼續從事科研攻關嗎?
王:2012年1月24日,我被查出來癌癥。幾天后,做了手術。在醫院休養一段時間后,就出院了。因為發現得早,也沒受化療之苦。當時檢查出來了我也沒害怕,就是那個病危通知書讓家人擔驚受怕了。手術后,麻藥時間已過,我還沒蘇醒過來,醫院就給家人下了病危通知書!這是我后來翻找東西的時候看到的,家人一直沒跟我說。我樂觀向上,沒把它當多大病,還是繼續我的科學研究。目前,身體也無大礙,我還是量力而行,做一些我喜歡的事情。
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這就是我的想法和活法。
來源:衡水日報,標題略作改動
記者: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