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衛視對話中國工程院院士高從堦:廣西海洋經濟大有可為
高從堦,中國工程院院士 杭州水處理中心首席科學家,他和團隊參與的科研項目“新型膜法水處理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得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廣西擁有1628公里的陸地海岸線,瀕臨的北部灣海域是中國四大漁場之一,氣候適宜、光照充足,海水生態環境優良,漁業資源得天獨厚,如何更好地規劃和利用這一資源發展海洋經濟?2024年6月初,高從堦院士領銜的中國海洋學會“北部灣海洋養殖能力提升與海水綜合利用發展對策研究課題調研組,在廣西經過充分調研后,在產業鏈發展上提出了4條思路。


01
以近海灘涂貝類海珍品養殖與深遠海養殖結合,陸基、近海、遠海三帶相連聯動發展。 02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深遠海養殖風險高,解決種業“卡脖子”,技術支撐不足等關鍵核心技術問題。 03 價值鏈 做好海洋生物的多樣性,海洋漁業、旅游業、交通運輸業、海洋建筑工程以及海洋新型產業布局。
04 供應鏈 保障原材料供應,加強海洋漁業加工,海洋新興產業加工,完善物流配送體系,市場銷售渠道保障,發展深遠海養殖物資的保證,設備維修維護等體系。



高從堦院士認為,廣西的水資源充足,海水淡化技術主要是用在水的循環回收利用,水里面的資源提取,還有水的零污染排放。比如廣西有新建的發電廠,造紙廠,食品加工廠,可以把海水淡化技術和膜技術進行推廣,把廢水里有用物質提取出來,廢水同時可以實現回收再利用,不僅能夠保證水資源的供給,還能保障生態安全。
廣西衛視周日21:20《中國新智造》
廣西衛視2024-09-09 09:20
本期《中國新智造》,廣西衛視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專家高從堦,為廣西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廣西海洋漁業大有可為


區位鏈
創新鏈

海水淡化 優化水資源綜合利用
海水淡化是上個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新的技術,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缺水問題。早在1967年,高從堦就開始研究海水淡化技術,為我國這一領域的發展取得了突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