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 時間:2024-09-24
——在2024清華大學“碳中和經濟”論壇上的主旨演講
張曉強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
2024年9月20日
2020年9月在聯合國大會發言中,習近平主席莊嚴承諾中國將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既是中國作為負責任發展中大國的責任擔當,也是為了中華民族子孫后代的永續發展。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國務院發布了2030年碳達峰行動方案。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同時首次提出了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重大任務,這是我國有效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舉措。今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文件強調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新時代黨治國理政新理念新實踐的重要標志,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文件提出,到2030年重點領域綠色轉型取得積極進展,綠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文件對打造綠色發展高地,加快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積極穩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加快交通運輸綠色轉型,推動消費模式綠色轉型,發揮科技創新支撐作用,完善綠色轉型政策體系,豐富綠色轉型金融工具等都提出了要求。
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20屆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概括的說,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是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必須大力推進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推進產業創新,并強調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我們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要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持續優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發揮綠色金融的牽引作用。
四年來,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的雙碳工作積極穩妥推進,節能降碳取得重要進展,單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以風電光電為核心的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取得重大成績。2023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 14.7億千瓦,首次達到了我國電力裝機總容量29.2億千瓦的50%以上。2023年,我國清潔能源發電量約2.38萬億千瓦時,占總發電量比重為39.7%,比2013年提高了15個百分點左右。2020年末我國風電光伏裝機累計容量5.33億千瓦,到今年7月底已達11.8億千瓦,歷史性的超過了煤電11.7億千瓦的裝機容量。在我國綠色能源高速發展的進程中,科技創新和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例如,清華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與產業界密切合作,為我國氫能及燃料電池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產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又如,我國的光伏和風電骨干企業高度重視科技創新,保持較高的研發投入強度,從而使組件大規模供應市場產品的光電轉化率達25%,居世界先進水平,單位千瓦造價則不斷降低。目前我國光伏電池的制造能力占世界的80%左右,風電裝備的制造能力占世界的60%左右。這不僅有力促進了我國綠色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也對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世界綠色低碳轉型做出重大貢獻。目前我國陸上風電使用的主力風機單機已達6兆瓦,海上風電已投產的單機最大規模已達22兆瓦,均居世界先進水平。再如,中石化集團去年在新疆庫車建成了世界單廠規模最大的綠電制氫年產2萬噸項目,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國能集團等在使用CCUS驅油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8月下旬我在內蒙烏蘭察布調研,看到列入國家重大清潔能源工程的綠電制綠氫、長距離管輸至北京天津石家莊項目正在積極推進。從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標準制定、施工方案等方面都取得重要進展。項目一期擬按年產10萬噸綠氫起步,力爭今年內開工,2027年建成。下一步還將考慮提升至年產30萬噸乃至50萬噸綠氫的規模。這是世界范圍內目前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綠氫項目,如能按期建成將對我國的綠氫乃至世界的綠氫產業發展產生重大的積極影響。
在充分肯定我國綠色低碳轉型取得重大成績的同時,也應高度重視需要解決的一些重要事項。例如我國風電光伏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的主要地區是西北和內蒙,今年7月底內蒙風電光伏裝機達到1億千瓦,新疆風電光伏裝機達到8,000萬千瓦,分居全國第一第二位。但2023年西北五省區加內蒙的地方生產總值約10萬億元,僅占當年我國GDP的7.9%.,當地的產業基礎較為薄弱,距離我國東部經濟規模大、能源消耗多的省市距離遙遠。從目前情況看。到今年年底,我國的風電光伏裝機規模將達到13 億千瓦,提前6年達到碳達峰行動方案所提出的2030年風電光伏裝機12億千瓦以上的目標。據有關機構近期測算,到2030年,我國風電光伏裝機將達到26億千瓦以上、占全國屆時電力裝機的55%以上;發電量達到屆時全國發電量約14萬億千瓦時的40%以上。如何有效地消納這樣大規模的新能源面臨挑戰,大規模不穩定電源的發展對我國的電網系統穩定性也帶來巨大挑戰,為此必須要多管齊下。一方面要支持西北等地區承接先進高載能產業、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增強本地的新能源消納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新能源的外送力度。要天上地下一起努力,既要建好特高壓輸變電,又要通過天然氣管道摻氫輸送,規劃建設輸氫輸氨管道等方式將清潔能源送到東部發達地區。要強化源網荷儲一體化協同發展,加大儲能規模。要加強數字化智能化電網建設,加快電網主網架提質升級,大力推進智能配電網建設,促進分布式新能源、新型儲能和多元負荷靈活有序接入。要合理建設靈活性煤電和調峰氣電,形成更加有力的重要儲能調峰系統。也要因地制宜的發展好分布式風力和光伏發電,實現就近就地消納。又如,要積極穩妥實現雙碳目標,必須從我國多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稟賦基本特性出發,堅持先立后破。在大力發展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的同時要以化石能源為兜底保障,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2023年我國生產原煤47.1億噸、同比增長2.4%;進口4.73億噸,同比增長61.8%。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仍達55.3%。今年1-8月我國原煤生產約30.5億噸,進口原煤2.5億噸、同比增長了11.8%。即使到2030年,我國以煤為主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仍占75%左右。因此必須推動煤炭產業優化升級和轉型發展,包括高標準建設煤炭供應保障基地,持續優化煤炭產能結構,增強供給韌性,全面推進煤炭綠色開采,也要加強煤炭以及石油的清潔高效利用。還應注意的是,2023年我國 GDP實際增長5.2%,但一次能源消費總量57.2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5.7%。能源消費彈性系數高達1.1,這遠高于過去10年我國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約0.5的水平。盡管去年一年的數據不能完全反映我國能源效率不斷提高的基本狀況,但仍然顯示了我國在節約能源、提高能效方面仍需做出巨大努力。國務院發布的2030年碳達峰行動方案確定了十大行動。第二就是節能降碳增效行動。其中要求全面提升節能管理能力,實施節能降碳重點工程,加強新型基礎設施節能降碳等多方面重要任務。在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大力推進重點領域清潔低碳轉型和節能增效,包括工業建筑交通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要完善工業節能與綠色標準體系,深入實施綠色制造;要提升建筑節能標準,推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規模化發展。要積極培育發展低碳零碳產業園區。同時也要大力推進綠色低碳全民行動。企業要主動適應綠色低碳發展需求,加強能源資源節約,提升綠色創新水平。重點用能單位要梳理核算自身碳排放情況,深入研究碳減排路徑,制定專項工作方案,推進節能降碳。
. 保障能源安全、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中國作為世界能源生產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大國要積極開展開放共贏的國際能源合作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根據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原則,我們要加強在應對氣候變化,綠色低碳能源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等方面的國際合作,同時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做出更大的中國貢獻。我們要深度參與全球綠色低碳發展,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引領,推動更多清潔能源合作項目落地,為構建綠色低碳轉型共贏新模式作出中國的更大貢獻。
今年7月召開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了重要決定。決定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決定提出要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對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構建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健全碳市場交易制度,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制度等也提出了要求,這為我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我們要認真學習,全面貫徹落實。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的綠色低碳轉型必將不斷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績,我們的雙碳目標一定能夠達到。我國的改革開放和高質量發展必將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