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力: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 穩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和質量
作者:高國力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
城鎮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進新型城鎮化作出重要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了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的重大改革舉措。近日,國務院印發《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了未來五年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的目標任務。
我國新型城鎮化取得的重大歷史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新時代城鎮化建設的客觀規律,引領我國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在各地區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新型城鎮化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53.10%提高至2023年的66.16%,城鎮常住人口達到9.33億,全國城市數量增加至694個。新型城鎮化的有序推進,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撐保障。
(一)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頂層設計不斷健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2015年主持召開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兩輪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為我國城鎮化發展擘畫了藍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后,國務院專門出臺《行動計劃》,對未來五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總體要求、工作目標、重點任務、政策舉措和組織保障作出系統部署。
(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效顯著。一是戶籍制度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城市落戶門檻大幅降低,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基本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落戶條件持續放寬,大多數實行積分落戶政策的超大特大城市實現社會保險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占主要比例。二是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擴面提質。居住證制度全面實施,居住證上附著的公共服務和辦事便利項目不斷增加。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對非戶籍常住人口覆蓋范圍不斷擴大,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或政府購買學位就讀比例達96.7%,公共衛生、文化體育領域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全覆蓋。三是市民化配套政策不斷完善。“人地錢掛鉤”機制自2016年起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相掛鉤,中央財政設立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目前已累計安排了2800億元。進城落戶農民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得到依法保障。
(三)城鎮化空間格局持續優化。一是城市群主體形態全面確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國際競爭力持續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帶動西部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作用日益顯現。長江中游、北部灣、關中平原等城市群穩步推進一體化發展。二是大中小城市發展更加協調。超大特大城市轉變發展方式邁出新步伐,一般性制造業等非核心功能穩步由中心城區向外轉移。培育發展了一批同城化程度較高的現代化都市圈,都市圈基礎設施聯通水平大幅提升,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力度加大,產業分工協作不斷加強,多個都市圈實現社保或落戶積分互認,中心城市對周邊中小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持續推進。三是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扎實推進。縣城產業配套、市政公用、公共服務、環境基礎等設施建設持續加力,成為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的重要空間載體,約40%的縣城常住人口超過10萬人。
(四)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逐步增強。一是城鎮居民居住條件顯著改善。近五年來,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惠及居民3800多萬戶、約1億人。既有建筑、社區、公共設施等適老化改造工程穩步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實現街道全覆蓋。住房保障體系加快構建,保障性住房建設、城中村改造等啟動實施,保障性租賃住房、公租房等建設穩步推進。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38.6平方米。二是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不斷提升。城市空間結構持續優化,部分城區面積較大城市有序推動多中心、組團式發展。城市防洪排澇設施加快建設,海綿城市建設不斷加強。5G、千兆光網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和智慧城市大數據平臺等加快建設。三是城市人居環境更加優美。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污水處理率分別超過99%、98%,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無廢城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重點城市等建設持續加強。人文城市加快建設。
當前我國城鎮化動力仍然較強
我國城鎮化既有世界各國城鎮化發展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當前,我國城鎮化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的后期,城鎮化率增速將會有所放緩,但綜合研究國內國際情況看,我國城鎮化率仍有提升空間。
從國內情況看,農業與非農產業勞動生產率差距、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城鎮化發展的內生動力。當前,我國第一產業就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比重為22.8%,非農產業勞動生產率是農業勞動生產率的近4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9倍,農業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進城就業安居仍有較強需求和較大空間。
從國際比較看,發達國家經驗表明,城鎮化率達到65%后的十余年仍保持了較快增長,如美國、德國、日本、韓國城鎮化率從65%到增速放緩至年均0.2個百分點以內的穩定發展階段,分別用了18年、11年、13年和11年,期間年均增速分別達0.46個、0.64個、0.82個、1.25個百分點。比照國際經驗和發展規律,我國城鎮化率仍會繼續提高。
新型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
新型城鎮化不僅能擴大有效益的投資,而且能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是統籌投資和消費的黃金結合點,蘊藏著巨大的內需潛力。
從消費看,當農民進城轉為市民后,隨著工資收入的提高和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的享有,消費能力增強、消費結構升級,消費需求將得到釋放。根據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等機構調查研究,農民向城鎮轉移、成為常住人口后,人均消費將提高30%;在城鎮落戶后,人均消費將再提高30%。當前我國農村居民、城鎮居民年人均消費支出分別為1.8萬元、3.3萬元,如果農民進城完全成為市民,年均消費將增加1.5萬元。根據城鄉居民年均消費支出差距測算,城鎮化率每增長1個百分點,每年可以新增2000多億元的消費需求。
從投資看,農民進城定居,既帶動住房、市政道路等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又產生大量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投資需求。有研究測算,城鎮化率每增長1個百分點將拉動投資需求超過1萬億元。同時,城市更新也將創造巨大的投資需求。
當前,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充分釋放城鎮化蘊藏的巨大內需潛力,有利于夯實經濟平穩運行的基礎,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扎實推動新型城鎮化四大行動落實落地
國務院印發的《行動計劃》,堅持以人為本、遵循規律、分類施策、集約高效的原則,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提出了力爭在5年內實現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穩步提升至接近70%的目標,部署了四大行動。應扎實推動《行動計劃》貫徹實施和落實落地,在今后五年穩步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
一是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目前尚有1.7億進城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未落戶城鎮,當務之急是有序推進這部分人群市民化。應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重點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最關心的穩定就業、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會保險等問題。
二是實施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行動。對城鎮化率較低且農村人口規模大、有一定產業發展基礎和條件的地區,應因地制宜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協同發展,做大做強特色產業集群,有效提高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實現以產興城、以業聚人,更好滿足農民就近就業安家需求。
三是實施現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動。應推動超大特大城市轉變發展方式、強化對周邊的輻射帶動作用,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推動中心城市基礎設施向周邊延伸、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周邊覆蓋、部分產業向周邊轉移,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四是實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韌性提升行動。應聚焦人口規模大密度高的中心城區和影響面廣的關鍵領域,抓好城市“里子”工程等建設,著力補齊城市安全韌性短板。重點實施城市更新,加快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推動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加強城市洪澇治理,實施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