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底色
來源: 安徽經濟網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日前,記者從省工信廳了解到,近年來,我省工業領域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為引領,通過“調結構、提效率、強供給、樹標桿、促循環”等舉措,協同推動制造業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走出一條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并取得了一系列發展成果。
推進“綠色制造”,安徽怎么做?
“綠色引擎”點燃制造動能
走進銅陵有色金冠銅業分公司車間,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渣經過爐渣緩冷、破碎篩分等處理工序,實現廢渣回收再利用。
“通過技術升級改造,我們每年回收銅金屬量達1.43萬噸,資源量相當于一座中型銅礦山規模。”銅陵有色金冠銅業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銅陵,新中國首個銅工業基地建于此。面對資源型城市轉型陣痛,該地不斷提升全產業鏈含綠量,對重點用能企業實行在線監測,實施市級節能改造項目,大力發展光伏等新能源,省級以上開發區循環化改造覆蓋率達100%,新增國家綠色工廠7家,銅陵經開區入選國家級綠色園區。
推進清潔能源替代,嚴格實施煤炭減量替代,推動能源消費結構綠色轉型……在我省高端化、綠色化、低碳化發展理念的指導之下,制造業資源循環利用水平加速提升,企業“含綠量”不斷提高。
以創新為動力,聚焦傳統高碳產業綠色化改造,打造綠色示范標桿。綠色制造成為我省新型工業化的普遍形態。
今年9月,省工信廳會同相關部門出臺《貫徹落實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指導意見的實施意見》,明確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的目標任務。
為了通過源頭減量優結構,我省出臺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方案、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實施意見、工業能效提升計劃,推動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紡織、機械等傳統行業不斷優化組織結構、產品結構。今年1—8月,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占比為26.9%,較去年同期下降3.4個百分點。
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同時,我省聚焦產業發展的末端治理。實施工業領域節能環保“五個一百”提升行動,累計創建國家級環保裝備規范企業38家。圓滿完成國家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工作。
如今,在安徽,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綠色化導向下,持續開展升級改造,推動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創新突破。
目前,我省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240家、綠色工業園區24個、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42家,數量均居全國前列;累計培育省級綠色工廠655家。全省80%的國家級園區和75%的省級園區完成綠色化循環化改造。
新能源產業擦亮“綠色基底”
光伏電池片、儲能型鋰電池、儲能系統等主要產品產量增幅均超過60%;陽光電源市值躍居國內光伏行業第一;滁州捷泰、華晟新能源、安徽晶科等頭部企業電池片轉換效率行業領先,產業在全國的位勢日益攀升……
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作為綠色制造的關鍵組成部分,在安徽省得到了長足發展。
鞏固新能源產業的綠色基底,我省首先圍繞推動綠色低碳的體制機制做文章。編制全省光儲產業集群建設年度工作要點,推進實施產業創新能力提升等“七大行動”。印發實施《進一步推動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提出25條匯聚資源、幫扶企業的具體舉措。
同時,在人才、平臺、基金等方面持續助企紓困。上線安徽省光儲產業供需對接平臺,吸引入駐光儲企業490家、服務機構24家。常態化舉辦光儲產業供需對接活動,健全企業問題訴求閉環辦理、對接合作閉環落實“兩個閉環”機制。
日前,位于合肥高新區的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企業的光伏逆變器出貨量蟬聯全球第一,隨著出貨量不斷增長,目前產品已經廣泛應用于170多個國家和地區。
作為中國首家上市逆變器企業,陽光電源儲能系統產品,業務遍布中、美、英、日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鋰電儲能裝機規模連續7年位居中國第一,躍居“市值最高光伏企業”,并不斷開拓太陽能、風能、儲能、氫能及電動汽車等新能源領域。
伴隨安徽各家企業一同成長的,是我省招引培育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延伸產業鏈圖譜,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加快關鍵技術突破和產品創新打出的綠色發展“組合拳”。
為進一步深化創新引領對“綠色制造”的推動作用,安徽印發《安徽省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4-2027年)》,聚力推進創新載體建設、產業創新支持、市場應用牽引和支撐服務保障。
放眼安徽,以光伏、風能、氫能以及新型儲能為代表的綠色新能源產業,正串企成鏈、聚鏈成群。以科技型中小企業為重點育苗選種、以專精特新企業為重點鍛長補短、以行業龍頭企業為重點扶優扶強的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正在加速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