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推廣魚塘尾水治理經驗,推動廣東漁業綠色生態高質量發展
記者從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該廳昨日在中山召開學習推廣中山市魚塘尾水治理經驗做法,推動漁業綠色生態高質量發展現場會,總結交流先進地區好的做法經驗,寫好漁業綠色生態高質量發展答卷。
做好尾水治理勢在必行
據介紹,作為水產大省,廣東水產品總產量和水產養殖產量常年居全國首位,2023年產量分別為924.02萬噸、795.7萬噸。全省水產養殖總面積約715.95萬畝,其中池塘養殖總面積約512萬畝。池塘養殖是廣東水產養殖最主要的生產方式。

加快推進漁業綠色生態高質量發展,是切實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推進水產綠色生態發展、全面提升水產質量安全、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和漁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切入點,是做好水產品穩產保供、加快補齊廣東漁業高質量發展短板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漁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謝駿建議,要綜合考慮治理效果、成本和可持續性。推進養殖尾水模式向更加高效、節能環保的方向發展,加大對尾水治理技術的研發和創新。
“中山市的做法扎實管用、科學有效,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各地要錨定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的目標,認真學習借鑒中山經驗做法,強化系統觀念,更加注重精細化管理和因地制宜,更加注重責任落實和建立長效機制。”廣東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劉棕會強調,要示范宣傳推廣綠色生態養殖模式,不斷催生漁業新質生產力;各地要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加強部門協同,在加快漁業現代化、保障水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推進漁業綠色生態高質量發展、促進漁民群眾持續增收致富等方面進一步發揮支撐保障作用。

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中山市有魚塘面積達30萬畝,漁業年總產量近40萬噸,2023年淡水產品產量位居全省第四,漁業產值超96億元。小欖脆肉鯇、三角生魚等漁業品牌享譽全國,小欖、三角鎮分別榮譽“中國脆肉鯇之鄉”“中國生魚之鄉”。
中山市委書記郭文海表示,近年來,中山大力推進魚塘尾水治理,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下一步,中山將率先落實好本次會議精神,進一步抓實抓細魚塘尾水治理各項工作,為全省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據介紹,中山將養殖尾水治理納入市人大一號議案、十項民生實事重點推進,按照“真信、真建、真管、真用”的原則,回答“推而不動、謀劃之困、施工之難、建而不用”等難題。截至目前,該市累計完成尾水治理面積7.8萬畝。

此外,在強化養殖全過程銜接等方面,廣東的一些養殖企業也在不斷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中力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進一步優化“三池兩壩”處理模式,實現養殖用水循環利用;廣州南沙漁業產業園有限公司養殖治污兩手抓,積極推動水產養殖從傳統模式向現代化產業轉變,實現生態經濟“雙贏”;中農國際農業集團(廣東)有限公司構建“蝦魚藻貝”多營養層級養殖模式,降低養殖過程的飼料、排泄物殘留污染,在解決養殖尾水問題的同時增加養殖效益等。
據悉,接下來,廣東將迅速向全省推廣魚塘尾水處理技術,強化組織領導和部門協同,加強科技創新對漁業產業升級的支撐,推動各類資金投入養殖尾水處理,形成政府示范推動、養殖主體積極參與、社會各界普遍關心支持漁業綠色生態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氛圍,努力開創全省漁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葉卡斯 通訊員:粵農軒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廖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