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鄒浩
通訊員 郭夢丹 陳華夏
近日,恰逢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成立30周年,“生命科學在華農”院士論壇在該校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李家洋、陳曉亞、鄧子新、劉耀光、何祖華,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鄧秀新、康振生、姚斌、金梅林齊聚華中農業大學,共話生命科學奧秘。

李家洋院士以“水稻重要農藝性狀的分子基礎與設計育種”為題,深入淺出地展示了水稻株型與產量之間關系的分子機制,為水稻增產開辟了新路徑。其團隊的創新成果-IPA1順式調控區基因編輯材料的創制,進一步闡明了IPA1順式調控區調控穗部表型的分子機制,為突破水稻產量瓶頸提供了新的遺傳資源與研究思路。

康振生院士聚焦“作物病蟲綠色防控與糧食安全”,全面梳理了我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的現狀、挑戰與對策。康院士在植物病理學領域的豐碩成果讓聽眾們對植物病害的防治有更深入的認識,為聽眾描繪了一幅綠色農業、生態安全的宏偉藍圖。

劉耀光院士則以“三系雜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遺傳”為主題,從雜交稻育種的遺傳基礎、細胞質雄性不育基因和恢復基因的克隆和作用機制、細胞質雄性不育基因與恢復基因的起源演化三個方向作了報告,生動展現了植物基因編輯技術的最新進展和技術革新帶來的魅力。

陳曉亞院士圍繞“植物萜類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研究”,對植物倍半萜代謝,尤其是棉酚和輔酶Q生物合成及調控做了系統深入剖析。陳院士在植物次生代謝和生物技術方面的深入研究,為探索植物生命活動的奧秘提供了新視角。

鄧秀新院士的報告“特色資源發掘促進柑橘功能基因組學研究”,通過細胞工程、分子標記技術與常規育種有機結合,成功培育并推廣了多個柑橘新品種,產業應用廣泛并帶動巨大經濟效益。鄧院士用資源發掘過程中的一個個生動故事,帶領現場師生們感受到種質資源發掘的艱辛,也詮釋了農業生命科學研究擁有更加廣闊的天地。

在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成立30周年創新發展大會上,兩院院士李家洋、陳曉亞、劉耀光、康振生、何祖華、鄧子新、姚斌、傅廷棟、張啟發、金梅林,華中農業大學校長嚴建兵,微生物資源庫執行科學家孫明等12位學者還共同啟動了華中農業大學農業微生物資源庫建設。
(圖片由通訊員提供)
(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