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項目背景
連云港是沂、沭、泗河等入海的“洪水走廊”,汛期要承接上游 7.8 萬平方公里的匯水入海,同時也是淡水資源的供給末端。長期以來,連云港市人民政府在水利工程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為流域內其它地區的水資源保障和防洪安全作出了很大貢獻。局限的自然地域條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連云港市的經濟發展。因此,連云港需要更科學的解決方案,合理運用城市建設投資,來解決城市水生態環境方面的民生問題。
為此,連云港建設局委托宜水環境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編制連云港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方案。該方案編制充分吸取了盲目推進的教訓,借鑒了國內外的成熟經驗, 從頂層決策規劃出發,通過對整個城市本底研究和系統分析,確定全市海綿城市建設策略,指明了需要把控的方向、管理任務和關鍵技術指標, 提出了需要規劃協調和設計優化的近期建設項目,制定了科學的管理協調機制、激勵機制和資金保障機制。根據水系地形和城市排水防澇基礎,通過系統分析,劃分了24個海綿城市建設管理分區,選擇了問題突出、工程復雜的老城區龍尾河排水片區為本實施方案的試點區域。
二. 項目目標及技術思路
1、項目目標
連云港市根據本地的研究分析和評估,確定海綿城市建設目的在于更新理念和技術,優化城市管理決策機制和技術體系,綜合前期規劃成果,充分評估城市開發對生態環境和水資源的需求和影響,通過優化協調,避免傳統開發導致的洪澇頻發和水環境惡化,實現健康優美的城市水環境,提升城市環境質量。
2、技術路線
連云港海綿城市建設的技術路線首先需要調查城市的本底情況,掌握支撐城市建設管理的基礎信息;其次在本底調研、分析評估的基礎上,確定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與指標;再次通過規劃協調、建設實施,由點到面、系統推進海綿城市的建設。
圖1 連云港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思路
三. 主要成果
1、海綿城市建設總體實施策略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統籌協調城市各職能部門、開發建設各個環節,具體包括工程建設和制度建設2個方面。
圖2 連云港海綿城市總體建設策略
2、海綿管理分區
根據建城區排水分區和城市建設特征,劃分了24個海綿城市管理分區。考慮生態要素、內澇問題和城市發展特征,確定每區的海綿城市建設控制指標。
圖3 連云港主城區海綿管理分區圖
3、試點區工程體系
結合試點區域的水文、地質、水資源、建筑密度、綠地率、土地利用布局、匯水區特征和LID 設施的功能、經濟性、適用性、景觀效果等因素,具體提出”滲、滯、蓄、凈、用、排“等工程總體布局,包括四大工程體系(水生態修復、內澇風險防治、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雨水徑流源頭LID工程)。
圖4 連云港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工程體系
4、試點區特色工程
(1)河道水生態修復及綠廊整治
對龍尾河兩岸的綠化帶進行改造,將綠帶寬度大于10m的進行駁岸和綠化帶改造,處理河岸兩側雨水徑流,為超標雨洪提供入河行泄路徑,在局部區域打開駁岸生態處理,改善水生態環境,提高景觀價值,改造長度約5.94km,面積59400m2;對綠帶寬度小于10m的,保留原有河岸,改造綠化帶,增加生物滯留帶,凈化周邊道路雨水徑流,改善區域生態微環境,建設長度約2.84km,面積14200m2。
圖5 試點龍尾河沿岸生態護岸與雨水花園布局
(2)骨干雨洪滯蓄工程
試點區為老城區,地勢平坦、低洼易澇點多,建設密度高、可利用空間有限,排水管線大多為雨污合流系統且標準低。考慮現狀內澇點分布以及公共空間的布局,利用2個公園內的調蓄水面,增加區域澇水調蓄能力,減少風險。
郁洲公園新建泄流閘門和排水管道,在獲悉災害性暴雨預報時,與周圍河道預降水位連動,將湖泊水位預降0.5m,騰出調蓄庫容,容納周邊管網系統無法及時排出的地面積澇,降低郁洲北路解放路積澇風險。
蒼梧公園三面環水,新建泄流閘門和排水管道,在獲悉災害性暴雨預報時,與周圍河道預降水位連動,將湖泊水位預降0.5m,騰出調蓄庫容,容納周邊管網系統無法及時排出的地面積澇,降低郁洲路綠園路和東方花園的積澇風險。
圖6 骨干滯蓄工程分布圖
(2)扁擔河日光化改造
扁擔河原有的天然河道,連接龍尾河與西鹽河。在城市化進程中,扁擔河被埋入地下,僅剩余約320m長的河段被加蓋為暗渠。扁擔河原有的匯流區被管網化后,文昌路大慶路等區域的道路需繞道接入龍尾河,造成積水內澇、雨污溢流污染問題突出。將320m長,均寬15m的扁擔河進行生態改造,拆除通灌南路至龍尾河一段的3孔2m*2.5m暗涵,重新鋪設2孔2m*1m暗涵。上面做成下凹式綠化開放空間,拆除扁擔河暗涵兩側的臨時建筑,修建地下雨水箱2m*1.5m*100m,收集周邊地塊的雨水徑流,用于綠地灌溉和雜用水。
圖7 扁擔河日光化改造景觀效果圖(暴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