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水信息學教授伏廣濤將城市水務管理模式分為四個階段:數千年前人們在古城周邊開鑿人工河道是以經驗為中心的第一代;15世紀開始,西方國家逐步形成對于水的研究理論,開啟以實驗和理論為中心的第二代;19世紀50年代后,形成以計算機為中心的第三代;進入以數據為中心的第四代后,人機交互成為基礎,決策將實現自動化。
“人工智能可以將水務系統中傳感器和攝像頭收錄的監測結果、圖像影像等海量數據背后的價值進行充分挖掘,通過人工智能分析實現風險預測、自動化控制、智能決策、故障預測等。”三峽上海院AI創新團隊負責人徐濤表示,“人工智能+水務”大有可為,三峽集團在新能源、水電等行業的數字化經驗可以在水務行業創造性應用。
據了解,三峽集團正在人工智能管網缺陷識別技術、基于圖像識別的水質監測技術,以及生態環保行業大模型開發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由重慶三峽生態環境技術創新中心研發的“Gecko I”物聯網多功能管道機器人,可以實現對城市管道“疾病”及“修復”的全面可視化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