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與城市建設學院辦學歷史溯源于1958年福建建筑工程專科學校開設的工業設備安裝專業和給水與排水專業。1978年設立建筑機械專業科(中專),開設建筑機械專業,1992年成立建筑設備工程系,1999年開設環境工程專業,2002年更名為環境與設備工程系,2013年組建成立生態環境與城市建設學院,2015年開始先后招收暖通燃氣與市政工程、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等方向碩士研究生,2021年獲批資源與環境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并于2022年開始招生。學院歷經60余年發展,在建筑機電、工程設備和生態環保等領域培養了8000余名各類人才,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學院現有專任教師75人,擁有博士學位教師56人,“雙師型”教師占比55%以上。專任教師中,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省優秀教師2人,教授12人、副教授35人,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研究生導師45人。學院聘有中國工程院院士、閩江學者講座教授、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行業企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等兼職專家學者23人。
學院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132人,其中包括在讀碩士研究生108人,設有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環境工程3個本科專業和資源與環境專業(環境工程領域和安全工程領域)、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方向)、土木工程專業(市政工程和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方向)和土木水利專業(市政工程和人工環境工程方向)等碩士研究生專業。學院依托土木工程和環境科學與工程兩個一級學科,致力于培養能夠引領生態環保、建筑環境以及人居健康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2018年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被確定為省級應用型培育學科。
學院緊扣“區域性、應用型”辦學定位,瞄準福建省主導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需求,依托國家級和省級教學平臺,積極開展教學改革與創新。現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個,省級一流課程18門,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項目11項。近5年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校級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校級一等獎1項,校級二等獎3項。擁有福建理工大學—新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和給排水與暖通空調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福建省高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環境工程專業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面向海西建設環境與市政工程應用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化工安全與環保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5個省級教學平臺,與智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智慧水務產業學院”。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通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土建類專業評估認證,環境工程專業通過中國工程教育認證。
學院主動聚焦區域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需求,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擁有福建省水污染阻控與系統智能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室內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綠色節能環境材料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建筑新能源與節能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等6個省級、2個市級科研平臺。近五年,學院獲批國家級科研項目(課題)12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2項),省部級項目54項,市廳級項目29項,獲批科研經費超過5700萬元;榮獲福建省科技進步獎8項,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獎2項,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項;獲得授權專利或軟著154件(其中發明專利102件);發表高水平論文304篇。
學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近五年,學院學生在各級各類科創競賽中共獲得國家級獎項125人/次,省級獎項54人/次。獲得“深水杯”全國大學生給排水科技創新大賽特等獎、“創青春”中國青年互聯網創業大賽銅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數學競賽二等獎、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全國二等獎、高等院校第六屆綠色建筑技能大賽一等獎、雪人杯第十八屆中國制冷空調行業大學生科技競賽二等獎、第六屆大學生可再生能源優秀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等獎項。在專業教師指導下獲得專利授權30項、發表論文32篇。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獲得國家級項目立項22項,省級項目立項41項。文體實踐方面,近五年學生獲得國家級獎項3項,省級獎項21項。獲得第十七屆中國大學生啦啦操錦標賽一等獎,全國第七屆大學生藝術展演舞蹈二等獎,福建省第十七屆運動會啦啦操比賽(大學生部)“集體技巧啦啦操”項目冠軍,2022年福建省第十七屆運動會(大學生部)跳繩比賽女子3*40秒交互項目第七名,智慧水務“河小禹”專項實踐團隊多次獲得福建省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團隊稱號。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本科生初次就業率穩定在90%以上,初次簽約率保持在80%以上,初次就業率和初次簽約率穩居省內同類專業前列。
新時代新征程,生態環境與城市建設學院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學院高質量發展,為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理工大學作出新的貢獻。
(數據更新至202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