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中國環保行業發展的研究中,青山研究院始終保持與業內企業家、創業者以及資深從業者的高頻與深入交流,共同客觀分析當前的現狀與挑戰,力求呈現行業的真實面貌。
在這篇分析文章中,沒有對上市公司進行排名,因為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把所有不同賽道不同商業模式的公司放在一張表上進行排名,不是容易的事兒,更不是這篇文章要做的事兒。不過,我們會把整體的關鍵數據呈現給大家。
本次樣本研究數據顯示:
環保國企前10名營收合計達596億元,凈利潤125億元;
環保民企前10名營收高達853億元,凈利潤卻僅為74億元。
此20家企業的凈利潤總和,占149家企業凈利潤總額的77%。
此外,43家環保上市公司進入虧損狀態。虧損前10名的環保企業總虧損高達36億元,其中包括5家國企(虧損17億元)和5家民企(虧損19億元)。
財報背后反映出的不僅是行業數據的現實,更透露出多數環保企業面臨的深層困境。這些困境不僅是企業發展的難題,更是整個行業未來的關鍵節點。
本次專題研究所產出的內容分為上下兩篇。本文為上篇,聚焦剖析與呈現現狀與挑戰。
說明:本文選取了深滬兩市149家以環保為主業的上市企業作為研究樣本,其中包含水、固、氣、土專業領域的公司,也包含業務涉及多領域的綜合型公司,企業屬性包含國企和民企,樣本在營收、利潤以及市值等數據維度均具有代表性。
國企的現狀與挑戰
優質資產助力生存
增長模式亟待突破
基于2024年第三季度149家環保上市公司的財報分析,國有環保企業依然是行業中的“穩定器”。
這些企業憑借運營類資產的優勢,展現出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尤其是在污水處理、固廢管理等項目中,國企為環保行業構建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這份穩健背后,也逐漸顯露出增長瓶頸——在今天的市場環境下,傳統的資產收益已無法持續支撐未來的增長,國企要想保持長遠的競爭力,必須進一步拓寬視野、積極創新。
從財報分析來看,國企的抗壓能力主要源于其現金流的穩定性,但近年來隨著環保行業從增量市場轉向存量競爭,資產同質化的問題愈加明顯。
舉例來說,某大型污水處理國企依托多年積累的項目資源穩步增長,過去財報顯示了不錯的利潤表現。然而在2024年第三季度的報告中,凈利潤增速逐漸趨緩,這正是傳統資產收益走向瓶頸的信號。
這些運營項目本身的盈利空間有限,加之行業內部競爭加劇,同類型項目利潤空間壓縮,這些都對國企提出了新的挑戰。
本次研究顯示,當前環境下,除了對新業務拓展的關注,如何有效整合和提效現有的優質存量資產也顯得極為必要。相比尋求外部增長,國企通過整合內部資源、優化存量資產的運營效率,能更快速地實現收益提升。
一些國企正逐步梳理現有項目,集中資源于具有較高產出的優質資產,淘汰低效資產,以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運營效益最大化。這種整合不僅減少了資源分散帶來的管理難度,還可以集中資金與技術支持,形成穩定的盈利來源。
另一方面,提效成為國企進一步挖掘存量資產價值的關鍵路徑。例如,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傳統項目的管理效率,在水處理和固廢管理等業務中,導入智能監控系統和數據分析技術,不僅降低了日常運營成本,也顯著提高了資產的利用率和服務質量。
這種存量資產的提效升級,使得國企可以在不增加新資產投入的情況下提升整體效益,為后續的市場競爭積蓄力量。這種“內生式”增長路徑,為國企在環保行業的新階段中保持穩定和競爭力提供了務實的解決方案。
盡管政策調整未直接帶來顯著的盈利增長,但國企在資源稟賦和市場定位上,具備挖掘新業務的基礎。
例如,一些國企正逐步探索環境數據管理、智能監測等高附加值服務,通過拓展核心業務應用,延伸至精細化的環境管理領域。這種從傳統項目向新型服務的過渡,使國企能夠在當前競爭格局中尋求差異化突破,以提升整體收益的穩定性。
此外,從融資角度看,國企的現金流和信用評級優勢為創新提供了良好的資金基礎。財報顯示,部分國企通過綠色債券等渠道進一步拓寬了融資渠道,為發展創新業務提供了良好的支撐。
然而,在創新項目的資金分配上,國企表現出了較為保守的特點,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前沿業務上的靈活性,也影響了企業的創新效率。未來,若能進一步提升在資本配置上的靈活性,國企有望在創新業務的競爭中大大提升反應速度和市場優勢。
總體而言,國企的“穩”與“進”之間存在張力,也蘊藏著機遇。在現有資產優勢的基礎上,通過對市場需求的深度理解,探索高附加值的業務模式,國企有望在未來的環保行業中持續發揮“穩定器”作用。
正如部分成功試點的企業所展現的,國企不乏突破能力,關鍵在于如何將穩健優勢轉化為創新動力,實現收入模式和管理結構的優化調整。
民企的現狀與挑戰
“臥床不起”的增長
“薄如蟬翼”的利潤
2024年第三季度財報清楚地表明,民營環保企業正面臨著業務增長和利潤空間的雙重壓力。過去,憑借市場敏銳度和靈活性,民企在環保行業中逐步扎穩腳跟,但市場變化的加速讓許多民企陷入了“疲于奔命”的狀態。
財報顯示,不少民企的收入增長已連續三年放緩,而利潤也被擠壓到“薄如蟬翼”的地步,這讓不少企業感到前路漫漫,如何持續創新并提升競爭力成為棘手的難題。
一位民企高管在業績會上坦言:“增速下降、利潤受限,我們面前擺滿了‘天花板’。”以一家專注水處理的知名民企為例,這家公司在技術創新上一直不遺余力,過去幾年通過市場新拓展和技術升級保持了較快的增長。
然而,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訂單增量出現下滑,利潤率也因競爭激烈而下降。這并非個例。行業中,類似的情況逐漸普遍化,市場飽和、政策扶持減少、新增需求下降,使民企的增長勢頭明顯放緩。
利潤率的持續走低成為另一大挑戰。環保行業的利潤率本就不高,加上激烈的市場競爭,許多民企為了爭奪市場不得不降價接單。這種價格戰雖可拉近客戶距離,但同時也壓縮了原本就有限的利潤空間。
某家固廢處理民企的財報數據顯示,由于頻繁降價,其凈利潤較去年同期下降55%。在競爭面前,過度壓縮利潤已讓許多企業不堪重負,財報里的利潤數字,幾乎可以看作是企業在價格戰中的“戰損”。
更為棘手的是,創新投入也在這種內外夾擊下遭遇瓶頸。民企雖有意愿在技術上有所突破,但現實中由于資金和人力限制,創新的步伐顯得相對遲緩。
財報顯示,不少民企的研發費用在總支出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部分企業甚至在關鍵技術上“減速前行”。譬如,有些企業試圖在智慧水務、自動化廢物處理等領域開辟新市場,但由于投入不足,這些項目進展緩慢,尚未形成顯著的市場優勢。
面臨增長乏力和創新受限的雙重壓力,不少民企正努力尋找突圍路徑,但路漫漫,依然充滿挑戰。
第三季度財報不僅反映了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更體現出民企在“成本之上,增長之下”的困境中如何找到一個平衡點。未來,如何通過提升技術含量、合理布局市場、強化服務差異化,將決定民企能否在環保行業的激烈競逐中保持一席之地。
混改企業的現狀與挑戰
歷史包袱纏身
調整與轉型之路步履維艱
2024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多數混合所有制環保企業在調整和轉型中步履維艱。混改初期,大家都期待這些企業能夠釋放出更高的市場活力,但現實卻沒有那么樂觀。
大多數混改企業肩負著過往積累的歷史包袱,內部架構復雜,戰略方向模糊,導致它們在市場中“左支右絀”。財報一攤開,數字間透出的似乎是一幅“背著包袱上路”的景象,企業發展陷入了資源消耗而未見成效的循環。
以一家在固廢處理領域混改較早的企業為例,幾年前的改革讓它獲得了資本支持,員工持股等機制也曾一度提振了公司士氣。然而,2024年財報顯示,盡管收入小幅增長,公司的凈利潤卻幾乎沒有變化。這一現象的背后,正是其運營成本不斷攀升、部門協作不暢的結構性問題。
這家公司在新的市場中沒能靈活調整業務,因內部決策鏈較長、流程復雜,未能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市場機會錯失、項目推進受阻等問題,在這家公司的季度報告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從財報還可以看出,不少混改企業的戰略方向搖擺不定,處于調整“過渡期”。一方面,它們希望在市場化中找準位置,擺脫過去的“政策依賴”;另一方面,由于內部利益格局復雜,改革舉措往往難以推行,資源投入顯得“力不從心”。
以某資源回收企業為例,近幾年一直計劃將業務拓展至下游市場,試圖構建全產業鏈布局。然而,2024年第三季度數據顯示,由于內部資源分配問題,公司的相關業務尚未落地,財務上反映出“投入無產出”的困境。這種“想做卻做不了”的情況在混改企業中普遍存在。
另外,在青山研究院的調研和訪談中,我么還看到了混改企業在資源整合上的難題。許多混改企業擁有相對多元的業務板塊,但由于各板塊之間協作有限,難以形成“1+1>2”的效應。內部溝通機制和管理結構的復雜性,直接影響了它們的資源整合效率。
一些混改企業的財報顯示,盡管總收入呈現增長,但因板塊間缺乏有效協作,盈利能力并未同步提升,甚至部分項目出現了相互制約的情況。這種“內耗”進一步拖慢了企業的改革進程,使得“混改”這一戰略目標難以真正落地。
面對這樣的局面,混改企業的突破口在于如何有效減負,理順內部機制。某些企業在財報中也給出了應對措施,比如建立更加契合業務特點的管理架構、精簡決策流程,以期提高市場反應速度。
但這種結構調整往往需要時間,并且在利益格局未完全調整的情況下,也可能面臨內部的反彈和磨合。
可以說,混改企業的財報中,映射出的正是它們在改革路上的艱難探索,這種調整不僅僅是管理結構的改變,更是對企業文化、資源配置和市場定位的一次全方位校準。
總體來看,第三季度的財報為混改企業的發展現狀提供了一個“放大鏡”,讓我們看到了它們在復雜環境中前行的不易。
未來,混改企業能否真正實現市場化,關鍵在于如何平衡歷史遺留問題和現實發展需求,找到適合自身的增長模式。對它們而言,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捷徑,而是一條充滿考驗的長路。
資本市場寒意漸濃
部分環保企業面臨生存考驗
并購需求旺盛
但優質資產稀缺讓整合難以落地
積蓄韌性
成就長久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