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賦能生態環境保護:我國政策發展與實踐進展初探
原創 風景園林五所 清華同衡規劃播報

導 讀
在全球氣候變化與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背景下,清潔能源利用、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修復成為改善生態環境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和實現“雙碳”目標,需要統籌推進能源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等多個方面,涉及行業多、投資周期長、融資需求大,發展綠色金融既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生態環境部、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四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發揮綠色金融作用 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從加大重點領域支持力度、提升綠色金融專業服務能力、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強化實施保障四個方面提出19項重點舉措;意見明確提出“圍繞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重點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生態保護修復等重點領域,搭建美麗中國建設項目庫,有效提升金融支持精準性”,進一步展現了綠色金融在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重要性和實際需求。
本文通過梳理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中綠色金融政策與實踐的發展歷程,重點總結與探討在新時期背景下最新政策文件對于綠色金融助力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方向指引與具體舉措。
一、綠色金融的概念與主要類型
在2016年發布的《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中,綠色金融定義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
目前,綠色金融工具涵蓋了傳統金融工具的綠色化,如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證券和綠色發展基金等,也包括作為環境經濟管理工具的新型環境金融產品,如可交易的排污許可證、環境責任保險、環境類公私合作(PPP)和碳金融等。
二、綠色金融相關政策發展
2.1 國家層面積極鼓勵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綠色金融發展與創新
隨著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深化及“雙碳”和“美麗中國”目標的提出,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政策文件。在綠色金融服務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重點以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為目標,涵蓋政策保障支持、市場機制構建與金融產品創新等方面。

國家層面生態環境領域綠色金融相關政策
2.2 多項文件的出臺為我國綠色金融體系的構建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自2007年發布《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以來,中國人民銀行等相關部門相繼發布了一系列政策和規范性指導文件,為構建統一、國際接軌、可執行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提供了支持。

綠色金融主要政策與規范性文件
2.3 綠色金融政策與規范性文件發展歷程
我國綠色金融政策與規范性文件的發展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初步探索期、綜合體系構建期、深化推廣期。
(1)初步探索期(2007-2015年)
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在2007年發布了《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和《節能減排授信工作指導意見》,引入綠色金融概念。自2012年起,銀監會(現已并入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和發展改革委員會辦公廳陸續發布《綠色信貸指引》、《綠色信貸指導原則》和《綠色債券發行指引》,鼓勵銀行和金融機構發展綠色信貸,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逐步規范。
(2)綜合體系構建期(2016-2018年)
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構建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和碳交易等在內的綠色金融體系。2017年起,在廣東省、浙江省、江西省、貴州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地開展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工作。
(3)深化推廣期(2019-至今)
自2019年,通過發布《綠色貸款專項統計制度》(修訂版)、《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等文件,推動綠色金融標準化和國際化;為加強綠色保險與環境信息披露規范化,發布了《關于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等文件。逐步加強新時期背景下,綠色金融體系的深化推廣與規范化發展。
三、綠色金融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實踐
3.1 中國是全球綠色金融的重要市場之一
在2024 ESG全球領導者大會上,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張蓓演講指出,中國已躋身全球最大的綠色金融市場之一,綠色債券規模居世界前列,綠色保險、基金等產品快速發展;截至今年6月末,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34.76萬億元,境內綠色債券存量大概2萬億元。
3.2 綠色能源與環境保護等領域已形成較成熟的綠色金融產品供給模式
我國在清潔能源開發、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污染治理和節能節水等領域,已形成較成熟的綠色金融產品供給模式。這些模式綜合考量投資需求、回收周期和投資風險,提供適用的綠色金融產品。

綠色能源與環境保護領域主要綠色金融產品供給模式(根據《綠色金融需求與綠色金融工具》整理繪制)
3.3 以生態資源保護利用為核心的項目是新時期綠色金融發展的重點與難點
相比綠色能源和環境保護,以生態資源保護利用為核心的項目具有基礎性、公益性和長期性。這類項目,如棕地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高風險、低回報和長回收周期的問題,生態和社會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的難度較大,盈利性和可持續經營性存在潛在風險。此外,生態產品的價值轉化環節仍需完善,尤其是在生態效益價值核算和市場交易機制構建方面;生態資源定量化價值核算中,特別是間接性或虛擬性生態價值評估,仍需完善科研成果轉化與多類型生態產品的市場交易機制。
3.4 部分生態資源保護利用類項目的地方性實踐已形成示范性成果
近年來,各地在生態資源保護與利用的綠色金融領域積極探索,特別在具有中國特色的“兩山”轉化實踐中,展現了地方特色和政策創新,探索了定制化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模式。根據自然資源部發布的四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及國內其他實踐案例,生態資源保護利用類項目的綠色金融實踐與創新主要涉及碳金融、生態保護補償、礦山生態修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

綠色金融支持生態資源保護利用類項目的典型案例(注:資料來源自中國自然資源部發布的第一批到第四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http://gi.mnr.gov.cn/202004/t20200427_2510189.html;http://gi.mnr.gov.cn/202011/t20201103_ 2581696.html;http://gi.mnr.gov.cn/202112/t20211222_2715397.html;http://gi.mnr.gov.cn/202309/t20230913_2800125.html)
(1)碳金融產品主要涵蓋基于“雙碳”目標的碳核算、碳減排和碳匯交易等
碳金融主要圍繞“碳匯”這一準公共性生態產品,涉及碳核算、減排和交易。政府通過法律或行政手段實施總量控制,并將其標準化為“指標”和“配額”產品,通過市場交易實現價值。例如,廣州市花都區依托關東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碳普惠制試點,開發公益林碳普惠項目,依據《廣東省森林保護碳普惠方法學》進行了林業碳普惠核證減排量的第三方核算,并參與了廣州市首個成功交易的林業碳普惠項目;福建省三明市借助國際核證碳減排(VCS)項目交易與福建林業碳匯(FFCER)交易試點等管控規則和自愿減排市場,開發了以林業碳匯收益權質押的“碳匯貸”等綠色金融產品,探索開展林業碳匯產品交易。

福建省三明市林業碳票(圖片來源:自然資源報https://news.qq.com/rain/a/20211225A01UM500?suid=&media_id=)
(2)生態保護補償聚焦生態價值核算與補償機制
具規模的自然生態要素為區域提供重要服務,通常由政府通過轉移支付和財政補貼進行“購買”或開展生態補償。國內目前的實踐主要包括生態價值核算與生態補償機制,例如,湖北省鄂州市通過與華中科技大學合作探索生態價值核算方法,統一計量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各類服務和貢獻,同時出臺了《關于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引導生態補償機制構建;江蘇省蘇州市建立了針對各類自然生態要素的生態補償機制,以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采購”公共性生態產品;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青山村通過“善水基金”信托支持水源地保護和綠色產業,建立多方參與的可持續補償機制。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青山村(圖片來源:余杭發布政務號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438079)
(3)生態修復類項目以申請綠色貸款為主,同步探索成立生態基金等形式吸引社會資本
生態修復類項目工程量大、資金需求多,申請國內外金融機構綠色貸款是目前綠色金融支持該類項目開展的主要途徑,例如,亞洲開發銀行通過貸款的形式支持廣西賀州可達山礦區生態修復及可持續發展項目;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通過投放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貸款的形式支持內蒙古東勝煤田納林廟煤礦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項目。此外,國內也有探索成立基金會的形式吸引社會投資支持生態修復工程的實踐案例,例如,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項目,是由縣財政出資、聯合其他合作銀行籌措資金成立生態基金,引入社會投資2.44億元。

廣西賀州可達山礦區生態修復及可持續發展項目(圖片來源:賀州綜合https://news.sohu.com/a/579260990_121123826)
(4)我國生物多樣性金融產品在綠色金融市場中占比較小,尚屬于起步階段
我國綠色金融市場中生物多樣性的金融產品占比較小,但已有金融機構開發了相關的綠色金融產品。2021年9月,中國銀行發行了一筆兩年期生物多樣性主題綠色債券,共募集資金 5.8 億美元,用于我國陸地與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還創新了包括以支持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區建設的收費權質押貸款,緩解野生動物保護與肇事、支持茶園污染防控的各類自然專項保險等產品。例如:浙江省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目標,探索了以地役權改革為基礎的抵質押貸款、野生動物肇事保險以及將GEP評估納入利率考量的綠色信貸等實踐。

浙江省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圖片來源:百祖山國家公園官方網站http://www.bszgjgy.com/index.html)
四、最新政策文件對于新時期綠色金融助力生態環境保護探索方向的指引
《關于發揮綠色金融作用 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新時期綠色金融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探索指明了方向。《意見》強調,應加大在美麗中國先行區、綠色低碳、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修復等重要區域與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聚焦區域性生態環保項目、碳市場、資源環境要素、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項目、多元化氣候投融資、綠色消費等關鍵環節和領域。同時,還提出了提升綠色金融專業服務能力、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強化實施保障等重大舉措。

《關于發揮綠色金融作用 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中的重要舉措
在新時期,綠色金融發展應基于現有體系和實踐成果,以《意見》為指引,聚焦三大方向:全流程評估與核算標準體系構建、多樣化金融產品創新、政策保障與風險防控。
4.1 全流程評估與核算標準體系構建
《意見》提出,要完善配套基礎制度,推動建立統一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健全碳核算標準和方法;優化激勵約束機制,對綠色金融政策實施情況開展評估。針對具有典型性的生態環境保護項目,需構建項目全過程監管體系,加強進度與效果管控;建立生態資源價值核算體系,加強生態產品價值量化評估,特別是典型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定量評估的科研成果向實踐應用轉化與推廣,明確指標算法、數據來源和統計口徑,完善基于生態價值核算的價格評估體系,促進市場化交易。
4.2 多樣化金融產品創新
《意見》強調,要著力提升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服務能力,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聚焦關鍵環節和領域,加大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力度。金融機構應結合地方綠色金融體系與生態環境保護項目特征,從生態產品的多元性與價值轉化風險管控的角度出發,積極探索具有典型特征或地方特色的金融產品及組合模式。
4.3 政策保障與風險防控
《意見》提出,要強化實施保障,發揮各部門政策協同合力,完善政銀企對接平臺和政策保障體系,健全風險防控機制,加強對重點領域項目融資情況的監測分析。應引入風險補償機制,通過完善綠色金融信息披露機制,加強對項目實施情況與其他風險的監測分析,為加強風險管理提供依據。同時,完善市場化綠色保險機制,引入退出機制,以財政貼息、融資擔保、風險準備金補償等激勵方式,吸引金融機構參與。
五、總結與展望
作為全球重要的綠色金融市場之一,我國已初步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特別是在綠色能源和環境治理領域,形成了成熟的產品供給模式,并陸續出臺了相應的政策與規范性文件保障實施。同時,圍繞生態資源保護利用類項目,開展了本土化特色化的創新實踐。
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以實現“雙碳”目標與建設美麗中國為重要任務,應貫徹《關于發揮綠色金融作用 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的主要舉措,鞏固已有綠色金融產品與供給模式,強化生態資源保護利用導向的綠色金融產品的開發與創新。通過評估體系構建、市場交易機制完善、多元化產品組合創新與政策保障等方面入手,充分發揮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專家與其他利益相關者在各環節的作用,完善實施保障機制,加快構建適應新時期需求的綠色金融體系。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是長期參與城鄉規劃設計實踐、聚焦城鄉人居環境全領域研究的綜合型企業,企業依托清華大學強大的學科群與智庫團隊支撐,為國家部委級政府、投資企業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作為政府智庫,清華同衡多專業協同與多領域實踐的優勢能夠通過綠色項目評估、政策咨詢、可持續發展規劃設計以及參與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標準體系制定相關專題研究等業務內容,在前期評估、策劃、規劃設計與實施等環節,提供多尺度、多視角、陪伴式服務,助力政府在綠色金融項目中的探索與實踐。
參考文獻
[1] 陳海燈.金融視角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究[J].海南金融, 2023 (02).
[2]馬中,陸瓊昌,敦虎.綠色金融需求與綠色金融工具[J].中國生態文明,2016 (01).
[3]鄧建中.金融支持“兩山”轉化的上饒樣本[J].中國金融,2024 (08).
[4]藍虹.綠色金融與錢江源國家公園(系列文章)[J].金融博覽,2023 (05)- 2024 (08).
[5]陳婉.金融機構如何應對生物多樣性風險?[J].環境經濟,2023 (05).
[6]滕玥.金融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J].環境經濟, 2022 (21).
[7]王方琪.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 金融創新是關鍵[J].中國銀行保險報,2023.
[8]王方琪.出臺生物多樣性友好型投融資活動目錄[J].中國銀行保險報,2022.
清華同衡 風景園林研究中心
風景園林研究中心是清華同衡的核心業務部門之一,是以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為主要業務的專業機構,下設4個綜合設計所和2個研究室。
風景園林研究中心采用開放型合作方式,跨學科聯合,廣泛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秉承清華同衡“家國情懷,行穩致遠”的企業精神,在“生態文明,美麗中國”政策指引下,提供美好生態人居環境的系統解決方案,以“世界眼光、中國特色”的多專業、跨學科的專業統籌能力,面向多領域客戶需求,長期探索建設高校企業型智庫,為國家部委辦、各級政府、企事業機構等提供研究和咨詢服務,業務涉及風景園林規劃、生態安全格局專項規劃、生態保護與修復專項規劃、綠地系統規劃、綠道系統規劃等生態景觀類專項規劃與設計工作,提供規劃——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現場技術指導的全方位一站式全流程服務。中心完成了以2019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為代表的國家級重點項目,充分展示了綜合統籌能力,榮獲國內外獎項累計近200項。
相關鏈接
原標題:《綠色金融賦能生態環境保護:我國政策發展與實踐進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