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20日上午,第四屆中國節水論壇在山東濟南勝利開幕。本屆論壇由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主辦,大禹節水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中國農工民主黨山東省委員會、山東省水利廳、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大禹節水農水集團華北總公司承辦,農業農村部智慧農業節水灌溉裝備重點實驗室等多家單位聯合協辦。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何維出席開幕式并致辭,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務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光謙作主旨演講,山東省委書記林武致辭。

開幕式上何維指出,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十周年,本屆論壇共話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大業,共商節水優先治理大計,共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大略,既是深入學習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有力踐行。我們要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治水思路,自覺貫徹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舉措,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優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機制,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中國節水論壇已成為凝聚共識、產生合力的重要參政議政平臺,希望深入研討交流,為黃河流域乃至全國的節水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共同為中國節水事業作出貢獻。

王光謙在《水圈科學助力黃河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旨演講中,暢談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治水重要論述的體會,從水圈科學的理論基礎、以水定綠助力三大戰役、空中水資源開發與利用、水生態價值實現途徑四個方面闡述了助力黃河生態文明建設的實現路徑,呼吁加強對水生態價值的研究,實現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王光謙提出,節水工作并不是孤立的,必須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實現節水與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林武在致辭時對長期以來關心支持山東發展的各界朋友致以最衷心的感謝。林武指出,山東地處黃河下游,是黃河流域唯一的沿海省份,近年來,山東牢記囑托,全面貫徹總書記關于治水的重要論述,深入實施黃河重大國家戰略,通過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強化節約集約用水,加快節水產業培育,推進節約用水集成改革,扎實做好節水大文章,努力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本屆論壇為我們加強交流合作搭建了重要平臺,山東愿與大家攜手,共同推進節水事業發展和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實施,為全國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李良生在致辭中表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治水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治水領域的具體實踐,是解決我國水問題的金鑰匙。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保障國家水安全重要講話十周年,水利部將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治水思路和關于治水的重要論述,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和節約用水條例,全方位貫徹“四水四定”原則,加強頂層設計,落實總體謀劃,聚焦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加快推動節水事業高質量發展,大力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能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李良生指出,中國節水論壇為全社會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關于治水論述、落實節水優先方針搭建了重要的交流平臺,希望與會專家圍繞論壇主題深入交換意見,貢獻智慧,凝聚共識,為我國節水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夏更生在致辭中表示,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用水大戶,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是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然要求。近年來,農業農村部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發展高效節水灌溉,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經濟、管理等措施,因地制宜推廣先進實用的農業節水技術,建立健全農業節水管理制度,取得了顯著成效;山東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三農”工作中地位重要、功能特殊,農業農村部將繼續大力支持山東,建設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進一步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夏更生指出,中國節水論壇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思路的重要行動和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十四五”農業節水任務全面落實,展望“十五五”節水農業發展前景的重要活動,對于進一步促進我國水資源高效利用,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加快構建節水型社會,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張建云以“國家水網工程有關問題討論”為主題,從建設國家水網、中國用水現狀、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建設三方面分析探討了國家水網工程有關問題。他詮釋了加快國家水網建設是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更大范圍實現空間均衡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生態環境累積欠賬、實現綠色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有效應對水旱災害風險、高標準筑牢國家安全屏障的迫切要求。
張建云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有些地區農業用水和生產用水已出現或接近用水峰值,隨著城鎮化和高質量發展對生活生態需水的進一步增加,生活用水和生態用水在未來一定時期內仍將呈持續增加的趨勢。并提出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是黃河流域生態保障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不可或缺的基礎支撐;東中線工程適當向黃河上中游調整分水指標是可行的,但分水方案的調整要堅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大穩定、小調整”原則;國家水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35年國家水網的主骨架和大動脈逐步形成,國家水網“四橫三縱”主骨架缺少西線工程是不完整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需要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水資源的支撐和保障,應加快推進前期工作。

康紹忠以“中國農業節水十年”為主題,分析總結了近十年我國農業節水取得的成就,闡述了農業節水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并提出促進農業節水高質量發展的建議。他指出,食物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本保證,水安全是食物安全的根本保障,但是,我國水資源短缺仍是國家食物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短板,而且農業用水占比很高,用水效率提升還有較大空間,有著巨大的節水潛力。
康紹忠針對農業節水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加強基礎數據長期監測,建立農業節水評價指標體系與考核評價標準;二是繼續落實“四水四定”,遏制水資源緊缺區灌溉面積盲目擴張,發展適水農業;統一協調各類節溉工程建設的規劃和實施,充分發揮不同投資的疊加效應;三是強化科技支撐,藏水于技,發展高水效農業,推動農業節水高質量發展等。同時,特別強調,未來要通過推動農業節水基礎的前沿研究、關鍵共性技術裝備的迭代升級,以及應場景的區域技術模式和全鏈條創新來推動節水農業的發展,全面提升農業節水高質量發展水平。

馮起以“西北內陸河區‘自然—社會—貿易’水循環理論與安全調控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為主題,介紹了西北內陸河區“自然—社會—貿易”水循環理論與安全調控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課題設立的背景,交流了研究成果。馮起指出,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對水資源需求競爭矛盾十分激烈,變化環境下西北內陸區水文水資源形勢發生較大變化,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問題十分突出,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開放發展成為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國家關注西北區域的核心,也是統籌西北區域安全與發展全局的關鍵。水是社會與生態之間的紐帶,理解水循環是水、生態安全調控的關鍵,掌握自然水循環是開展調控的基礎,透析社會水循環是有效調控的核心,理解貿易水循環是良性運行的關鍵。
馮起介紹,率先引進虛擬水概念、原創性提出水足跡概念后,在西北內陸河區“自然-社會-貿易”水循環理論方法體系與新模式,西北內陸河區“自然-社會-貿易”水循環模擬評價與調控技術體系,西北內陸河區水安全戰略構想、生態安全調控應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積極將研究成果轉化應用,擬在新疆實施“節-蓄-調-增-管”水安全戰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以高質量治水支撐新疆高質量發展。

馬永來以“黃河水資源統一管理與調度的成效與做法”為主題,總結了推進黃河流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做法與成效,他指出,黃河流域產業倚能倚重,農業用水占比大,部分地區仍存在用水粗放、用水效率不高等問題,同時,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面臨新的形勢和任務,推動流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必須轉變高耗水發展模式,強化財稅引導和激勵政策,提升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措施的效果。
馬永來提出,黃委將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治水思路和關于治水的重要論述精神,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堅持量水而行、節水優先,深入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利用制度,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資源高效利用、水生態明顯改善的節約集約發展之路。他強調,提升黃河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質效,意義重大、任務艱巨,需要體制、機制、法治、科技多措并舉,需要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同向發力。黃委衷心希望與社會各方面深化合作,齊心協力唱好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為保障黃河流域水安全貢獻力量。

黃紅光以“深入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全面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安全利用水平”為主題,介紹了山東深入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全面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安全利用水平的情況,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建立剛性約束機制,嚴控水資源開發利用上限,通過強化用水需求和過程管理,解決水資源短缺瓶頸制約;二是落實節水優先方針,推動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以國家節水行動引領,轉變用水方式,突出重點領域節水控水和加強非常規水利用;三是構建水網體系,優化水資源戰略配置格局,認識到完善水網體系的重要性,山東率先啟動現代水網建設,成為全國首批黃河流域首個水網先導區,同時構建城鄉一體化農村供水體系;四是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提高水資源綜合利用效能,認識到深化改革是動力源泉,出臺節水激勵政策,實施改革,推動市場化交易,強化法制保障。
黃紅光表示,山東省水利廳將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堅決扛牢水利行業責任,以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利用制度為引領,一體推進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系統治理,不斷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安全利用水平,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楊武杰以“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建設更高水平齊魯糧倉”為主題,提到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寄予厚望,強調山東要建設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山東是農業大省也是水資源相對缺乏省份,年人均淡水資源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6。為此,山東大力發展節水農業,主要有以下舉措:一是著力建設高標準農田,夯實農業生產根基,省政府出臺意見推進農田水利建設、提高投資和建設標準、發展高效節水灌溉,2024年提高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投資標準,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二是著力優化種植結構,發展節水高效農業,立足水資源實際,培育耐旱節水品種,調整種植結構,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三是著力推廣綠色技術,提升用水效率效益,如推廣秸稈還田等措施,應用旱作節水技術,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技術,實施單產提升工程項目;四是著力抓好防災減災,應對山東水患與干旱并存問題,下好監測預警先手棋,推進農田溝渠整治,整合資源提升救援能力。楊武杰表示,山東正在實施主要糧油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建設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山東將以此次論壇為契機,尋求合作伙伴,助推節水農業高質量發展。

王浩宇以“引市場源源活水、潤九州萬萬良田”為主題,介紹了大禹節水從誕生至今,一直專注和深耕節水主賽道,并在沿黃9個省份先后開展了3100多萬畝節水新技術和新模式的創新實踐。大禹節水作為一家深耕農業基礎設施領域三十年、近十年參與了國內重大模式創新項目實踐的企業,大禹節水深知農業基礎設施領域存在技術革新慢、資金籌措難、工程管理設施不配套、運營效率低等突出問題,解決上述問題之根本在于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兩手發力治水思路。通過兩手發力,引入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可以解決農業基礎設施領域技術、資金和效率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市場模式下,資金來源的改變倒逼節水技術的革新和進度;二是通過創新投資融資模式,挖掘潛在收益、拓展增值服務、科技降本增效以及提升專業能力和完善服務體系來解決農田水利公益屬性強、收益低、流動性差的問題;三是推進市場化、專業化、物業化的管理和管家式的運營服務,讓珍貴的水資源和政府的投資更加持久地發揮效益。
最后,王浩宇提到大禹節水的夢想,就是找到一個縣,讓先進的節水裝備和技術解決方案在這里得到系統性的集成和應用,讓這個縣的每一滴水都能發揮它的最大價值。

彭靜以“踐行節水優先,建構河流倫理”為主題。分享了河流倫理產生的基礎、河流倫理的理論基礎、河流倫理與節水優先等。作為一個新課題,河流倫理是李國英部長在去年聯合國水大會上提出的四大倡議之一,要建構河流倫理,維護河流健康生命,實現人與河流和諧共生。
彭靜指出,河流倫理的思想之源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特別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治水重要論述的學理化的總結,主要體現在習總書記《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及《習近平關于治水論述摘編》兩篇報告中。河流倫理研究的是人類與河流的關系,論壇介紹了河流倫理與節水優先之間的關系,節水的困境在于是保障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用水優先,還是保障河流生態系統用水優先。她提出,河流治理保護最根本的問題是要平衡好、和諧好人與河流的關系,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培育生態道德和行為準則,從改變自然、征服自然轉向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要節水優先,提高經濟社會用水效益效率,降低經濟社會發展對河流的依賴,降低人和自然、人類和河流之間的競爭關系,還水于河,讓河流恢復生命,讓流域重現生機。
最后,彭靜用四個“善”字總結了河流倫理的四個基本規范。善待河流,是要尊重自然;善用河流,是要順應自然;善治河流,是要保護自然;善享河流,是要造福人民。不斷建構人與河流和諧共生的新模式,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來源:中國節水論壇
本文源自:金融界資訊
作者: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