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這塊是東風新村的雨水收納地,現在變成了每年舉辦龍舟賽的景觀湖。”黑龍江省大慶市市民李女士談起萬寶湖的今昔對比,感慨良多。
一個小小的入河排污口,見證萬寶湖的蝶變。近日,記者在萬寶湖人大后身雨洪排口看到,規范建立的八字口門內,排污口周邊水體清澈見底。排污口視頻監控攝像頭安裝在一旁,實現24小時可視化監管。
2022年6月,黑龍江省開展了一場自上而下的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僅3個月后,全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順利完成。黑龍江省先后采取“專項行動”“檢視督察”等方式,開展4輪(次)全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回頭看”,堅決查處審批不嚴、排查不全、溯源不準、治理不力等突出問題。
近年來,在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廳“視域、區域、流域、領域、職域”“五域”工作法的引領下,大慶市不斷探索創新“排口+排查+督查+網格+監控+監管”的“一口+”排污口管理體系,筑牢流域治理基石。
1
24小時“天眼” 盯緊455處入河排污口
大慶市入河排污口智能云視頻監控平臺前,大慶市重點污染源監控中心的工作人員正專注地盯著眼前的大屏幕。
伴隨著工作人員輕輕點擊鼠標,覆蓋全市的455處排污口和兩處高空巡查攝像頭的實時畫面一覽無余。
“這是全國領先的集視頻、AI、監測數據、審核備案與執法監管于一體的入河排污口智能管理平臺。”大慶市重點污染源監控中心副主任李偉瑋指向屏幕,“平臺通過‘一張圖’,直觀展示排污數據、報警信息、企業水質監測情況。”
在屏幕下方,各排污口監測數據正在實時滾動更新。“這些數據是平臺系統的亮點之一,我們通過協調多個部門,將視頻監控與大慶市重點排污單位在線監測數據相融合,如有排污口所在的企業自動監測數據出現超標,數值就會顯示紅色,觸發報警機制。”李偉瑋說。
此外,報警機制也引入AI技術,助力入河排污口監管。排污口視頻監控攝像頭的智能球機可以根據AI人工智能算法,對異常排水進行報警,報警類型包括排水檢測、水體顏色異常、漂浮物報警、人行穿越、企業監測數據超標等。
“處理問題的時間得到大幅壓縮!”這是李偉瑋使用平臺以來最直觀的感受。
“在雨天,污水處理廠容易超負荷,出現超標溢流等現象。我們通過監控平臺,提前盯著污水處理廠排污口處水體的顏色,一旦發現變化,屬地負責人立刻動身,原來耗時1—2小時的任務,現在10分鐘內就能抵達現場。”李偉瑋說。
一雙雙緊盯排污口現場的“天眼”,讓非法排污現象無所遁形。
“企業時刻被盯著,行動也會更加自覺。‘天眼’的存在,實現了非法排污第一時間捕獲、第一時間處理、第一時間有結果,大幅提升環境管理效率,有力震懾了非法排污行為。同時,還將沿河傾倒、油井偷盜等現象記錄在案。”李偉瑋說。
此外,記者了解到,大慶市高新區還將上新水污染預警溯源“利器”。高新區將應用污水排放指紋圖譜技術,通過污水“指紋”比對,快速識別水污染排放源,精準鎖定污染“元兇”。
一系列靶向破題,讓入河排污口監管更有力度。近年來,黑龍江省開展排污口規范化建設,定好涉水工業企業導航點位圖、厘好排污企業總排口導流去向圖,系統性掌握排污口全局概貌,重點排污口安裝視頻監控,省級排污口信息化平臺已全部建成,并實現省市縣三級聯網。
2
“兩條腿走路” 提標改造基礎設施
一座“油化之都”,如何推動大型石化企業對污水設施進行提標改造?
在安肇新河流域最大的工業污水排放口——大慶煉化公司工業入河排污口,記者找到了答案。
圖為大慶煉化公司工業入河排污口。程小雨攝
在這里,經過大慶煉化公司污水處理廠“臭氧催化氧化+電催化氧化”處理后的達標工業廢水,正通過入河排污口流向東卡梁泡(當地稱小型湖泊為泡)。
一旁,作為入河排污口“身份證”的標識牌上,排污口類型、編碼、責任河湖長制名單一目了然。安裝在排污口側方的攝像頭,緊盯著現場,將信息接入入河排污口智能云視頻監控平臺。遠處,蘆葦輕輕搖擺,野鴨游弋,組成一幅落日余暉之景。
“我們針對區域特點,完成大慶煉化公司污水治理設施提標升級改造,執行特別污染物排放標準限制。同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擔當,自行改造升級設備,使污染物去除效率大幅提升。2025年,這家企業排放的廢水COD、氨氮將達到地表水Ⅴ類排放標準限值。”大慶市生態環境局水科工作人員劉實說。
2022年,大慶市按照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省生態環境廳的工作要求,加快推進入河排污口的排查整治和規范化建設工作。在排污口整治過程中,倒逼企業進行改造,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水質得到有效提升。
在大慶,一座座老污水處理廠正在重新迸發生機與活力。
圖為航拍東風污水處理廠建設現場。北控水務集團供圖
大慶市東城區第二污水處理廠的入口處,記者看到,一塊電子屏正顯示著水質的實時數據——“出水COD20.92mg/L,出水氨氮0.434mg/L,出水總磷0.137mg/L……”
“這里主要接納和處理了大慶市東城區及薩爾圖區東部部分地區的生活污水,項目采用改良A2O+深度處理工藝。經過提標改造,日處理規模從9.5萬噸提升到11萬噸以上,污水處理廠執行國家一級A排放標準,通過優化工藝運行,實際處理效果明顯優于執行標準。”大慶市北控水務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
在老污水處理廠迎來蝶變的同時,大慶市東風污水處理廠新建項目工地上,人來人往,一片繁忙。這座新建的污水處理廠,預計投用后將增加9萬噸生活污水日處理能力,項目將執行準四類排放標準。
“入河排污口的徹底整治,關鍵在于完善基礎設施。‘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對已經建成的污水處理廠進行規范化管理,提標改造;另一方面,對新建的污水處理廠,提出更合理的排放標準,以科學合理的方式從規劃端布局,讓企業排放更好的水。”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副處長邢潔表示。
3
網格化分類 上交亮眼治水“成績單”
在巡河的路途中,大慶市讓胡路區富強村黨支部書記、村級河長錢玉春時常會和來自大慶油田的河長打個照面。
“咱們登上河長制APP,監測一下周圍,把攝像頭來回旋轉一下。”兩位河長在巡河地段前,交流起工作的日常。
作為一座以石油聞名的城市,用好來自油田企業的力量,提升入河排污口管理效能,是大慶市一直探索的方向。
2023年,屬地政府與大慶油田的“雙河長”網格化管理模式應運而生。
大慶建立“市、縣、鄉、村”對應油田“公司、廠、作業區、班組”的地企四級雙河長制,對排污口規范化建設、排水情況及周邊環境定期巡查,全面提升日常管理效能。入河排污口、放牧點、垃圾點等1300余個重點監測環境要素任務被網格化、單元化、清單化、節點化落實責任,實現“網格劃定、分塊管理、責任到人”。
入河排污口精準化管理,同樣體現在大慶市“一口三分”管理模式上。
“我們根據‘排水季節特征、排口類別特性、入河關聯程度’的不同情況,按照‘分時、分級、分類’原則,對不同時段、不同類別、不同層級入河排污口,采取針對性管理措施。”大慶市生態環境局水科工作人員李關羽告訴記者。
東北地區,寒冬漫長。冬季“查”排污口,大慶摸索出了一套經驗。
“去查企業排污口的時候特別明顯,企業只要排過污水,在冰面上一定有痕跡。”劉實向記者解釋道:“冬天容易‘藏污納垢’,畜禽糞污、垃圾堆在河邊,冬天結冰下雪就看不著了。冬季下雪前,我們會先檢查一遍沿河環境、檢查一批排污口;來年開春,趁著雪化、冰沒化的時候,查一遍沿河環境,這時雪化了,垃圾就藏不住了,冰沒化,面源污染還沒入河;河流徹底化凍之前,再檢查一遍排污口。”
結合季節污染特性,排污口檢查和監測頻次得到差異性調整。“比如在春秋兩季,加強松嫩兩江農田和水產養殖退水管理;夏季,加強城市雨洪排口,以及沿江、沿河泵站排澇管理;冬季,嚴查污水處理廠達標排放;冰封期,對滿足監管要求、無其他污水匯入的灌區排口、城市雨排口等具有季節特性的排口,賦‘冰雪碼’,降低現場檢查頻次,即冰封期實施視頻檢查。”李關羽解釋道。
全面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的成效,反映在大慶市交出的水質成績單里。
2021年—2024年,大慶市水環境質量連續3年改善提升,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幅度達到17.12%,3次位列全國地表水質量變化情況前30名城市。
大慶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王立濤表示,下一步,大慶將堅決落實省委、省政府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部署,扎實做好排污口整治和監管“后半篇文章”,通過進一步推動基礎設施配套升級、持續強化科技賦能、嚴格開展日常監管、提升排口規范化建設水平,徹底管住污染物入河源頭,為全市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改善奠定堅實基礎,提供根本保障。
原標題:《大慶:“一口+”擰緊入河排污“閥門”(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