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新污染物,紹興有“招”
來源 : 浙江日報
潮新聞 記者 孫良 通訊員 王雯 何盈

近日,紹興受邀參加了2024年度中國履行《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技術協調會暨新污染物協同治理技術交流會等多個大會,并作典型分享,新污染物治理的紹興實踐逐漸“出圈”。
對付新污染物這個新鮮事物,紹興已有一定戰績:以第一名的成績入選全國重點管控全氟化合物治理示范區;柯橋區紡織印染行業新污染物治理全鏈條監管創新體系示范試點項目列入全國首批新污染物治理試點,全省唯一;試點開發“浙江省新污染物治理數字化應用”,初步完成化學物質數據庫建設,實現六大類名錄5800余種類物質清單式管理……
新污染物“新”在哪,治理有何難度?紹興又使出了哪些有力招數?

紹興市生態環境局受邀參加2024年度中國履行《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技術協調會暨新污染物協同治理技術交流會,并作交流發言。
打新“怪”難點不少
當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正從“霧霾”“黑臭”等感官指標治理,向具有長期性、隱蔽性危害的新污染物治理階段發展。
所謂新污染物,是指新近發現或被關注,對生態環境或人體健康存在較大風險,但尚未納入管理或者現有管理措施不足以有效防控其風險的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多具有器官毒性、神經毒性、生殖和發育毒性、致畸性等多種生物毒性,主要包括四大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內分泌干擾物、抗生素、微塑料。
“在不知不覺中接觸、會持久性留存、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系統危害不易察覺等,這些特質構成了新污染物的共性特征。”業內人士認為。隨著認識深入,環境監測技術不斷發展,新污染物的類型與數量不斷發生變化。
這種“隱形的污染”,治理并非易事。“涉及行業眾多,產業鏈長,替代品和替代技術研發較難……新污染物的特點決定了治理難度。”紹興市生態環境局土壤和固廢化學品處處長錢弘直言。為此,紹興出臺了全國首個地級市政府層面的新污染物重大行政決策——《紹興市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打出一套協同治理的“組合拳”。
首要任務是摸清新污染物的來源與分布。借助化學物質環境信息調查,紹興完成69個行業、503家企業、2094種具有高風險、高環境檢出的化學物質生產使用情況摸底調查。同時,對全市35家涉重點管控新污染物企業開展環境風險隱患排查,針對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抗生素等創新制定環境風險管控排查指南,對儲存、運輸、生產或加工使用、排放等環節全生命周期開展排查。
“由于新污染物種類多、用途廣,如何充分識別生產使用企業是精準篩查的關鍵。”錢弘坦言。紹興嚴格涉新污染物建設項目環境準入,印發《關于加強新污染物治理和環評銜接工作的通知》,打造智慧環評準入模式,開發浙江“新污染物治理數字化應用”。只要輸入化學物質CAS號、化學物質名稱等關鍵詞,就可以確認是否屬于重點管控新污染物名錄或其他需要管控的名錄,并得到相應的風險管控措施。
前不久,紹興又借鑒“無廢城市”建設先進經驗,在全省率先印發《紹興市新污染物治理職責清單》,梳理明確20個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加快形成齊抓共管工作合力。

11月26日-27日,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一行對紹興市新污染物治理規劃和試點進行調研。
讓“一塊布”更干凈
從一條“河邊布街”起步,到成為國際紡織之都,柯橋通過“一塊布”托起一座城,也生出不少“煩惱”。
來到柯橋區藍印時尚小鎮,這里集聚著柯橋的印染產能,全國三分之一的染色布輾轉于此。近年來,柯橋綠色轉型步履不停,然而,隨著新污染物治理進程的全面推進,一匹匹色彩斑斕的布料背后,一種新污染物——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引起了廣泛關注。
PFAS被用作紡織印染行業的表面活性劑、織物整理劑以及功能性紡織品的防水或防油涂層,導致紡織印染廢水中有一定濃度的PFAS排放。
為做好“清道夫”工作,柯橋從紡織印染行業有毒有害化學品全流程管控入手,打造新污染治理全鏈監管創新體系示范模式。
“針對紡織印染行業工藝復雜、原輔材料多樣、企業廢水排放量大等特征,我們對多家企業進行深入調研,梳理這一行業涉新污染物現狀,并選取11家代表企業,采集廢水、助劑、污泥等樣品,進行非靶向篩查,確定全氟化合物為重點物質,根據監測結果及印染工藝,開展全氟化合物的溯源研究,加強源頭管控。”紹興市生態環境局柯橋分局固管中心副主任洪林告訴記者。
在浙江濱康印染有限公司,白色胚布從生產線的一端進入,經前處理、染整、定型等工藝,在另一端出來后,就染上了各種花色。其中,定型需要使用助劑賦予面料防水、柔軟、阻燃、抗靜電等功能,而使用含氟助劑對面料定型,就會產生PFAS等重點管控新污染物。
在政府部門引導下,浙江濱康印染有限公司積極推動形成綠色低碳供應鏈,加入全球最大的皮革、紡織、服裝和鞋類行業安全和創新化學品數據庫ZDHC(有害化學物質零排放),開展染料助劑無氟化管理,今年已全面實現使用無氟防水劑,所有進入廠區的化學品產品,需有等級認證等合規要求,與其他同類企業相比,大大提升了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公司還根據ZDHC要求,每年對車間原水、外排水開展兩次廢水檢測,檢測ZDHC生產限用物質20項指標,推動危險化學品的零輸入和零輸出。
“紹興正在柯橋區、上虞區選取重點園區(企業)開展新污染物治理試點,形成一批新污染物全生命周期管控創新模式或示范工程。”錢弘介紹。
目前,紹興已成功申報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和世界銀行共同開發的重點管控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治理示范區項目,打造從源頭減量、過程減排到末端治理的新污染物治理模式。

采樣檢測印染工業廢水。
技術支撐是關鍵
印染廢水因其有機污染物含量高、堿性大、水質變化大等特點,被公認為是最難處理的工業污水之一。
在位于柯橋濱海工業區內的紹興水處理發展有限公司,每天,上游印染企業約60萬噸的印染廢水流入這里,經過一道道凈化處理程序后,最終以清澈的姿態匯入江河。
今年上半年,紹興水處理發展有限公司聯合柯橋區新污染物治理試點工作技術支撐單位,對進、出水樣開展連續采樣檢測,完成全氟化合物、短鏈氯化石蠟等多項新污染物的首輪篩查檢測。
“經過檢測,全氟辛酸、全氟丁酸等化合物在通過水處理之后,濃度降低20%-60%,這表明公司現有廢水處理中的高級氧化工藝對部分全氟化合物有一定的協同去除效果。”紹興水處理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楊立峰介紹,目前公司正通過校企合作等形式,積極開展新污染物治理工作,通過在廢水深度處理工程中加入新污染物處理技術并實現工程化應用,確保外排水中新污染物含量風險可控。
新污染物治理,要有治理的意識,也要重視技術的力量,向高校借智便是一條途徑。
去年9月,紹興水處理發展有限公司與浙江樹人學院聯合成立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開展新污染物監測、評估、治理等相關技術研究,并聯合浙江大學等三所高校成功申報浙江省“領雁”研發攻關項目。今年8月,又聯合浙江工業大學紹興研究院開展污水中含氟化合物的監測技術、識別和關鍵控制技術評估、以及含氟化合物高效去除技術的研究。
新污染治理,科技支撐是關鍵。目前,紹興已面向各行業協會、企業、高校院所等征集新污染物治理有關科技研發需求,匯聚各類優質創新資源,形成研發攻關合力。今年10月,《紹興市科技助力新污染物治理專項實施方案》出臺,通過部門聯動實施科技助力新污染物治理專項,圍繞調查監測、風險評估、新產品新工藝替代、清潔生產、污染治理和微塑料治理等七大領域開展新污染物科技專項征集,形成一批適應傳統產業轉型需求的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裝備。
為推動新污染物治理步入“快車道”,紹興還將錨定紡織印染、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醫藥制造、橡膠塑料制造、建筑材料制造、金屬加工、農業養殖等行業典型新化學物質和新污染物產生、使用、廢棄、排放全生命周期,聚焦“篩、評、控,禁、減、治”六方面,統籌科技、生態環境等部門創新資源,集成開展一批項目攻關,持續為新污染物治理探索“紹興路徑”。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