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雨水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
為西海固建設一座海綿城市
本報記者 劉少華《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4月03日 第 05 版)
![]() |
清水河修復后美景。 |
![]() |
絲路公園。 |
![]() |
飲馬河濕地公園。 |
![]() |
人們在九龍公園運動。 |
這是發生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的一幕——
“我們在寧夏固原開展水環境治理時,當地百姓送茶送飯,支持我們的工作。”
“你們主要是采取什么樣的治水方式?解決什么問題?”
政協聯組會上,聽到北京首創生態環保集團黃綿松委員講述的基層一線故事,習近平總書記插話追問。
固原所在的西海固地區,“苦瘠甲天下”。無論在地方工作還是在中央工作,習近平同志都掛念著西海固,為這片土地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
黃綿松告訴習近平總書記,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固原生態環境質量逐年改善,今年春節期間吸引世界各地游客42.8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2.15億元,生態產品價值不斷實現。
生態環境問題,考驗歷史的眼光,亦見證發展的韌性。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深入思考、總結深層邏輯:“只要看到我們是在往前走著,就要保持定力。而且,不要光批評、指手畫腳,而是真正行動、干起來。”
黃綿松和他所在的首創環保集團,正是這樣的行動派。日前,本報記者采訪了黃綿松,探訪固原水環境巨變背后的故事。
探索如何打造海綿城市
“能和總書記面對面,我深受鼓舞,干勁倍增。”黃綿松告訴本報記者,在固原的工作讓他真切感受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黃綿松是寧夏人,從小目睹家鄉干旱缺水的種種情況。從清華大學水利系畢業后,他一直從事水治理相關工作,也一直想著有朝一日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家鄉改善水環境。
故事要追溯到11年前。在2013年底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從此,海綿城市走入人們的視野。
2015年,由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聯合開展的第一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中,16座城市入選。2016年,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名單公布,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入選。
也正是這一次,固原迎來了第一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PPP項目的正式落地。2016年8月24日,北京首創環保集團(原“北京首創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體成功中標寧夏固原海綿城市PPP社會資本政府采購項目。
2016年9月,開工儀式舉行。固原市有關領導宣布,希望通過項目實施,逐步實現城市“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目標,把固原建設成為黃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區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海綿城市建設與城市更新同步實施示范區、民族地區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示范區。
這一年,黃綿松回到寧夏,扎根固原,一干就是8年時間。與他一同前去的,還有首創環保集團的40多名專業人員。
這個工作并不好干。海綿城市作為新興事物,在當時并沒有先例可循,第一批試點也才啟動一年,可參考、可復制的經驗也不多,只好“摸著石頭過河”。
一到固原,黃綿松發現情況比想象的還要糟糕一些。
作為干旱少雨地區,這里極度缺水,能見到的水又幾乎都是黑臭水。比如,有固原“母親河”之稱的清水河穿城而過,但水質嚴重超標,達到劣Ⅴ類。清水河邊,遍布著城中村、屠宰場、菜市場等,產生的污水直接就排放進去了。“一下雨,黑乎乎的水像墨汁一樣往河里淌,但是比墨汁臭多了”。
不但如此,城市里的綠地和公園非常少,人居環境亟待提升。這一現狀與海綿城市建設目標隔了十萬八千里。
“過去,我們的經驗都是單一的污水處理廠、供水廠的運營管理,但一座城市的系統性治理還是第一次,這涉及城市發展的全新理念。”黃綿松回憶。團隊在固原細致調研后,定下來兩個目標:一是解決黑臭水體問題,二是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給固原市區動一次“大手術”
開工123個項目,投資29.88億元,同時對接13個政府部門,協調100多家設計院、施工企業、監理公司等單位……這些數字,黃綿松至今記得清楚。
“海綿城市”這個系統工程,不論在技術上還是施工上,都對團隊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對于固原市城區原州區來說,這123個項目無異于一次“大手術”,涉及海綿化道路、老舊小區改造、公園廣場升級、河道綜合整治、地下管網檢測修復等。
黑臭水體的解決是重中之重。
清水河成為最好的檢驗標準。作為整個城市水系統的末端,水系統內各類設施建設得是否合理、有沒有效果,最后都會集中反映在清水河上。比如,排水系統如果還不夠合理,雨污混流的話,這些水會排到清水河里去,所以不管是梳理管網、建調蓄池、建雨水花園還是建污水廠,最終效果都會展現在清水河。
事實證明,效果讓人滿意。如今的清水河,已經穩定達到Ⅳ類水的標準,還有一些大水面。清水河畔,也變成了濱河公園,成為當地老百姓散步、休閑時最喜歡的去處之一。
還有一些當地特有的難題。
比如,固原有著自重型濕陷性黃土獨特的土壤地質條件,通俗一點解釋,黃土一旦見水之后會向下塌陷,有時候情況會非常嚴重。有的道路塌陷后,會呈現一個巨大的深坑。從技術上,就要解決既讓雨水往下滲,又不能讓土層塌陷的問題。黃綿松說,在每個項目設計前,都要進行地質勘查,明晰土壤斷面情況,然后計算并設計蓄水方案。同時,在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內部結構設置防水土工布,保證雨水安全蓄積。
在南方建設海綿城市,不太需要搭建雨水回收設備,因為并不缺水。但在固原,黃綿松帶著團隊在很多小區建了蓄水桶,深受老百姓歡迎。雨水經過收集,流到并儲存在蓄水桶里面,當地老百姓可以用來澆花、洗車,甚至還能綠化園林。
工程水準,事關群眾信任。“在我們建設海綿城市之前,當地經常會有道路坍塌現象,但是我們既然建設了海綿城市,大家當然希望這種情況不要再出現。”
不僅如此,海綿城市建設還要統籌建設調蓄池、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等設施,留存好當地的雨水資源,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加以利用,實現城市水資源的統籌管理。
黃綿松說,生態環境的提升有不同的尺度。從大的尺度上,是整個城市的環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從小的尺度上,不少街區的環境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提升。這正是他們當初在固原努力的方向。
搭建一座生態智慧運營平臺
屏幕上,是一個界面非常簡單的系統。打開,選擇“固原市海綿城市PPP項目(一期)”,便出現了一張固原市原州區地圖。與一般地圖不同的是,這里顯示的信息是海綿城市所管理的資產與實時狀況。
比如資產,有1條河道、32條道路、1座調蓄池、1個污水廠、11個公園廣場、76公里排水管網、45個海綿設施……還可以細化為109個中類設施和30237個小類設施。點進任何一個設施,都會出現很詳細的基礎信息、建安信息、空間信息、屬性信息、技術信息和拓撲信息等。
這個名為“WEAM生態智慧運營平臺”的管理系統,實現了在北京就能有效運營管理固原的海綿城市資產。同樣是在這個系統中,還有首創環保集團所管理運營的多個城市的水系統項目。對于環保行業來說,像這樣的管理方式此前并不多見。
在首創環保集團,黃綿松是智慧環保事業部總經理。成立于1999年的首創環保集團,此前主業都是非常標準化的工程,比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運營等,大家“在水廠的圍墻內做運營”。但海綿城市的建設過程中,大部分工作沒有明確邊界,要管理和運營的資產眾多,但此前并沒有成熟經驗可借鑒。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得不自主進行數字化轉型,開始研究智慧平臺。”首創環保集團智慧環保事業部副總經理申若竹告訴記者。
一開始,大家都不知道該從哪里入手。申若竹回憶,當時為了盤點固原海綿城市的資產,公司派了20多人去固原待了整整一個月,“帶回來了一堆Excel表格,但是相關設施具體在哪兒并不清楚,持續變化的過程也不掌握。”痛定思痛,智慧化改革必須花大力氣進行。
如今,通過這一平臺,首創環保集團不但實現了在北京管理固原海綿城市資產,還可以遠程管理江蘇淮安區黑臭水體綜合整治項目、江蘇宿遷市中心城市西南片區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北京市順義區農村污水治理工程(東部片區)項目等。“WEAM生態智慧運營平臺”實現了海量環境資產的精細化管理,為保持生態環境長效價值提供了堅實基礎。
事實上,放眼全國,對于水環境項目來說,資產底數不清、實時感知不足、運營標準不全、調度缺乏依據、數據難以利用等,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何借助數字化、智慧化的管理方式,實現水環境資產管理的迭代與升級,如何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在智慧環保領域進行業務管理與效率提升,早已成為多方關注的熱點。
從管理固原海綿城市開始,已在20余個城市水系統項目應用的“WEAM生態智慧運營平臺”,為這一目標踏出了堅實一步。2023年,“WEAM生態智慧運營平臺”成功入選住建部《智慧水務典型案例》,被評為“北京十佳創新工程案例”,榮獲了10余項省部級榮譽獎勵。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深入人心
如今的固原,市容市貌煥然一新。黃綿松掰著手指算,古城墻遺址公園、九龍公園、清水河公園……一大批公園的建設,讓當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
憑借生態優勢,當地發展了菌菇、冷涼蔬菜等產業,產品遠銷廣東等地。當地還發展起了旅游業,機場一年比一年更繁忙,以產業生態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逐步健全,越來越多的群眾端起了“生態碗”、吃上了“生態飯”。
城市建設,有“面子”也有“里子”。黃綿松直言,水環境治理更多是個“里子”,比如地下管網大家看不見,但特別重要。不過,“面子”也不能忽視,經過梳理城市水系統之后,首創環保集團在固原建設的公園和綠地,讓老百姓更有獲得感。
以九龍公園為例,在建設之前其實就是一個垃圾場,經過努力,變成了風景宜人的公園。“不是從0到100的變化,而是從負100到正100的變化,老百姓的獲得感特別強。”
當地老百姓,也從一開始各種項目開工時的不理解,到后來由衷地支持水環境治理工作。黃綿松回憶,老百姓經常自發到工地上給大家送茶、送飯、送西瓜,甚至給大家進行歌舞表演。
“從我們在當地的經歷,我不但感覺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也切實認識到高水平的生態環境保護已經成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黃綿松說。
一則朋友圈,記錄了黃綿松當時的工作狀態。那天,他在工地上跑來跑去,忽然覺得一只腳比另一只冷,低頭看才發現,出門的時候因為太匆忙,穿了兩只不一樣的鞋子,一只是運動鞋,一只是布鞋。
技術有問題了,他得帶團隊攻關;工程建設遇卡點了,他得想辦法……最多的時候,30多個工地在同時開工。
固原市有關負責人這樣描述黃綿松——白天,他經常卷起褲腿“爬溝溜渠”,詳細地了解項目現狀;夜晚,他常常掌燈至深夜研究技術方案。
“我是水利系畢業的,職業生涯剛開始的時候,一直在想我這一輩子能修幾個水庫、大壩,將來一定要帶著孩子來看看,這是你爸當年參與過的工程。”黃綿松說。也正是在固原工作期間,他的第二個孩子出生了,那段時間黃綿松需要周末趕8個小時的路回到北京,匆匆看一眼,再趕8個小時的路回到固原。最后,是家人勸他不能再這么折騰身體,才結束了每周兩地奔波的日子。
盡管對家人有所虧欠,黃綿松還是實現了水利系畢業生的心愿之一。在固原項目有所起色之后,他帶著孩子去了一次,讓孩子看看原來是什么情況,建設完成后是什么情況。“我很自豪地跟他說,這些是爸爸在負責的。”
這些開創性的工作,也需要一撥撥、一代代人接力,一張藍圖繪到底。對黃綿松來說,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為當地培養一支理解海綿城市理念、擁有成熟運營能力的團隊。
從一開始,以首創環保集團從全國各地調集的專業人員為主,到本地團隊慢慢培訓出來并承擔重要崗位,如今,黃綿松不再承擔在當地公司負責的工作,慢慢將指揮權等移交給本地團隊。他說,人才培養,也是解決當地水問題的長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