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市贛榆區打造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新樣本
連云港市贛榆區地處蘇魯交界,黃海之濱,是江蘇的“北大門”,也是江蘇近海親海第一區。這里有海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等旅游度假區,有被譽為“中國對蝦養殖之鄉”“中國紫菜之都”的海州灣漁場。
過去一段時間,贛榆區曾面臨灘涂和近岸養殖過載、海洋生物多樣性下降、親海空間不足以及部分入海河口環境狀況欠佳等問題。近年來,贛榆區始終堅持科學分類施策,加強陸海統籌,協同治理,岸上與岸下齊抓、治標與治本同步,服務與監管并重,不斷推進美麗潔凈灣區建設。
陸海協同
建設潔凈海灣
通過入海河流綜合整治,持續削減陸源污染入海負荷。贛榆區統籌推進控源截污、河道疏浚、工業廢水和城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控源、治污、擴容、嚴管”四措并舉,大幅削減入海污染,近岸海域水質顯著提高,2023年全面消除劣四類。2023年入海污染物總氮削減量達135.22噸,實現近岸海域水質全面改善。
加強源頭治理,實施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贛榆區按照“問題導向、分類處置、屬地負責、部門聯動”原則,制定了“一口一策”整治方案,積極推進排口整治工作,入海排口整治完成率達100%。
實現污水收集全覆蓋,推動污水處理提質增效。贛榆區針對紫菜加工產業的廢水處理問題,投資5000萬元建設日處理能力3萬立方米的紫菜廢水處理中心“綠島”,為中小企業提供“共享治污”服務,為園區紫菜加工中小企業提供綠色低碳發展路徑,有效解決紫菜加工廢水排放問題。
實施清漂行動,常態化高標準清理海灣垃圾。贛榆區堅持常態化保潔與專項清漂行動并行,積極動員社會公眾參與海灘清潔志愿活動。2023年組織1500余人次,出動作業車輛機械300余臺次,船艇50艘,打撈竹等1000余根、筏架150余個,共清理岸灘和海漂垃圾200余噸。
生態修復
守護健康海灣
2018年3月1日,全國首部關于濱海濕地保護的地方性法規——《連云港市濱海濕地保護條例》正式實施,不僅為濱海濕地的管理與保護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還極大推動了全市范圍內的濱海濕地保護與修復工作。
贛榆區致力于“三河兩地”生態修復工作,實現自然水域連通,有效提高濕地自凈能力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充分利用豐富的濱海灘涂濕地資源,精心打造占地103萬平方米、總長10公里的和安湖濕地公園,實現了對城市濕地生態資源的科學開發和合理利用。同時,依托清退的養殖池塘,開挖1200畝湖面,加強水系連通,建設白鷺濕地公園,吸引了白鷺、灰鷺、海鷗等上萬只鳥類入駐,成為眾多動植物、兩棲動物的棲息地和洄游魚類的繁衍地,不僅形成完整的生態閉環,還為公眾提供了生態休閑場所。一系列生態保護修復舉措使海灣生態環境不斷優化,灣內鳥類種數占全省鳥類種數的60%以上。贛榆區濱海濕地新城生態修復項目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連云港市秦山島生態保護修復”案例也成功獲評江蘇省首屆“最美生態修復案例”。2023年,連云港贛榆海州灣沿海濕地候鳥重要棲息地成功入選首批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
贛榆區還精心打造海州灣(海頭旅游區)美麗海灣保護和建設項目,根據周邊海域的海洋環境狀況和生態資源特征,選擇贛榆區龍王河口砂質岸線為美麗海灣生態保護修復區域,修復砂質岸線約2公里。連云港金東方港口投資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成長伴隨著贛榆港的發展和海州灣的嬗變。公司成立于2009年,肩負著贛榆區建設港口的使命,自2010年拋填第一塊石料起,僅用859天,就結束了贛榆“有海無港”的歷史,2012年12月25日贛榆港區正式開港運營,實現了百萬贛榆人民的建港夢想。在美麗海灣生態修復項目中,連云港金東方港口投資有限公司參與并按期完成了防波堤護坡、海堤道路修復、沙灘補沙等工作,按期完成砂質岸線生態修復工程,并按計劃開展4條岸灘斷面跟蹤監測,設置3個水動力監測站位和30個表面沉積物監測站位,確保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取得實效。
贛榆濱海濕地逐漸成為重要的候鳥遷徙停歇地之一,觀測記錄到半蹼鷸、黑嘴鷗、東方白鸛、白腰杓鷸、震旦鴉雀等珍稀瀕危和重點保護鳥類;漁業資源得到有效恢復,近岸海域海洋生物達到386種。
綠色業態
描摹魅力海灣
贛榆區海洋捕撈與海水養殖歷史悠久,被譽為全國漁業生產先進縣。特別是人工海水養殖東方對蝦,曾連續四年獲得全國四項指標第一,被列為全國對蝦養殖基地。贛榆區積極探索海水養殖治理模式,小口村南美白對蝦工廠化養殖集中區全面完成大棚化、電氣化改造,摒棄了過去依賴大量化學制劑維持蝦塘含氧量的養殖方式,從根本上杜絕了對蝦養殖造成的水體污染。同時,新建日處理6000噸的尾水處理設施及生態處理系統,確保工廠化養殖尾水達到排放標準。2022年,秦山島東部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獲批第七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贛榆區還通過電商賦能,借助網紅經濟帶動海鮮產品銷往全國,年銷售額達50億元,吸納了當地2萬多人就業,贛榆海產品電商集聚區被評為第二批江蘇省縣域電商產業集聚區,海頭鎮獲得“中國海鮮電商第一鎮”的美稱。
與此同時,連云港港贛榆港區作為江蘇省調整產業結構、建設交通強省和海洋強省的重要基地,不斷進行調整優化。近期主攻開發的柘汪作業區劃分為六大功能區,分別為LNG泊位區、液體散貨泊位區、干散貨及通用泊位區、通用及多用途泊位區、臨港產業泊位區、港口支持岸線功能區,可建設5萬—15萬噸級泊位99個,設計吞吐能力2.5億噸。目前,高標準打造的贛榆港區“公、鐵、管”綜合集疏運體系已初步成型,省級示范物流園區贛榆臨港綜合物流園建設穩步推進,以新海石化、鑌鑫特鋼為龍頭的鋼鐵、石化等臨港產業進一步集群發展,9月全面啟動黃海糧油科技產業園糧油碼頭工程等建設,“十五五”建成華電贛榆LNG接收站項目、華星燃氣LPG項目,打造江蘇沿海清潔能源產業基地和液化烴深加工項目,形成港口帶動、區域協同、產業互補的產業一體化發展格局。
同時,贛榆區在傳統貝、藻、魚、蝦、蟹等多種海產品生態養殖的基礎上,發揮海灣自然生態優勢,融合發展旅游服務業,高標準建設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生態旅游與海濱風光旅游相結合的濱海旅游帶,塑造深度親海文旅品牌。
人海和諧
共享美麗海灣
贛榆區臨海而建,逐海而生。長期以來,贛榆區堅持把綠色資源和生態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以“增綠”“護藍”發揮海洋生態價值,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協同推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自2020年來,海州灣贛榆段水質大幅改善,2023年近岸海域全面消除劣Ⅳ類,水質優良面積占比由2018年的25.92%提升到82.41%;9個入海河流國控監測斷面總氮均值由2022年的3.45mg/L降低至2023年的2.69mg/L。海灣內海洋垃圾得到及時有效清理處置。濱海濕地生態價值日益增強。根據青口河區域水鳥監測記錄,2023年觀測到濱海鳥類43種,比2022年增加4種;2023年,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黑嘴鷗由66只提高到170只,觀測到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也由2種增加到6種。
贛榆區還積極發展海島人文旅游、地貌旅游、生態旅游和休閑漁業,形成“秦山島旅游圈”。近年來先后打造琴島天籟、海州灣、觀海亭等一批網紅打卡地,以及榆人碼頭、棧橋等夜市休閑點,串聯成一條濱海旅游精品路線,“十里金沙、百里海岸、千畝槐林、萬鷗翔集”的海濱風貌更加彰顯。同時,依托豐富的海洋資源和濃郁的海洋文化,贛榆區建設國內首家將海洋漁業文化與海洋活體生物展覽融為一體的連云港海州灣海洋樂園,這也是江蘇沿海地區展示面積最大、展示品種最全的海洋科普場館,獲批江蘇省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贛榆區沿海旅游人數達到138萬人次,同比增長27.6%。同時,依托贛榆優越的海洋條件,投資2.28億元打造集科普性、專業性、智慧性、商業化于一體的新型海洋科技館,總建筑面積2.05萬平方米,是贛榆深厚海洋文化展示、宣教、文旅的新門戶。以海洋科技為主要展示內容,突出海洋文化、海洋科學、海洋軍事等海洋特色,以“認識海洋—向海洋進發—與海洋共舞—同海洋共榮”的內容邏輯,引領民眾“知海、親海、愛海”。與2020年相比,灣區內重點生物物種種類、數量明顯增加,灣區生態系統健康和海岸線生態功能逐步恢復。
燃動藍色引擎,堅持向海圖強,如今,連云港市海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畫面隨處可見,海洋經濟與生態保護協同推進、良性循環,為地方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基本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贏”。未來,連云港市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美麗海灣建設為主抓手,努力打造海洋經濟發展新高地的同時,積極穩妥探索海洋經濟綠色低碳高質量聯動發展道路,打通“兩山”轉化路徑。